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氣自華
——田永安的藝術之路
張樹榮
北京傳來喜訊,在第五屆“希望杯”全國書法篆刻大展賽中,田永安的書法作品《唐詩三首》獲得二等獎。之前,他的詩歌作品《永恒之初》剛剛在第三屆“東方杯”全國詩歌大賽中斬獲銀獎。田永安並非專職從事書法與文學創作,但各類作品卻頻頻在全國大賽中獲獎。他謙虛地說:“這才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其實不然。
初識田永安,是在2000年初夏青銅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組織的一次活動上。人,儒雅,才氣,渾身洋溢著熱情和活力。活動結束後,我們相互有了來往,但不是很頻繁。在周圍朋友的印象中,永安是一個謙遜、和善的人,話語不多,但會認真對待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但在我的印象中,永安卻是一個健談的人。“我的健談僅僅局限於我感興趣的話題,對不感興趣的人和事,我會一言不發。”他語速平緩,聲音有些低,連笑容裏都是理性的內斂。作為一家大型國企的職員,田永安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工會積極分子等,先後獲全國電力企業報刊優秀作品編輯一等獎,《中國電力報》企業文化征文二等獎和“好新聞好作品”二等獎,《西北電力報》征文一等獎、“好新聞好作品”二等獎,國家電網新源公司征文一等獎……下班潛心研讀,揮毫潑墨,1200多篇(件)作品在《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電力報》《寧夏日報》《中國電力企業管理》《中國華能》《朔方》《黃河文學》等報刊刊發;書法作品及論文在《中國書畫報》《中國鋼筆書法》等專業報刊發表,被送往美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多次為《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全國性大報專欄題寫過刊頭字。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他2002年開青銅峽市青年個人攝影展的先河,40多幅用光與影、色與彩精美組合的“夢回湘西”攝影展,不僅帶給我們藝術的視覺享受,更讓我們對人生的美好主題有了更深的感悟和認知。
我對攝影藝術完全是外行,但美學的通感卻使我迷戀於永安的攝影作品所展現的精美意境和生命主旨。一般說來,景物照片易產生靜止效果,而他的風光照片則充滿著活力與生機。一幅《綠蔭古道》把隨著春風飄動的柳枝表現得搖曳多姿,對環境氣氛的成功捕捉,對生命律動的把握,使作品顯得富有動感、富有生機、富有力量,給人以激動、勃發、向上、進取的藝術感染力。在永安的作品裏,作品的主題思想是滲入到骨髓裏去的,它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片天空,無不帶給人一種柔情的、輕敲心扉的衝動。“走進”一代文豪沈從文筆下美麗神秘的湘西,山溫水軟,柔意綿長。古舊的吊腳樓,引人遐思的青石板路,棒槌捶洗衣物的苗家女,不知名的小村,被人遺忘的小鎮,處處充滿了一股濃鬱的人文情懷,讓我在靜靜地體悟湘西曆史的過程中,感同身受著一種生命情態及豐沛激越的文化血脈,那裏遙遠、古樸、神秘、夢幻、深邃、充盈、閃亮……永安創作中想要抓住的感覺,與其說是嚐試為多年的生活作注釋,不如說更像是把心底樸素的歌謠唱出來,歌詞簡單,情感直接,但唱的人和聽的人都會在歌聲中找到自己寄托的空間。生動是藝術審美力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永安作品中滲透的,更多的是他真情的寄托,曠遠的期待。小時候的他並不善於表達,甚至在很長的時間裏,他並沒有一個所謂的“理想”的概念。“現在想來,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我的眼睛從沒閑著,一直在用心,觀察著周圍的人和身邊的事……”
