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功源自寂寞中的堅守(1 / 3)

3.成功源自寂寞中的堅守

西北,給人印象很深的一點是幹旱、寒冷以及風沙很多的惡劣氣候條件。這些因素嚴重阻礙著當地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麵對貧瘠的黃土地和嚴酷的自然條件,有些人可能會望而卻步,而他卻在這裏辛勤耕耘三十載,播撒綠色的希望,追逐心中的夢想。

從外表看,他是一位典型的西北人,樸素,內向,低調,普普通通。可他卻做著優化中國北方農耕結構、改變國家油菜種植格局的重要工作。

他叫孫萬倉,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

“冬油菜北移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孫萬倉教授與油菜結緣始於28年前。28年來,他先後主持、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甘肅省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重點專項等研究項目10餘項,主持培育出“隴油1號”、“隴油2號”、“隴油3號”、“隴油4號”、“隴油5號”等5個春油菜新品種和“隴油6號”、“隴油7號”、“隴油8號”等3個冬油菜新品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

2002年,孫教授出人意料地停止了已經積累豐富經驗並取得巨大成功的春油菜育種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轉向北方旱寒區冬油菜育種研究領域。

眾所周知,我國油菜生產分為冬油菜和北方春油菜兩大產區。北方地區通常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2.7度至零下35.0,年降雨量100毫米至3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高達1657.1毫米至3000毫米。由於氣候嚴寒、幹旱,冬油菜不能越冬,隻能種植春油菜。

同時,這一地區又是一個迫切需要發展冬油菜生產的地區:一是由於冬油菜本身的產量、含油率及品質高於春油菜與其他春播油料作物;二是由於冬油菜是很好的冬春季覆蓋作物,對環境脆弱、沙塵暴常發的北方地區尤其具有重要意義;三是我國食用植物油嚴重短缺,60%食用植物油依賴進口,由於人口增加和耕地的減少,這種趨勢很難在短期內逆轉。而我國北方旱寒區有耕地5.5億畝左右,冬閑地約有3.5億畝。這些冬閑地如果發展冬油菜生產,對於北方種植結構的改善、國家食用植物油生產以及生態建設,將具有極不平凡的意義。

但是,由於自然條件的製約,特別是北方旱寒氣候和巨大的蒸發量,要發展冬油菜生產,解決冬油菜的西移、北移問題,選育抗寒、抗旱品種是麵臨的最大挑戰。

麵對這一挑戰,一向喜歡想事、做事的孫教授沒有遲疑,開始了這在很多人看來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務。早在1995年,他就默默地開始了冬油菜育種材料的收集和抗旱、抗寒材料的培育。

2002年起開始在省內外的旱區、寒區進行冬油菜的試驗示範;2007年他根據自己多年對北方地區農業生產發展存在的問題、自然環境狀況和對油菜的認識、理解以及多年來大量試驗研究依據,在國內首次提出在北方旱寒區發展冬油菜生產、建設我國北方冬油菜生產新區的新思路和觀點,並得到科研和生產實踐的證實。

“我是個比較執著的人。認準的事情,我喜歡去嚐試,即使失敗,也想弄清楚失敗的原因”,“農業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的職責和任務就是通過創新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促進生產發展、農民增收。”他告訴記者。

隨著研究初見眉目,他很快得到了同行權威專家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油菜遺傳育種和栽培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官春雲教授多次鼓勵他說:“冬油菜北移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不僅要踏踏實實做,也要多方呼籲和宣傳”。在各方麵的支持下,孫教授加速推進他的各項研究工作。

4個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

北方旱寒區,一般冬油菜品種是難以越冬的,即使國內認為最為抗寒的陝西關中油菜、上黨油菜也難以在河西走廊的嚴冬存活。要實現冬油菜北移,在河西走廊以至整個北方旱寒區發展冬油菜生產,首先要解決冬油菜品種越冬問題。

為此,孫教授投入到十分艱苦、曠日持久的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的育種研究工作中。

作為育種專家,他非常清楚一個新品種選育的完整周期,往往是十多年之久。為此,在科學的道路上,需要耐住寂寞,堅持堅持再堅持,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早在係統的冬油菜新品種選育研究前好幾年,他就將自己篩選、改良的冬油菜種子,托人在老家會寧試種並一代代篩選,不斷積累育種材料。

在育種方法上,他以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育種知識為基礎,采用了最傳統的“輪回選擇法”,在適宜的育種環境下,把散落在群體中的優良抗寒、抗旱基因,通過實地種植選擇出來,聚集優良基因。一遍一遍篩選,沙裏淘金,一代一代聚集、改進。

