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3 / 3)

青勝於藍

李時珍在顧問那裏廣收博采,同時又隨父臨床治病,共同研討,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使李時珍進步神速。

有一天,父親出外巡診,留李時珍守藥鋪。忽然,幾個官差風風火火地來到玄妙觀,說是荊穆王的寵妃胡氏得了急病。他們見李言聞不在,拉了李時珍就走。

李時珍來到荊王府,隻見王妃躺在床上呻吟不止,痛苦得在被褥中翻滾掙紮。荊穆王在屋內束手無策,急得團團轉。原來,王妃在飯後和家人發生口角,生氣引發了心痛。隨後,3日不通大便,腹痛難忍。王府請了不少醫生,吃了不少藥都不見效。有人說玄妙觀的李言聞醫術高明,便派了官差來請,誰知李言聞不在,便抓了李時珍來交差。荊穆王“病急亂投醫”,顧不得許多,便叫李時珍治病。

李時珍照父親教的辦法,“望、聞、問、切”以後,心想:南北朝時期的藥典《雷公炮炙論》中說:心痛欲死,速覓延胡。何不用“延胡索”這種中藥試一試!於是,他開了一個“延胡索三錢”的藥方,叫王府派人去抓藥。

以前給王妃看病的醫生開的藥方都很複雜,少則幾味,多則十幾味、幾十味,一抓就是一大包,可是李時珍的藥方上隻有一味藥,藥量又少。王府的差人拿著藥方甚為猶豫,便去請示荊穆王。荊穆王也沒有辦法,隻好死馬當作活馬醫,命令差人照方抓藥。藥抓來後,李時珍叫人溫好一壺酒,用溫酒調好延胡索末,請王妃服下。奇跡出現了,王妃服下藥後不一會兒,便解了大便,心腹痛全部止住了。荊穆王大喜,留李時珍在王府住下,直至王妃的病全好後,才重重酬謝了他,送他回家。

李時珍將治療王妃心痛病的經過向父親述說之後,父親大為讚許。於是父親在玄妙觀內為李時珍單獨設了一個醫案,讓他獨立行醫。但為了病人的安全,李時珍遇到大病或疑難病症,都把開的處方交給父親過目以後,方才給病人抓藥。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24歲的李時珍,正式開始獨立行醫。嘉靖二十四年,蘄州一帶發生大水災,河水倒灌,江河橫流,淹沒了方圓幾百裏的房屋樹木,山洪暴發吞噬了無數的村莊田園。

蘄河兩岸一片汪洋,無邊無際的水麵上漂浮著茅草、枯枝、桌椅板凳、死豬、死牛、餓殍(餓死的人)被水泡得脹鼓鼓的,在水中一沉一浮地漂蕩著,令人生畏。

好不容易等到大水消退,外出逃荒、討飯的人陸續返回家園。由於拋屍荒野的餓殍無人收斂,加上腐爛的殘枝敗葉,淹死的牲畜在烈日的曝曬下蒸起腥風惡臭,迅速地釀成了傳染病,並四處流行開了。

父親的診所被病人包圍,他從早到晚忙於診治,弄得精疲力竭。誰知病人非但不見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一天晚上,父親看完最後一個病人,回到家中,已是半夜時分,李時珍剛好從外地診治回來看望父親。李時珍興奮地說:“我在瓦硝壩試行了一套驅逐瘟疫的新方法,很奏效。現在瘟疫在蘄州城南的15個村莊已經製止住了。明早我陪你去看一看!”

父親心想:要是真能創造出一套辦法控製住瘟疫,百姓們就有救了。現在瘟疫流行,當官的都不顧人民死活,不聞不問,一個良醫應如良相一樣,應該負起濟世救人的職責。

第二天清晨,父子倆各飲了一杯能避瘟疫的鬆葉酒,便出門察訪去了。他們離開鎮子,來到城南的村子,隻見村裏被洪水衝壞的房屋,已經有人著手修葺,村子中來往行人也多起來,這是大瘟疫流行以來少見的複蘇景象。

父子倆隨意走進一座四合院,隻見院內彌漫著一縷淡淡的煙霧,飄散著一陣陣煙薰的香味。李時珍告訴父親,村內家家戶戶每天都要用蒼術熏煙。

父親點頭說:“蒼術可以除山嵐障氣,去鬼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