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學與消遣

——朱湘

消遣這兩個字本來是消愁遣悶的意思,不過按照現在的沿用而說,它卻成了消磨時日。

消愁遣悶,那正是文學的第二種功用,如上章所說的。叔本華說過,愁苦是人類的本分,但是愁苦如其盡著蘊結在肺腑之中,它最能傷損身體的健康——所以常言道,至悲無淚,小說中描寫一個遭遇了莫大的慘痛的人,總是說他,大半時候是她,傷心得眼淚都哽住了流不出來,眼眶焦幹的暈倒在地上。在情緒遭逢了這種阻逆的時候,我們如其放在這個人的手中一本雨果(Hugo)的《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將他的眼淚激發出來,或是放一本狄更司的《辟克維克諧傳》(Pickwick Papers),用笑淚引逗出悲淚來,那是這個人事後追思時所要感激涕零的。愁苦既是人類的本分,世上既是充斥如許的愁苦,我們便切身的感覺到,我們是如何需要那種能以排解它的文學了。

消磨時日也是文學的一種副作用,有許多的文學書是專為了供應這種需要而寫的。中國從前說的,文學隻是消遣,那固然明顯的是錯誤;不過以文學之包羅萬象,它也未嚐不顧及人類的這種需要,而設法去給與它以滿足……當然,這種的文學隻是低級的。有如開辟了一條運河,便利交通,灌溉田地,這些都是它的主用,但是在同時,也有人在這條運河裏洗衣洗菜。

消遣文學是一般作者與文人所極端嫉視的。這種嫉視基源於兩層理由,喧賓奪主與實際利益。因為一般人是忙碌的,沒有許多閑工夫去細心體悟,鑒賞偉大的、深奧的、篇幅繁重的文學,(有一些西方的文學教授坦白的自認,不曾讀完過米爾頓Milton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研究文學的人尚且如此,外道人更是不言可喻了。)又因為一般人是忽視客觀的標準而重視主觀的嗜好的,——在選購文學的書籍之時,——所以正牌的文學少人過問,而消遣文學則趨之若鶩。福爾摩斯的名字,全中國的人,無論是那個階段,都知道;知道福斯達甫(Falstaff)的,在中國有多少人? 柯南·道爾的書,與同代的也是一個蘇格蘭人的史蒂文生的書,是那一個的銷路廣大?(這並不是說,科氏受了史氏的嫉視。)

在中國現在這種識字階級的人不多的時代,這種對於消遣文學的嫉視還沒有尖銳化;不過在西方的國家內,識字者占人口的大多數,又有一種好讀書,大半是文學,以自儕於開化者,不甘於作時代落伍者的風氣,這種正牌文學與消遣文學的競爭,以及正牌文學對於消遣文學的嫉視,卻是極端的尖銳化了。因為他們到處的聽見讀者將孛列克(WilliamBlack),一個投時好的作者的名字掛在口頭,而並不曾聽見有幾多的讀者提起梅裏狄斯(Meredith)的名字,又因為他們看見寫消遣文學的人坐汽車,作富翁,而正牌文學的作者卻在貧民窟裏餓飯。每種現象必有它的背景;在將來的中國,教育普及到了相當的程度之時,這種文學上的嫉視、攻擊也是不免的。

為了預防這種畸形的現象之發生,為了避免文學上的不平,下述的辦法應該要文學的讀者與作者去考慮,提倡:由每本文學書籍,每篇文藝的收入中抽出百分之一,由一個全國的文人聯盟來保管這筆捐款,並將它撥用於各種文學的用途上,如津貼文人,舉辦新書評論的刊物。或者能在文學界內,作一件在其他各界內所不能作到的事,這是文人,一切高尚的理想的掌旗者,所應自勉的。

十年前的《星島》和《星座》——戴望舒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那時我剛從變作了孤島的上海來到香港不久。《吉河德爺》的翻譯工作雖然給了我一部分生活保障,但是我還是不打算在香港長住下來。那時我的計劃是先把家庭安頓好了,然後到抗戰大後方去,參與文藝界的抗敵工作,因為那時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已開始組織起來了。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卻叫我在香港逗留了下來。

