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2 / 3)

李時珍跟隨父親從開方、抓藥學起,不僅認識了許多藥,還進一步了解到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特征。所謂“四氣”,就是指寒、熱、溫、涼4種藥性,藥性的寒涼和溫熱是與病症性質即熱性病症、寒性病症相對而言的。李時珍了解到:能夠治療熱性病症的藥物,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連是寒藥,治熱病瀉痢;因陳蒿微寒,即是涼藥,治黃膽身熱。能治寒性病症的藥物,屬於熱性或溫性。如附子是熱藥,能治因大汗而陽氣衰竭、四肢寒冷等;草果是溫藥,能治因胸腹冷病而發冷較重的病疾。藥物還有辛、甘、酸、苦、鹹5種味道,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補能緩;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瀉能燥;鹹味能軟堅潤下,還有淡味能滲濕利小便。藥物作用的趨勢又分升降浮沉。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涼是發散上行,沉是瀉痢下行。升藥上行而向外,有升陽、發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藥下行而向內,有升陽、降逆、收斂、清熱、滲濕、瀉下等作用。

父親還常常結合一樁樁鮮活的醫案,將治病救人的道理講給李時珍聽。兩人不多久便把李時珍因科場失利造成的煩惱忘得一幹二淨,父親仔細熱心傳授醫道,兒子認真踏實努力學習,父子倆情投意合,享受到無窮樂趣。

李言聞向李時珍講解中國醫學中辨證施治的道理:所謂“辨證”,就是綜合病人所出現的各種症狀,以及一切與疾病有關的因素加以分析,來探求病變的性質和轉機,從而了解疾病的本質,作為施治的準則。李言聞說: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內經》等古代醫學典籍的理論基礎上,運用辨證施治的醫療規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治療外感病及其他雜病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張仲景在多年臨床診斷中,總是先檢查病人的身體,觀察病人的氣色,傾聽病人的聲音,然後詢問病人的症狀,再檢查病人的脈搏,最後綜合檢查結果分析病情(即望、聞、問、切),從而得出一個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的“辨證施治”方法。

父親告誡李時珍說:“醫藥學裏的學問大得很,多得很,要成為一個受人歡迎醫術高明的醫生,除了從前人書籍中吸取營養外,還要重視積累臨床實踐和搜集民間流傳的經驗。”

也就從這時起,李時珍在父親的指導下,涉獵了大量醫書:《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等等。

為了幫助李時珍更好地研讀醫學著作,父親又送他到顧家拜師,親自領他去拜見第二位恩師。這位恩師姓顧,名問,字日岩。顧問18歲便中了進士,在福建當了多年大官,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理學名家。顧問是蘄州人,歸隱後回到家鄉講學,在陽明、崇正兩座書院中開課授徒。由於顧問名氣很大,全國各地都有人慕名到蘄州拜他為師,已有學生數百人。

顧家有一座藏書樓,樓內裝滿了經、史、百家的書籍成千上萬卷。顧問告訴李時珍:“這個書庫是我家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財產。我教學生,第一個要求就是每個人必須涉獵群書,搜羅百氏,這樣才能在前人積累的知識基礎上,有所創造,做成一番事業。”

李時珍牢記老師教誨,在顧家的藏書樓裏,他精讀深研了醫藥學方麵的經典著作,葛洪的《抱樸子》、王安石的《字說》、陸羽的《茶經》、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陶弘景的《名醫考源》、蓋說的《食療本草》等等。同時,還旁及其他各類叢書,舉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無不廣泛閱覽。經過幾年的廣收博采,學問大有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