要知道在整個社會係統中,除了一些特殊的人從事特定工作之外,一般人的工作都是很平凡的。雖然是平凡的工作,但隻要努力去做,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業績。贏自己比贏別人重要
先忍受寂寞再當高手
性格決定命運。我就是個內向、安靜、骨子裏要強的人,有人稱我為“寂寞高手”。
我小時候的理想是當個畫家。我3歲開始學畫,那時候,父母去上班,因怕我一人在家不安全,就把我反鎖在家裏,一鎖就是一整天,而我就安安靜靜地呆在家裏畫畫,一畫也是一整天。
從那時起,我就養成了獨處和靜思的習慣。至今,我的朋友也不多。朋友多的話難免要應酬,應酬就要進入嘈雜的公共場所和方方麵麵的人接觸,這樣既占用我練球的時間,也不符合我的個性。
我一個人呆在家裏看書,看搞笑碟片,吃點零食,偶爾陪媽媽逛街。壓力特別大的時候練練瑜伽,一個人靜靜地打坐,聽聽輕鬆的音樂減壓,就是我很享受的業餘生活狀態。
現在想想,安靜的人真的很適合做職業台球手,因為打台球需要很專注,凝神思考,耐得住性子,不急不躁,心理素質要特別穩定,而這些我都具備。
如今,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多,我偏是其中之一。所以說,先忍受寂寞,再當高手吧。好的心態是成功的必備條件。
贏自己比贏別人更重要
前不久,我在美國打公開賽期間,和愛裏森費舍爾打的那場球,令我終生難忘。
我曾經和這個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交過兩次手,過往一勝一負的戰績,讓我在比賽中得以輕裝上陣。比賽進行到決勝盤8比8平時,局勢對我來說是有利的,可我沒把握好機會。
再者,比賽主場在美國,美國人當然希望自己的選手能贏,所以在我擊關鍵一杆時,主辦方突然廣播通知,說觀眾可以換票離場了,結果有些觀眾就開始在場上走動,這種混亂的局麵影響了我的情緒,我最終輸掉了本來可以勝利的比賽。
賽後,我沮喪極了!我跟愛裏森這個世界排名第一的頂尖選手已較量到最後,但由於我的失誤,沒能戰勝自己的偶像,這是我無法原諒自己的。
當晚,我徹底失眠。和父親通話時我說:“這場球,我會記一輩子!”
睡不著的時候,我就重溫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在一望無際的沼澤裏行走,但她卻迷路了。聰明的女孩沒有慌亂,而是沿著自己一路留下的腳印回到出發的地方,開始試走新的路線,最終,她離開了茫茫無際的大沼澤。
這個故事再一次鞭策我,即使輸了一場比賽,隻要能從中找到失誤和欠缺之處,總能回到起點重新開始。
人不可能事事順利,一路走來,留下腳印,能找到來時的路就好。這件事之後,我思考過,也許,人能贏自己比贏別人要重要許多。
吃苦是為了做金字塔尖上的人
我的同行說過這樣的話:“潘曉婷能有今天的成績,在意料之中。”可能,他們知道我的付出是常人無法比擬的。
我15歲開始在父親的球館裏練球,一呆就是4年。球館裏有個小屋子,裏麵的一張單人床、一個衣櫃就是我全部的財產。
那4年裏,父親給我做了硬性規定,每天練球8小時至12小時,沒有周末,一個禮拜隻能休息半天。即使我病了,上午在醫院打點滴,下午回到球館還是要補足當天的練球時間。
以前,家裏經濟拮據,父親陪我到北京參加比賽,我們就從山東濟寧乘火車一路站到北京。
在北京,因為沒錢,我和父親隻能住18元錢一晚的地下室。地下室陰暗潮濕,推門就能聞到刺鼻的黴味兒。第一次拿了全國冠軍,獎金隻有4000元,為了能細水長流,我和父親在全聚德隻點了半份烤鴨。看著那半份香氣撲鼻的烤鴨,我卻痛哭不止。
所有這一切,我都忍受了。因為,我15歲開始摸球杆時,父親就說過,要想做到最好,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犧牲更多。
父親當過國家級的足球運動員、籃球裁判,後來改行當廚師,又被評為魯菜特一級廚師。父親希望我像他一樣,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金字塔尖上的人。為實現這樣的目標,人家練3個小時的球,我要多練好幾個小時,這樣才可能趕超別人。
所以,吃不了這份苦,受不了這份罪,趁早放棄,另謀出路;但是,一旦選擇了這條道,想要成功,吃苦就成了最基本的準備。就看人有沒有對苦難的耐受力,耐受力強的人早晚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潘曉婷)
心靈感悟
對寂寞,有人畏懼,避之;有人喜愛,求之。在中國職業台球領域,潘曉婷獲得的冠軍非常多。
