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輩子隻做一碗湯
我家門前有兩家賣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記”,另一家叫“張記”。
兩家店是同時開張的。剛開始,潘記生意十分興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隊等候,來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記的特點是:豆腐做得很結實,口感好,給的量也特別大。
相比之下,張記老豆腐就不一樣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軟,軟得淌汗,不成形狀;其次是給的豆腐少,加的湯多,一碗老豆腐多半碗湯。因此有一段時間,張記的門前冷冷清清。
有一天早上,因為我起床晚了,隻好來到張記的豆腐店。吃完了一碗老豆腐,老板走過來,笑著問我豆腐怎麼樣。我實話實說:“味道還行,就是豆腐有點軟。”
老板笑了笑,竟然有幾分滿意的樣子。
我說:“你怎麼不學學潘記呢?”
老板看著我說:“學他什麼呀!”
我說:“把豆腐做得結實一點呀。”
老板反問我:“我為什麼要學他呢?”
沉思了一下,老板自我解釋說:“我知道了,你是說,來我這邊吃豆腐的人少,是嗎?”
我點點頭。老板建議我兩個月以後再來,看看是不是會有變化。
大概一個多月以後,張記的門前居然真的也排起了長隊。我很好奇,也排隊買了一碗,看看碗裏的豆腐,仍然是稀稀的湯汁,跟以前沒什麼兩樣,吃起來,也是以前的口感。
老板臉上仍然掛著憨厚的笑。
我笑著問他:“能告訴我這其中的秘訣嗎?”
老板說:“其實,我和潘記的老板是師兄弟。”
我有些驚訝:“可你們做的豆腐不一樣呀?”
老板說;“是不一樣。我師兄潘記做的豆腐確實好,我真比不上,但我的豆腐湯是用肉、骨頭配上調料,經過幾個小時熬製而成,師兄在這方麵就不如我了。”
見我還有些不解,老板繼續解釋:“這是我師傅傳授給我們的。師傅說,生意要想長遠,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師傅還告訴我們,‘吃’的生意最難做,因為眾口難調,人的口味是不斷變化的,即使是山珍海味,經常吃也會煩,因此,師傅傳給我們不同的手藝。這樣,人們吃膩了我師兄的豆腐,就會到我這裏來喝湯。時間長了,人們還會回到我師兄那裏。再過一段時間,人們又會來我這裏。這樣我們師兄弟的生意就能比較長遠地做下去,並且互不影響。”
我試探地問:“你難道就不想跟師兄學做豆腐嗎?”
老板卻說:“師傅告訴我們,能做精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有時候,你想樣樣精,結果樣樣差。”
張記老板的這番話,我認為除了和老豆腐有關,和一個人的擇業、一個人一輩子的堅守似乎都有些關聯……
(董保綱)
心靈感悟
認準一個目標做下去,這並不是空洞的成功學說教,它包含了很多道理。認準一個目標,我們可以集中精力把事情做精、做好。
如果樣樣想學,樣樣學不好,必將一事無成。這是“一輩子隻做一碗湯”的張記豆腐店老板給我們的啟示。人類需要夢想者
居裏夫人一生擁有過三克鐳,她把第一克捐給她的科學,公眾則把第二克和第三克回贈給了她。這三克鐳展示了一個科學家偉大的人格,和由此喚起的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1920年5月的一個早晨,一位叫麥隆內夫人的美國記者,幾經周折終於在巴黎實驗室見到了鐳的發現者。
端莊典雅的主人與異常簡陋的實驗室,給這位美國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讓她非常驚訝的是,居裏夫人居然能夠說出世界上每一零星鐳的所在地。
麥隆內夫人問:“法國有多少呢?”
“我的實驗室隻有一克。”
“你隻有一克鐳嗎?”
“我?啊,我一點也沒有。這一克是屬於我的實驗室。”
此時,鐳問世已經18年,它當初的身價曾高達過75萬法郎。美國女記者由此推斷,提純鐳的專利技術,應該早已使眼前這位夫人富甲天下。
但事實上,居裏夫婦早在18年前就放棄了他們的權利,並毫無保留地公布了鐳的提純方法。他們當時經濟拮據,生活貧困,卻不肯用自己曆盡艱辛獲得的科學成果謀取絲毫個人利益。居裏夫人後來的解釋異常平淡:“沒有人應該因鐳致富,它是屬於全人類的。”
麥隆內夫人困惑不解地問:“難道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你最想要的東西嗎?”