很多人對這種育種方法不屑一顧,認為科技含量不高,周期太長。而孫教授卻堅持認為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最先進的方法,後來的研究進展表明,他的做法沒有錯。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他眼裏,種子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對生產各個環節的不放心便油然而生。

播種要親自操作,與工人一起幹;收獲與脫粒也要從頭看到尾,自己動手參與幹。

最忙的是在冬前春後,孫教授要不斷地奔赴各地實驗區查看苗情,指導培育壯苗,測定返青期、越冬率等抗寒指標。因為每一個細節都是評價育種材料、生產技術的最可靠的依據,小小的失誤都會使研究功虧一簣。

有些珍貴材料他還搬回家中管理,陽台變成了他的試驗田,冬季,陽台上擺滿了各種育種的“小材料”。

隨著研究的順利推進,為了更好地了解品種抗寒性,孫教授將實驗點布置到省內的武威、張掖、酒泉、金塔、民勤、景泰、臨夏、永登、環縣等地;省外布置到新疆的阿勒泰、塔城、伊犁、烏魯木齊、拜城、和田、喀什、寧夏的平羅、銀川、隆德、青海的西寧、內蒙古的臨河、陝北的靖邊以及北京、遼寧錦州等地。

隨之而來的便是四處奔波,長時間的工作,沒有雙休日,沒有節假日。

為了了解、掌握冬油菜的生長發育情況,有時在野外田間極端嚴寒的條件下連續工作大半天,手腳麻木。

“天上不會掉餡兒餅,對待科學隻有認真才可能成事”,在他看來,科研上不存在幸運,“關鍵是要用心,功夫要到家,時間有保證”。在多個育種實驗地奔波12個寒暑後,終於在2008年,超強抗寒冬油菜新品種“隴油6號”培育成功,通過品種管理部門的審定。

“‘隴油6號’抗零下32度極端低溫,抗寒性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是我國唯一能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烏魯木齊,青海西寧,陝北、遼寧錦州、北京等地越冬的冬油菜品種,為我國北方旱寒區發展冬油菜生產提供了品種保證。”

當孫教授2009年在武漢“863”項目啟動會上報告這一研究成果時,得到專家們的首肯並引起巨大關注。

在連續幾年的多地試驗中發現,“隴油6號”在零下32度的極端低溫下越冬率高達80%至95%,其優異的抗寒性、突出的豐產性、廣泛的適應性,贏得了各界的好評。

特別是2008年初,在我國南方遭遇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北方也發生冰凍災害的情況下,在張掖地區持續零下30度的氣溫條件下,“隴油6號”越冬率達到90%以上。

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我國華北遇到50年不遇的凍災,今年3月又遇到反複無常的倒春寒災害天氣,“隴油6號”仍然保持80%以上的越冬率,經受住了嚴寒的考驗。“三月底,看見各地的田間變綠了,我才放了心。”孫教授自豪地說。

緊接著,“隴油7號”、“隴油8號”也相繼育成並通過品種審定;“隴油9號”也已基本完成育種工作。

抗寒性、適應性和豐產性方麵,一代更比一代強。有了這些優良抗寒、抗旱質品種作保證,我國冬油菜種植區域實現由北緯35度北移至北緯40度至48度,北移9個至13個緯度的目標完全可能實現。

據測算,這片為冬油菜新開辟的廣袤土地有4億多畝耕地,宜種冬油菜耕地9000萬畝。

這對於我國北方地區應對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協調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提高農業生產對光熱水土資源的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一舉三得

與育種工作同步,孫萬倉教授開展了大量的冬油菜北移栽培技術研究和試驗示範,主持完成“西北旱寒區冬油菜北移研究及示範推廣”等項目。

首先,通過集成配套高產、機械化等綜合栽培技術,形成適合不同地區,不同耕作製度與品種相配套的栽培技術規程。這些研究在理論上、技術上為指導北方旱寒區冬油菜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2002年起,在甘肅中部的靖遠、蘭州、臨夏、臨洮、榆中、永登,景泰、河西走廊地區的民勤、武威、張掖、酒泉,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烏魯木齊、拜城、和田、喀什、寧夏的平羅、銀川、隆德、青海的西寧、內蒙古的臨河、陝北的靖邊以及北京、遼寧錦州等地,以他培育的冬油菜新品種為基礎,進行了冬油菜種植試驗示範,獲得巨大成功。