有一天,我到簡又文陸丹林先生所主辦的“大風社”去閑談。到了那裏的時候,陸丹林先生就對我說,他正在找我,因為有一家新組織的日報,正在物色一位副刊的編輯,他想我是很適當的,而且已為我向主持人提出過了,那便是《星島日報》,是胡文虎先生辦的,社長是他的公子胡好先生。說完了,他就把一封已經寫好了的介紹信遞給我,叫我有空就去見胡好先生。

我躊躇了兩天才決定去見胡好先生。使我躊躇的,第一是如果我接受下來,那麼我全盤的計劃都打消了;其次,假定我擔任了這個職務,那麼我能不能如我的理想編輯那個副刊呢?因為,當時香港還沒有一個正式新文藝的副刊,而香港的讀者也不習慣於這樣的副刊的。可是我終於抱著“先去看看”的態度去見胡好先生。

看見了現在這樣富麗堂皇的星島日報社的社址,恐怕難以想象——當年初創時的那種簡陋吧。房子是剛剛重建好,牌子也沒有掛出來,印刷機剛運到,正在預備裝起來,排字房也還沒有組織起來,編輯部是更不用說了。全個報館隻有一個辦公室,那便是在樓下現在會計處的地方。便在那裏,我見到了胡好先生。

使我吃驚的是胡好先生的年輕,而更使我吃驚的是那慣常和年輕不會合在一起的幹練。這個十九歲的少年那麼幹練地處理著一切,熱情而爽直。我告訴了他我願意接受編這張新報的副刊,但我也有我的理想,於是我把我理想中的副刊是怎樣的告訴了他。胡好先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告訴我,我會實現我的理想。接著我又明白了,現在問題還不僅在於副刊編輯的方針和技術,卻是在於使整個報館怎樣向前走,那就是說,我們麵對著的,是一個達到報紙能出版的籌備工作。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經驗隻是整個報館的一部分。但是我終於毅然地答應下來,心裏想,也許什麼都從頭開始更好一點。於是我們就說定第二天起就開始到館工作。

一切都從頭開始,從設計信箋信封,編輯部的單據,一直到招考記者和校對,布置安排在閣樓的編輯部,以及其他無數繁雜和瑣碎的問題和工作。新的人才進來參加,工作繁忙而平靜地進行,到了七月初,一切都準備得差不多了。

然而有一個問題卻使我不安著,那便是我們當時的總編輯,是已聘定了樊仲雲。那個時候,他是在蔚藍書局當編輯,而這書局的敗北主義和投降傾向,是一天天地更明顯起來。一張抗戰的報怎樣能容一個有這樣傾向的總編輯呢?再說,他在工作上所表現的又是那樣庸弱無能。我不安著,但是我們大家都不便說出來,然而,有一天,胡好先生卻笑嘻嘻地走進編輯部來,突然對我們宣說:樊仲雲已被我開除了。胡好先生是有先見的,第二年,他便跟汪逆到南京去做所謂“和平救國運動”了。

那個副刊定名為《星座》,取義無非是希望它如一係列燦爛的明星,在南天上照耀著,或是說像《星島日報》的一間茶座,可以讓各位作者發表一點意見而已。稿子方麵一點也沒有困難,文友們從四麵八方寄了稿子來,而流亡在香港的作家們,也不斷地給供稿件,我們竟可以說,沒有一位知名的作家是沒有在《星座》裏寫過文章的。在編排方麵,我們第一個采用了文題上的裝飾插圖和名家的木刻、漫畫等(這個傳統至今保持著)。

這個以嶄新的姿態出現的報紙,無疑地獲得了意外的成功。當然,胡文虎先生的號召力以及報館各部分的緊密的合作,便是這成功的主因。我不能忘記,在八月二日胡好先生走進編輯部來時的那一片得意的微笑或熱烈的握手。