“有,一克鐳,以便我的研究。但是我買不起,它的價格太貴了。”
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麥隆內夫人既感驚歎又非常不平靜。鐳的提純技術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纏萬貫,而鐳的發現者卻困頓至此,以致無法進行研究。
她立即飛回美國,打聽出一克鐳在美國當時的市價是10萬美元,便先找了10個女百萬富翁,以為同是女人又有錢肯定會解囊相助,卻碰了壁。這使麥隆內夫人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次金錢的需求,而是一場呼喚公眾理解科學、弘揚科學家品格的社會教育。她在全美婦女中奔走宣傳,獲得成功。
1921年5月20日,美國總統決定將公眾捐獻的一克鐳贈予居裏夫人。居裏夫人在仔細閱讀完文件後說:“美國贈給我的這一克鐳,應該永遠屬於科學,希望你們立即請個律師,把它改贈給我的實驗室。”
數年之後,當居裏夫人為在祖國波蘭創設一個鐳研究院治療癌病的時候,美國民眾為她捐贈了第二克鐳。一些人認為,居裏夫人在對待鐳的問題上固執得讓人難以理解。既然是為了科學研究,在專利書上簽個字,不是要省事得多嗎?
居裏夫人在後來的自傳中回答了這個問題:我的許多朋友堅持說,若是比埃爾·居裏和我保留了我的權利,我們就可以得到必需的資金,來建立一個滿意的鐳研究院,而以前阻礙我們兩個人,現在仍在阻礙我的種種困難都可以避免。
他們所說的並非沒有道理,但我仍然相信我們是對的。人類需要善於實踐的人,他們能從工作中取得極大的收獲,既不忘記大眾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這種人醉心於一種事業的大公無私的發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質利益……
即使是為了科學,也不能將科學的成果據為己有。這是居裏夫人向人類貢獻鐳的同時,貢獻的另一種價值。
(鄧琮琮)
心靈感悟
有夢想才有追求,有夢想才不怕眼前的艱難困苦,有夢想才能戰勝貧窮和屈辱,有夢想生活才能有滋味。
科學家居裏夫人為科學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往事,她淡泊名利,淡泊錢財,大公無私。這位女性留給人們的不光是“鐳”,還有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成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
曾在一本弗洛伊德的書上讀到過這樣一則故事:約翰和湯姆是相鄰兩家的孩子,他倆從小就在一起玩耍。約翰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學什麼都是一點就通,他知道自己的優勢,自然也頗為驕傲。
湯姆的腦子沒有約翰靈光,盡管他很用功,但成績卻難以進入前10名。與約翰相比,他心裏時常流露出一種自卑。
然而,他的母親卻總是鼓勵他:“如果你總是以他人的成績來衡量自己,你終生也不過隻是一個‘追逐者’。奔馳的駿馬盡管在開始的時候總是呼嘯在前,但最終抵達目的地的,卻往往是充滿耐心和毅力的駱駝。”
約翰自詡是個聰明人,但一生業績平平,沒能成就任何一件大事。而自覺很笨的湯姆卻從各個方麵充實自己,一點點地超越著自我,最終成就了非凡的業績。
約翰憤憤不平,以致鬱鬱而終。他的靈魂飛到了天堂後,質問上帝:“我的聰明才智遠遠超過湯姆,我應該比他更偉大才是,可為什麼你卻讓他成了人間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說:“可憐的約翰啊,你至死都沒能弄明白:我把每個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褡褳’裏都放了同樣的東西,隻不過我把你的聰明放到了‘褡褳’的前麵,你因為看到或是觸摸到自己的聰明而沾沾自喜,以致誤了自己的終生!而湯姆的聰明卻放在了‘褡褳’的後麵,他因為看不到自己的聰明,總是在仰頭看著前方,所以,他一生都在不自覺地邁步向前!”