這些榮譽的取得,自然和她默默的努力有關。正是因為她多年能夠安於寂寞,艱苦奮鬥,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耐力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聰明人能夠專注於幹一件事,直至成功,勒韋就是這樣一個聰明人。勒韋是美國的著名醫師及藥理學家,1936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勒韋1873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喜歡藝術,繪畫和音樂都有一定的水平。
但他的父母是猶太人,他們對猶太人深受各種歧視和迫害心有餘悸,不斷敦促兒子不要學習和從事那些涉及意識形態的行業,要他專攻一門科學技術。他們認為,學好數理化,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韋進入大學學習時,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愛好和專長,進入施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學習。
勒韋是一位勤奮誌堅的學生,他不怕從頭學起,他相信專著於一,必定會成功。他帶著這一心態,很快進入了角色,他專心致誌於醫學課程的學習。
心態是行動的推進器,他在醫學院攻讀時,被導師的學識和專心鑽研精神所吸引。這位導師叫淄寧教授,是著名的內科醫生。勒韋在這位教授的指導下,學業進展很快,並深深體會到醫學也大有施展才華的天地。
勒韋從醫學院畢業後,他先後在歐洲及美國一些大學從事醫學專業研究,在藥理學方麵取得較大進展。
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奧地利的格拉茨大學於1921年聘請他為藥理教授,專門從事教學和研究。
在那裏他開始了神經學的研究,通過青蛙迷走神經的試驗,第一次證明了某些神經合成的化學物質可將刺激從一個神經細胞傳至另一個細胞,又可將刺激從神經元傳到應答器官。他把這種化學物質稱為乙醚膽堿。
1929年他又從動物組織分離出該物質。勒韋對化學傳遞的研究成果是一個前人未有的突破,對藥理及醫學上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1936年他與戴爾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勒韋是猶太人,盡管他是傑出的教授和醫學家,但也如其他猶太人一樣,在德國遭受了納粹的迫害,當局把他逮捕,並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被取消了德國籍。
後來,他逃脫了納粹的監察,輾轉到了美國,並加入了美國籍,受聘於紐約大學醫學院,開始了對糖尿病、腎上腺素的專門研究。
勒韋對每一項新的科研,都能專著於一,不久,他這幾個項目都獲得新的突破,特別是設計出檢測胰髒疾病的勒韋氏檢驗法,對人類醫學又作出了重大貢獻。
(祥舉)
心靈感悟
決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如一個人的的心理素質,他的人生態度,他的才能資質,他的機遇等。
當然,這些因素雖然都很重要,但僅靠這些還不夠,因為沒有專心致誌的毅力,是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的。石頭中的真經是堅持
世上傳聞有人在焦山之中學道成仙,因而想進山修道的人一直絡繹不絕。
這天,正是春光明媚的時候。一個名叫何仁的青年正在急急地向前趕路,山道上有兩個人唉聲歎氣地下來,何仁上去便問:“請問此山中能不能修道成仙?”
下來的一人對他道:“你也想修道啊?慢慢上去熬吧!”另外那個人根本就不答理他。
何仁滿心歡喜地想上山修道,卻沒想到從山上下來的人是這副模樣,不禁有些不解。等到上了山頂,才看見有座破敗的茅屋,茅屋外稀稀拉拉坐了十幾個人,一律盤腿在地上打坐。茅屋中也有個白胡子的老頭在打坐。
那老者一見何仁來了,就指著地上叫他坐下。老者問他:“你想來學道?”
何仁點頭。
老者又道:“我是太上老君,你想學道的話,就安下心來跟我學吧!”
何仁一聽,高興道:“大家都說學道難,我看不難嘛!”
太上老君微笑道:“的確不難!隻要你有恒心,堅持七年就可以開始學了!”
何仁一聽就愣了:7年啊……我現在20歲,7年之後就27歲了!而且才開始學,學到什麼時候呢?何仁小心地問:“那7年之後學什麼呢?”
太上老君道:“你看看,還是心急吧!你才來就想學7年之後的道,那怎麼可能呢?”
太上老君指著打坐的人道:“這些都是我的徒弟,他們上山最長的有5年了!剛才下去的兩個已經熬不住了,他們也學了有3年了!你準備學多久呢?”
何仁道:“弟子從小愚笨,但一直都想修道,今日請師傅指點一下,不知能否學成?”
太上老君道:“任何人想學道,都是可以學成的。你能不能學成就看你有沒有心了!”
何仁這下才定下心來:“弟子有心學道!”
太上老君點頭道:“孺子可教也!”