從此以後,我的工作是專對著《星座》副刊了。

然而《星座》也並不是如所預期那樣順利進行的。給與我最大最多的麻煩的,是當時的檢查製度。現在,我們是不會有這種麻煩了,這是可慶賀的!可是在當時種種你想象不到的嚕蘇,都會隨時發生。似乎《星座》是當時檢查的唯一的目標。在當時,報紙上是不準用“敵”字的,“日寇”更不用說了。在《星座》上,我雖則竭力避免,但總不能躲過檢查官的筆削。有時是幾個字,有時是一兩節,有時甚至全篇。而我們的“違禁”的範圍又越來越廣。在這個製度之下,《星座》不得不犧牲了不少很出色的稿子。我當時不得不索性在《星座》上“開天窗”一次,表示我們的抗議。後來也辦不到了,因為檢查官不容我們“開天窗”了。這種麻煩,一直維持到我編《星座》的最後一天。三年的日常工作便是和檢查官的“冷戰”。

這樣,三年不知不覺的過去了。接著,有一天,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的清晨,太平洋戰爭爆發起來了。雖則我的工作是在下午開始的,這天我卻例外在早晨到了報館。戰爭的消息是證實了,報館裏是亂哄哄的。敵人開始轟炸了。當天的決定,《星座》改變成戰時特刊,雖則隻出了一天,但是我卻慶幸著,從此可以對敵人直呼其名,而且可以加以種種我們可以形容他的形容詞了。

第二天夜間,我帶著棉被從薄扶林道步行到報館來,我的任務已不再是副刊的編輯,而是雜役了。因為炮火的關係,有的同事已不能到館,在人手少的時候,不能不什麼都做了。從此以後,我便白天冒著炮火到中環去探聽消息,夜間在館中譯電。在緊張的生活中,我忘記了家,有時竟忘記了饑餓。接著炮火越來越緊,接著電也沒有了。報紙縮到不能再小的大小,而新聞的來源也差不多斷絕了。然而大家都還不斷地工作著,沒有絕望。

接著,我記得是香港投降前三天吧,報館的四周已被炮火所包圍,報紙實在不能出下去了。消息越來越壞,館方已準備把報紙停刊了。同事們都充滿了悲壯的情緒,互相望著,眼睛裏含著眼淚,然後靜靜地走開去。然而,這時候卻傳來了一個欺人的好消息,那便是中國軍隊已打到新界了。

消息到來的時候,在報館的隻有我和周新兄。我們想這消息是不可靠的,但是我們總得將它發表出去。然而,排字房的工友散了,我們沒有將它發出去的方法。可是我們應該盡我們最後一天的責任。於是,找到了一張白報紙,我們用紅墨水盡量大的寫著:“確息:我軍已開到新界,日寇望風披靡,本港可保無虞”,把它張貼到報館門口去。然後兩人沉默地離開了這報館。

我永遠記憶著這離開報館時的那種悲慘的景象,它和現在的興隆的景象是呈著一個明顯的對比。

音樂

——羅曼·羅蘭

人生苦短,肉體和靈魂轉瞬即逝。歲月的年輪銘刻了古樹的憂傷。整個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樂,惟有你常在。你是大地的海洋,你是人類的靈魂。在你明澈的眼瞳中,人生決不會照出陰沉的麵目。成堆的雲霧,紛紛擾擾、無法安寧的日子,見了你都逃避了,惟有你常在。你是超然在天空的,你自個兒就是一個完整的天地。你有你的太陽,你的行星,你的引力,你的韻,你的律。你像群星一樣的閃爍在天空,它們在黑夜的天空畫出光明的軌跡,為自然界留下絢麗的光芒。

音樂是人類心地清明的朋友,對於被塵世的強烈的陽光照得眩暈的眼睛來說,你的出現使人趨於安定。大家為了生存,攪渾了自然界的水,那不願與世爭飲的靈魂卻急急撲向你的乳房,尋找他的夢境。音樂是一個童貞的母親,在你純潔的身體中積蓄著無限的熱情,像冰山上流下來的一泄千裏的水,含有一切的善,一切的惡;或者說,是超乎惡,超乎善的。凡是棲息在你身上的人都脫離了時間的洪流;無窮的歲月對他隻是短短的一瞬,凶惡的死亡也隻能望洋興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