在綠意萌動的春天,以大地為席,獨自享受青山綠水的靜謐和幽遠;風和日麗的夏季,遠眺近視,半池清水,一塘蛙鳴,閑看藍天白雲悠悠,坐聽清溪淙淙帶韻,似乎有了幾分世外桃源的意境;在果實累累的秋天,踏著鋪滿落葉的田埂,漫步戈壁灘的沙棗林中,品嚐著自然付於人類的美味,默默讀懂生命的真諦;在寒風瑟瑟的冬日,迎著紛飛的雪花,體味大自然的壯麗和心靈的平和——而在這春夏秋冬的輪回更替中,永安用他獨特的視角和濃鬱的才情,彈奏著美妙的生活樂章。在創作上,他追求務實而理智的定位,不追求浮華繁雜,不崇尚技巧演繹,而是以自身適度的創作感召力平和地承載起對藝術的另一種詮釋。以一種平民的視角與姿態,兼收並蓄眼前最閃亮也最個性、最平凡也最含蓄、最廣泛也最蓬勃的創作資源,重視體驗感悟而不是經驗表現,強調審美品格而不是現象羅列,追求本體回歸而不張揚技巧先行。“在今天藝術創作的廣大空間裏,一如我們生活的這個都市,其實有著許許多多被我們遺忘冷淡的角落。角落裏的人生狹窄擁擠,但生命依然追求燦爛。作為創作者,敢於麵對,敢於參與,敢於體驗,不僅僅是一種姿態,一種對美麗人生的熱愛和禮讚——既不叫囂於階台之上,也不標榜在潮頭浪尖,行動就是姿態,實踐就是主張,用源於心靈的呼喚去擁抱平凡世界角落人生的酸甜苦辣,這才是真正藝術創作者的大氣所在,境界所在。”正因此,不管是曾經的風雨還是將來的彩虹,在永安的鏡頭裏,都能表現出人生的美麗和感悟。《若有所思》《尋》等作品,都滲透著永安對生活的感悟、理解。難怪青銅峽市電視台、吳忠市電視台等多家媒體紛紛給他作專訪。
“有一次,一個街頭小販驚喜地說: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你了,那些照片都是你拍的嗎?和明信片一樣!”說到這裏,永安開心地一笑,笑得靦腆而自信。我知道,他更注重作品能深入基層、深入人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喜愛。
永安現在是中國青少年書法家協會、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寧夏書法家協會會員,吳忠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力作家協會、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吳忠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寧夏攝影家協會會員,青銅峽市攝影協會副主席。采訪完之後的好久,我的腦海裏還可以回憶起他略帶些未名的謎一樣的淺淺的笑,那是一個內心裏或曾滄海、但喜形總懷於胸的人,為向我表示他的坦誠和友善而采用的最隆重的禮儀。
結識永安,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藝術家的感情和品味。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春天,對攝影家來講,是停留在他們的眼睛裏的,而對浪漫的藝術家而言,是長駐心裏的。
楚風湘韻
——簡評田永安的攝影藝術
秦冰
從塞外冷寂的風中起飛,穿過十萬大山中的溶洞,沐自楚地盛景張家界的萬千姿態,溯沅水,逐清江,一覽湘西這個地方的人文與風光;雨霧山溪,流水人家,群峰透迤,煙霧交映,濃翠欲滴的山嶺,古樸久遠的民風,一切圖景都複活著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故事。這是2002年參觀田永安先生“夢回湘西”攝影展的直觀感受。時間過去了很久,但這種感覺一直縈繞在心裏,像溪水一樣清澈,靜靜地洗濯著心底的塵埃。
田永安的攝影意向裏一定是充滿新奇與激情的,其作品不但有山野、城垣、河流、竹溪、林地,也有人物、老店、碼頭、舟楫、苗族家傳器物、狗與少年等等,思緒在炊煙彌漫的意境裏神遊,腳步空寂敲響著古老的青石板路,時光仿佛就那樣凝滯了起來。斑駁的小城,百年茶肆和老號承傳的小店,形、質奇特的木件,高掛的大紅燈籠——這些流行的民俗符號襯托出湘西邊城淳樸的氣質和久遠的民風特色;一川綠水幾隻平底船,悠閑的老者在舟中小憩,散亂渾然的石頭在碧水中顯出輪廓,人影船形、樹影風聲輕漾在水中,疏枝葉影掩扶著竹林溪旁相攜而立的土家族吊腳樓,小船細葉似的係在樓下水中的石階旁,那清亮的水波與村落裏的生活,就這樣日日夜夜地從鄉音與神喻裏流過;山道上、小鎮中仍見苗女的倩影,蒼苔滿目的石橋下有人在汲水和洗擺著衣物,半浸在水中的石階上,歲月的痕跡仍在磨礪凜刻著陳臥的石條,當然更見悠遠的青天和那湧上天穹的林木,青綠的氣息濃淡相宜、山水相依蜿蜒不盡;山峰林莽,綠地蓑衣,斧鑿刀劈的雲澗溪穀特有的麵貌流盼隱轉於山岩蒼柏、絕壁瀑流間,這景致不就是山歌與傳奇裏蘊涵的浪漫家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