從此,何仁就在山上住下來。每日白天跟著太上老君打坐修道,空閑時出去砍柴挑水。
7年時間說長也長,說短也短,而太上老君其他的弟子一個個都熬不住下山去了。7年之後,何仁猛然才發現太上老君身邊隻剩下了自己一個人。
這天,何仁小心地問太上老君:“師傅,我修煉了7年,但什麼法術都還不會,你什麼時候能教我呢?”
太上老君道:“天上一日,人間一年。7年時間對我們修道之人來說,也就是7天時間,你如果覺得神仙的日子太寂寞,為師的也不勉強你。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啊!所謂煉丹成仙的法術,我平時講道時都一一傳給了你,以後繼續修道就看你自己的悟性和定力了!”
說完,太上老君用手一指,隻見一個石磨緩緩地飛了過來,落在何仁的麵前。太上老君對何仁道:“我給你一個木鑽,你用它來鑽開石磨。什麼時候鑽開了,你的功力也就練成了!”
何仁見太上老君露了這一手,心裏一下子佩服得五體投地,連忙道:“師傅,弟子明白了!弟子願意聽從師傅的教誨,鑽石磨,修正道!”
太上老君哈哈一笑:“好!今日就是你我分別之日。你好自為之吧!”說完,太上老君拈來一朵白雲,駕乘而去。
於是,何仁便一個人住在焦山頂上,潛心修道,每日用木鑽去鑽石磨。不知不覺中,40年過去了,那塊石磨也被何仁鑽開了。原來石磨中暗藏一本太上老君留下的修道秘籍。何仁精誠所至,石磨洞開,終於得道成仙。
(佚名)
心靈感悟
成功的道理就是那麼簡單,學習也好,修道也好,做事也好,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力,能夠忍受寂寞。否則,淺嚐輒止,學到的永遠隻是些皮毛。
如果你想學到精髓,必須靜下心來,仔細地研習。不論是學什麼,還是做什麼,這個道理永遠都是正確的。堅持,鑄就偉業
他是一個漁民的兒子,19歲那年,帶著多年的積蓄來到波斯頓謀生。用500美元和一個叫荷頓的販布小商人合夥開了個布店,可不久,兩人便分道揚鑣,合作以失敗而告終。
不久,他另找了了間小房子,和妻子一塊開了間小店,經營針線、鈕扣等小商品。但這些小東西消耗量不大,一包針賣出去可用上幾年,回購率相當低。沒多久,隻好關門,把貨物盤給了別人。結果,本錢丟了一大半。
再不久,他又辦了自己的布店。本以為自己經驗老道,能夠駕輕就熟,可操作起來,他發現布匹、服裝雖是熱門貨,但顧客卻習慣同老布店打交道,並不相信他這個外鄉人。因此,生意顯得冷冷清清。
就在他徘徊觀望的時候,美國西部掀起了淘金熱,他也動心了,於是,把存貨又盤給了老夥計荷頓,帶著妻子踏上了西去旅程。
一到加利福尼亞平原,他發現這兒的金礦擠滿了淘金者,為了爭奪財富,他們爾虞我詐,你搶我奪。自己若真加入他們的行列,能搶到的利益其實也不多,但發現這兒有無限商機。於是,打定主意,不去淘金,而是攜帶僅有的資本來到舊金山,在舊金山開了一個小店,堅持經營熱門貨。
最初,他看到種淘金用的平底鍋非常好,就購進大批平底鍋,然後以低於其他商店一成的價格出售,不久竟銷售一空,由此賺了一大筆錢。
用這筆錢,他購進了淘金者各種各樣的必需品,一律以低廉的價格出售。
很快,他的店便因貨美價廉、品種齊全在淘金者中享有了聲譽,光顧的人越來越多,他也因此積累了不少資金。盡管這樣,他還是感到自己要想在商業上取得長足進步,就應該到東部去,隻有在那些商業中心,才能開辦一流的商店。
一年之後,他和妻子把商店轉讓了出去,一塊回到馬薩諸塞州,在哈佛山定居下來,開了一家布店。當時,店麵很小,但他采用所有商品明碼標價出售的經營方式,很快便顧客盈門。
但由於利潤低,顧客有限,店麵開銷很大,過久了,便讓他感到入不敷出,緊接著,連老本也賠進去了,再度陷入困境。
就在此時,老夥伴荷頓找上門來,想和他再次聯手經商,到波士頓開一家商店。他也深深被荷頓的想法打動,但這次失敗使他認識到,要想在商業取得更大成功,僅把店擴大是不夠的,還應找最繁華的地區經營。他打算把店開到紐約去。
荷頓聽完,也隻好黯然失神地返回。
他在紐約14號街租了一個店麵,開始了他商業輝煌的第一步,他首先把重點放在服務措施上,對店員的服務態度要求非常嚴格,不允許店員和顧客發生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