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1 / 2)

第二十八章

牛頓在《原理》中指出,萬有引力定律適用於太陽係乃至宇宙中的一切天體。根據這一論斷,天文學家哈雷聯想到,彗星是太陽係中的一個天體,那麼,它的運動規律也必定符合萬有引力定律。

為了證明這一推論,哈雷做了大約20年的觀測,在對大量的古籍、文獻、天文觀測資料研究中他發現:曾有一顆彗星以75年左右為周期做了多次回歸。

1705年,哈雷公開發表聲明,預言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一定會有一顆彗星回歸。

果然,1758年聖誕節,這顆彗星如約而歸了。為了紀念已故的哈雷,人們將其命名為“哈雷彗星”。

《原理》不斷地被證實,它的正確性也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認識,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升高。

在法國,《原理》深深影響了一場認識領域的革命——啟蒙運動。1726年,法國思想家伏爾泰來到英國,他學習了牛頓的力學原理。回國後,他立即出版了一部介紹英國科學文化的著作,書中給予牛頓的力學原理以極高的評價。後來,伏爾泰請好友夏特萊侯爵夫人將牛頓的《原理》譯成法文。

隨著啟蒙運動的逐步深入,牛頓的物理學思想在歐洲大陸廣泛地傳播開來。

牛頓完成了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走上了他一生科技成就的巔峰。然而此後他幾乎沒有再作出任何新的科技發現,牛頓從此將注意力轉向了政界,並在那裏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引起這一重大變化的,是發生在1687年4月的“奧爾本事件”。

17世紀的英國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動蕩社會。牛頓18歲的時候,英國複辟了君主製,由查理二世統治。1685年,查理二世死了,他的兄弟詹姆士二世繼而登上王位。詹姆士二世上台伊始,就極力主張恢複天主教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他野心勃勃,試圖將皇權和神權集於一身,使自己成為一個絕對權威的集權君主。

為此,他推行了一係列強製性的措施,將那些不信奉天主教的政府官員撤換掉,政府的文武官員幾乎全部由天主教徒組成。

早已厭倦了紛爭與動蕩的英國人,都極力排斥這場政治鬥爭。詹姆士卻一意孤行。這個頭腦固執、胸襟狹隘的獨裁者,把他的宏偉計劃推行到了校園中。首先遭受災難的是牛津大學,25位反對此事件的教授全部被革職。接著,他又對另一所最高學府——劍橋大學動手了。牛頓在不知不覺中卷入了這場政治鬥爭。

1687年2月,詹姆士命令劍橋大學將文學碩士學位授予主教神父奧爾本。這可為難了劍橋大學的領導,因為有文學碩士頭銜的教師是有表決權的,這對劍橋大學是致命的威脅,很可能從此天主教士會不斷地湧入劍橋。

經過反複周詳的考慮,為了維護劍橋的利益,學校副院長潘切爾禮貌地拒絕了國王的命令。劍橋的拒絕大大激怒了國王詹姆士,他立刻傳令潘切爾到高等法院受審。

劍橋大學評議會立即選出8名代表,陪同潘切爾前往皇家高等法院,牛頓也在其中。在法庭上,劍橋大學的代表被森嚴的氣氛嚇著了,都長久地保持沉默。潘切爾是個膽小的書呆子,法官的步步緊逼使他喪失了勇氣,顯得很怯懦。看來,劍橋的失敗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