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怎樣培養意誌力
有一個中學生總是覺得自己意誌力薄弱,於是去向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谘詢,這位心理學家所寫的《怎樣培養意誌力?》一書至今暢銷不衰。
經過診斷,心理學家告訴他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並把這些方法和步驟寫在一張紙上。
分手時,又送給他一本親筆簽名的《怎樣培養意誌力?》,告訴他,把書認真讀三遍,並按所列步驟堅持訓練,兩個月之後必有奇效。
兩個月後,這個中學生又來了。
“你訓練得怎麼樣了?”心理學家問。
“沒有任何效果。”中學生無精打采地說。
“這是為什麼呢?”心理學家十分好奇。
“因為我不知從何下手。”中學生答道。
“怎麼可能?我送你的那本書裏講得一清二楚,我還專門為你列出了詳細的實施步驟呢!”心理學家說道。
“是的,然而您親筆簽名的書非常罕見,有位同學要出5倍的價錢買,我就把它賣掉了。”
心理學家大跌眼鏡,他決定重新修訂自己的那本書:把如何抵製金錢的誘惑作為培養意誌力的核心內容寫進書裏。
(李誠浩)
心靈感悟
誘惑是一劑毒藥,它會破壞我們心理的平衡,也會擾亂我們的日常行為。
利益是誘惑的一種,世間熙熙攘攘的人們皆為利而來或皆為利而去,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就應該能夠抵製住各種誘惑。不要讓小的欲望影響了你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孤身來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洗衣服的時候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考慮地給了他一塊布。
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後發覺,在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
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於是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後,他又想到:“貓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奶牛,這樣,那隻貓可以靠牛奶充饑了。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來照顧那隻奶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找到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帶著他來到了山中居住,讓他照顧奶牛。
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修道者的本意是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去參悟修行,但他為了自己方便卻一次又一次地向村民要這要那;他本是一個禁欲者,但他的欲望卻超過了常人。他本向往清靜,但村莊搬上山自然是雞犬相聞,又怎麼能夠靜下心來呢?他為修行所做的種種努力也就這樣被荒廢掉了。
(佚名)
心靈感悟
欲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而真正可悲的是:人是絕對不能為自己的欲望找不到借口的。適當地滿足一下自己的需求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個分寸,也就是所謂的“度”。事情做得過了度,往往便會走向反麵,好事也就變成了壞事,就會招致不利於自己的結果。
貪婪的眼睛如果永遠不滿足,終究會被黃土封住。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原則
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是個原則性很強的人,他堅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原則。
1981年春,當時身為副總統的布什正在飛往外地,乘坐例行公務旅行的飛機“空軍2號”,突然布什接到國務卿黑格從華盛頓打來的電話:“出事了,請你盡快返回華盛頓。”
幾分鍾後的一封密電中告知總統裏根已中彈,正在華盛頓大學醫院的手術室裏接受緊急搶救,飛機調頭飛向首都華盛頓。
飛機在安德魯斯著陸前45分鍾布什的空軍副官約翰·馬西尼中校來到前艙為結束整個行程做準備。
飛機緩緩下滑時,馬西尼突然想出了個主意,他說:“如果按常規在安德魯斯降落後,再換乘海軍陸戰隊一架直升飛機,飛抵副總統住所附近的停機坪著陸,再駕車駛往白宮,要浪費許多寶貴時間。不如直接飛往白宮在南草坪上著陸。”
布什考慮了一下,決定放棄這個緊急到達的計劃,仍按常規行事。
“我們到達時,市區交通正處高峰時期,”馬西尼提醒道,“街道上的交通很擁擠,坐車到白宮要多花10分鍾至15分鍾的時間。”
“也許是這樣,但是我們必須這樣做。”
馬西尼點點頭:“是的,先生。”說著走向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