有些人的沮喪來自於“比較心”。我比別人出身差;我比別人天生長相差;我比別人運氣差;我比……這樣子比下去可能比不完。但是明知“比”的心態不好,但我們仍然要比一比。
如果是這樣,我們不妨先把鏡頭朝向自己,想一想從小到大的自己,以及那些不如你的人,再想想自己此時的心情,你將能夠體會一個失敗者的心情。
不要左顧右盼別人路上的風光,增添自己的煩惱,擾亂自己前進的步伐,回首之際,你會發現你錯過了途中向你微笑的花朵。
英國作家約翰·克萊斯可以說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多產作家,他一共出過564部小說,如果你以一年出10本來算,他花了將近五六十年時間在寫小說。
出了那麼多書,你可能會以為他是百戰百勝的作家,那你就錯了,他曾經被退稿達753次。
(綜合)
心靈感悟
人生就是一個大舞台,我們就是舞台上的表演者。
要想使表演成功,就得不斷地超越自己,不管是聰明,還是愚鈍。走上了人生的舞台,就應全心全力地表演,忘掉曾經的輝煌或功績,更要忘記自己的聰明。
因為“聰明”是無助於表演的,表演需要的是腳踏實地地投入與一次次對自我的超越和突破。忘掉周圍的一切,便是超越的開始、成功的開始。第五在夜晚中看到黎明
所謂“靜”,是指心界的空靈而不是物界的沉寂,物界是永遠不會沉寂的。
這就如同愛情,如同幸福,我們追尋很久,回頭才發現,它原來一直就在這裏,就在那看似平淡的一鼎一鑊之中。
享受忙中的靜趣
有兩位著名的畫家,為了一較長短,一時興起,相約用同一個題目一起作畫,想要看看兩人在認真的腦力激蕩之下,各會有什麼樣的傑作產生。
他們抽中的題目隻有一個字:“靜”。兩位畫家用心冥想了片刻,便開始提筆在畫紙上著墨。
過了不久,兩人的作品幾乎同時完成。第一位畫家自豪地將他的畫作攤開來,隻見長長的畫卷上,一片碧綠動人的湖水無盡地延伸開來,湖麵不見一絲波瀾,岸邊的垂柳婆娑搖曳倩影,倒映在清澈見底的湖水當中,又似乎留有無盡的低回之意,從整幅畫麵看來,當真隻有一個“靜”字能夠形容。
第二位畫家由衷地誇讚了幾句後,緩緩地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
那是一道雨後山中的雄偉瀑布,湍急的水流猛烈地衝向陡峭的山石,頗有萬馬奔騰的架勢,令觀看者的耳中,依稀可以聽到瀑布不斷地傳來轟然作響的隆隆聲。
在氣勢壯闊的瀑布半腰處,有著一處突兀橫生的枯枝,正隨著水波的衝擊,不斷地晃動著。
而在搖曳不停的枯枝樹梢,淩空懸著一個簡陋的鳥巢,鳥巢當中正有一雙幼小的雛鳥,安詳地閉著雙眼,沉沉地睡著。對於瀑布當中巨雷般的聲響,雛鳥仿若不覺。
第一位畫家呆呆地看著這幅畫,不知經過了多少時間,方似大夢初醒一般,輕輕地搖著頭,口中訥訥道:“我隻能描繪情景,你卻能詮釋出情境,的確是你高明得多了。”
(陳黎黎)
心靈感悟
所謂“靜”,是指心界的空靈而不是物界的沉寂,物界是永遠不會沉寂的。人生也是如此,靜和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一定能體會靜中趣味,而能體會靜中趣味的人,也不一定得閑。
在百忙之中,在塵世喧嚷中,你偶然間丟開了一切;悠然遙想,心中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這就是忙中靜趣。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多年未曾聯係的大學同學,一日突然路過我的小城,跑來見我。
同學來自大都市,那裏有直通雲霄的摩天大樓,有鮮亮明豔的佳人和轎車,有精致的咖啡廳音樂吧,時尚的風吹啊吹啊,吹開一城的芳華,更兼有若幹的景點,每一處都是遊人接踵,讓人神往不已。
小城卻是一片狹小的天空。
所以,得知同學要來,我手忙腳亂好是一頓準備,我甚至把家裏的窗簾換了,碗盞換了,以便配得上大都市的優雅。
同學是在晚間到的,我精心準備了晚飯,她卻提出要逛小街吃小吃。
我百般推托,我說那街實在沒逛頭,不及你們大城市的百分之一,那小吃也沒什麼特色,無非是些下崗工人,擺個小攤,下下餛飩麵條什麼的。
同學卻興趣盎然。無奈,隻得陪她走一趟。
每一處我走熟的地方,在同學眼裏,竟都入得景來。她掛在胸前的數碼相機,不住地哢嚓著。
我在一旁笑她,是不是大魚大肉吃多了,看到鄉村的野菜,也覺得新鮮了?
同學含笑不語,一圈逛下來,竟是滿足得很,然後,餛飩攤上要上一碗餛飩,吸溜吸溜地,她吃得精光。
回家,把她拍的照片輸入我的電腦中,當一幅幅畫麵在我麵前展開時,我突然驚詫地發現,這個我生活了好多年的城市,我對它,竟是陌生的:靜靜閃爍的霓虹燈下,一對情侶在散步,仿佛聽見他們輕喃著幸福和甜蜜,整個畫麵美若輕嵐;露天廣場,裸露的台階上,泊滿月光,背景,是一幢一幢的住宅樓,每一個窗口,都亮著溫暖的燈光,淡定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