試驗示範結果表明,在這些地區,冬油菜畝產量較胡麻和春油菜增產30%以上,大大提高了油料作物產量,對落實國家食用油安全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冬油菜既可以避免秋、春季的土地耕作,在土壤表層形成穩定的固定層,又可以在土壤表層形成較厚的植被層,增加冬、春季的植被覆蓋,可有效改變冬春季土壤表層裸露問題,減少沙塵源,改善生態環境。

其三,冬油菜收獲後可複種馬鈴薯、玉米與其它秋糧和蔬菜作物,通過複種每畝新增純收入500元以上。在初步預計推廣1610萬畝的情況下,由於複種,相當於為國家增加同等麵積的耕地,一定意義上緩解了我國耕地匱乏的問題。

孫萬倉教授的研究受到同行的高度評價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9年6月,根據農業部危朝安副部長的批示精神,中國工程院傅廷棟院士、官春雲院士和農業部油料專家組成員來我省河西走廊考察冬油菜的示範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9年10月,農業部將冬油菜北移列為行業專項項目予以資助,全國農技中心將冬油菜北移列為全國油料發展三大行業專項之一。

孫教授還同時獲得了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西北旱寒區主要作物抗逆新品種篩選及栽培技術集成示範”、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甘肅中北部及河西走廊超強抗寒冬油菜隴油6號中試與示範”等重大項目。

目前,“隴油6號”、“隴油7號”、“隴油8號”已推廣至新疆、陝西、山西、寧夏、北京等省的廣大地區。其中,新疆創造了單產395.69kg的油菜產量紀錄。

近幾年,計劃在北方旱寒區推廣冬油菜300萬畝,新疆、沿長城一線的冬油菜生產帶有望逐步形成,並有效改變我國植物食用油大量依賴進口的局麵。

這一係列研究成果為孫教授贏得了讚譽,然而他對榮譽更多的是以平淡看待,“不羨慕榮譽,不嫉妒榮譽”,“我們進行科學研究不是為了榮譽,而是履行自己的責任,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他平靜地說。

談到成功經驗,孫教授認為,科研人員一定要常到生產一線,“多到一線去,到基層去,才能發現問題,找到研究的切入點,研究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他的同事們認為,他是一個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不愛玩,一心搞研究,每做一件事都非常投入。這印證了國內諸多同行對他的評價:他是一個實幹的人,執著的人,是一個很不錯的專家。

如今,孫教授又投入到新的研究工作中,開展冬油菜北移西遷所涉及的配套技術研究。

特別是冬油菜與其他作物的輪作技術的試驗研究,因地製宜地科學調整種植結構,示範推廣以冬油菜集成種植技術,以及冬油菜抗寒機理、優質抗病品種選育、病害防治等研究。

為了讓北方廣袤無垠的旱寒大地上開滿金色的油菜花海,他在爭分奪秒地努力。

(甘博源、陳誌強)

心靈感悟

中國人常常說:“做學問的人要耐下心來坐十年板凳。”其實,不僅是做學問,各行各業人要想有所成就,都要具有坐坐十年板凳的精神才行。

麵對安逸的生活,麵對巨大的榮譽,麵對別人的說三道四,如果不能安下心來,就不能沉浸於自己的事業之中,也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失去勳章的科學家

18世紀瑞典化學家舍勒在化學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可是瑞典國王毫不知情。有一次在去歐洲旅行的旅途中,國王才了解到自己的國家有這麼一位優秀的科學家,於是國王決定授予舍勒一枚勳章。

可是負責發獎的官員孤陋寡聞,又敷衍了事,他竟然沒有找到那位全歐洲知名的舍勒,卻把勳章發給了一個與舍勒同姓的人。

其實,舍勒就在瑞典一個小鎮上當藥劑師,他知道要給自己發一枚勳章,也知道發錯了人,但他隻是付諸一笑,隻當沒有那麼一回事,仍然埋頭於化學研究之中。

舍勒在業餘時間裏用極其簡陋的自製設置,首先發現了氧,還發現了氯、氨、氯化氫,以及幾十種新元素和化合物。

他從酒石中提取酒石酸,並根據實驗寫成兩篇論文,送到斯德哥爾摩科學院。但科學院竟以“格式不合”為理由,拒絕發表他的論文。

舍勒並不灰心,在他獲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以後,根據這個實驗寫成的著作終於與讀者見麵了。舍勒在32歲那年當選為瑞典科學院院士。

(陶波)

心靈感悟

如果你也有舍勒這種埋頭苦幹、鍥而不舍不追名逐利的精神,在平凡中追求偉大的品性,那麼成功也就離你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