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1 / 3)

第七十五章

四合院的主人見熟悉的郎中父子進院,忙迎了出來。這是一對老年夫婦,老漢身體強健,鶴發童顏,老婆婆正在往一口大灶添柴火,灶上的大鐵鍋中放著一副蒸籠,冒著騰騰熱氣。老漢見李言聞詫異,忙笑著說:“蒸籠裏蒸的不是饃,是按著貴公子的吩咐,將病人的衣服用蒸籠蒸過,這樣,一家人都不會傳染疾病了。”

李時珍接著告訴父親:“這是我琢磨出來的,古書上沒有記載過這種方法,我想為什麼一人染病,全家都會傳染上呢,不外乎病能夠傳播。通過什麼途徑傳播呢?我以為,一是衣物,二是食物,三是身體。於是我就用蒸籠蒸病人衣服,用蒼術熏煙避瘟,用蘭草(澤蘭)燒湯沐浴,將麻子仁、赤小豆置於井水中驅邪,飲鬆葉酒、淑目酒除瘟病。采用這套辦法後,瘟病的傳播就逐漸緩慢下來了。

李言聞回去後,把兒子在村子裏采取的防治辦法在疫區推廣,果然瘟疫迅速得到了撲滅,百姓重新安居樂業下來。

李時珍認為,醫生給人治病固然重要,但預防疾病更為重要。他在《本草綱目》中,僅“瘟疫”一項,就收集有預防傳染病流行的中草藥達130種之多,並製定既有煮沸消毒,亦有煙熏避疫,湯浴除瘟,又有內服防病等多種多樣的預防措施。在16世紀中葉,李時珍能夠提出蒸氣煮沸消毒的方法,這是一個曆史的創舉。

當官府在瘟疫麵前都束手無策時,李時珍作為一個民間醫生卻領著百姓撲滅了瘟疫,而且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李時珍的名聲開始在蘄州一帶傳播開了。

李時珍對中醫基礎理論《內經》和中醫辨證論治的經典著作《傷寒論》(張仲景著)尤為精通,並在此基礎上博覽群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形成了自己係統的中醫理論體係,既繼承發展了諸家學說,又在自己的行醫生涯中,靈活地運用於臨床實踐。

一天深夜,李時珍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他開門一看,隻見一個中年傭人提著燈籠站在門外,乞求說:“請先生快去救救我家少夫人。”

李時珍跟著來人來到一個村莊,一戶人家敞開大門,幾個人正在門前焦急地等候。丫環將李時珍引進內室,隻見一個少婦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一家人圍著她急得團團轉。李時珍用手探了探鼻息,已無一絲氣息。他又切了切脈,覺察到了一點極微弱的脈息,便說:“拿些蔥黃和酒來。”

丫環從廚房取來一把蔥和一瓶酒。李時珍選了一根又長又粗的蔥,剝去外層,將蔥緩緩插入少婦的鼻中,然後又將酒灌入少婦的口中,突然,那少婦打了一個噴嚏,居然活了過來。滿屋發出一片驚喜之聲。

李時珍叫人取來文房四寶,開了一張藥方,眾人一看大吃一驚,一位老者問:“巴豆乃下瀉之藥,我家少夫人有溏痢之症,瀉肚子已3月之久,再用瀉藥……”

李時珍笑了笑,解釋道:“巴豆性熱,味辛,生藥猛,熟藥緩,能吐能下,能行能止,是可升可降之藥。巴豆多用則有勘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抗緩調中之妙。巴豆為瀉藥,這種認識並不全麵。隻要配合得當,藥病相對,巴豆何嚐不能止腹瀉?夫人之病,其脈沉而滑,此乃脾胃損傷,冷積凝滯所致,以熱下肢,則去寒止痢。”

果然,病人服藥後,溏瀉便立止了。

李時珍不僅能辨證地異病同治,也善於同病異治。

有一個有錢人,夏天飲酒達旦,以致腹瀉數日不起,同樣是腹瀉,李時珍根據病因、病機之不同,采取同病異治的方法。他看了以前醫生的處方,多是用利消導升提藥,反而使病情加重。李時珍認為,病是由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陽氣阻遏,水濕內停而導致腹瀉,所以用小續命湯之大祛風藥,鼓蕩被遏之陽氣上升,於是收到了奇效。(《本草綱目》卷十五·麻黃條)

李時珍在臨床實踐中,靈活地運用並發展了祖國醫學中辨證施治的理論,很快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良醫。

楚王府行醫

一次,李時珍接待了一個病人親屬,看了前次一位鈴醫的處方有一味藥錯了。但是那人卻是按《本草》來的,從中,李時珍知道《本草》有錯誤地方。

《本草》是我國古代專門講藥物的書,所謂本草就是中藥材的代名詞。中藥材的種類極為繁多,鳥、獸、蟲、魚、金、石、草、木,很多都可以入藥,其中以草本類植物占多數,所以稱中藥材為本草,將介紹中藥材的書稱為《本草》。我國流傳最早的藥書是漢代的《神農草本經》,它總結了秦漢以前我國古人研究藥物的成果,記載了365種藥物。從那以後到明代的一千多年裏,本草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掌握的可以治病的藥物逐漸增多,分類也日趨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