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軍統局在行動之忠義救國“扒路”軍(1 / 1)

導語:沒有想到,再見到孟少光少尉的名字,是在已經成了曆史遺跡的忠烈祠中。

看題目,這名兒聽著怪異。蓋共產黨有八路軍,國民黨組織過忠義救國軍,這“忠義救國八路軍”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錯了,不是“忠義救國八路軍”,而是“忠義救國扒路軍”。

八路軍,也有過一個外號叫“扒路軍”,蓋八路軍在華北和日軍作戰特別善於破壞鐵路,動不動就把路軌扒了,或者襲擊車站,停車場這類“軟”目標,弄得淪陷時期正太,同蒲路幾乎就沒正常通過車。不但如此,八路軍還把鐵路上的鐵軌作為重要戰略物資,用在水腰子兵工廠造擲彈筒,讓日軍修也不是,不修也不是。

但很少有人知道,國民黨領導的忠義救國軍,也曾廣泛在江南地區襲擊日軍鐵路係統。

1938年11月,中國遊擊隊在蘇州站附近襲擊日軍專列天馬號(亦掛四節快車票車),先爆破後攻擊,造成列車傾覆,日軍和車上偽政府大員多人傷亡。趕到救援的日軍部隊與遊擊隊激烈交火,雙方都有損失,最後遊擊隊擺脫日軍追擊脫逃。經判明,發動這次攻擊的,是軍統係統的忠義救國軍。

日方隨軍記者的照片,再現了這次戰鬥的場麵。

可見此列車已經完全被毀。根據中方記載,這次戰鬥應該是軍統蘇州站爆破小組和忠義救國軍聯合進行的。1938年11月28日晚,得知上海日偽高級官員乘坐“天馬號”快車由滬赴寧出席《日汪協定》簽字儀式,軍統蘇州站爆破小組在李王廟附近埋設地雷炸藥於鐵軌旁,29日上午,由滬至寧的快速火車“天馬號”駛到此處,遂碰觸地雷引發爆炸,列車顛覆,共炸死日軍大佐2人,偽政權內閣專員2人,情報員多人,共計造成敵傷亡175人。

日方的資料中,沒有提到損失人數。

因為鐵道係統日軍戒備森嚴,天馬號被炸後日軍在極短時間內就趕到現場,與中國遊擊隊交火,多名遊擊隊員犧牲。從這份文件上,可以看到這支部隊屬於“蘇浙行動委員會”,這正是忠義救國軍的組織機構。“忠義救國軍”成立於淞滬抗戰期間,起源於戴笠成立,杜月笙等組織的“蘇浙行動委員會”,稱“別動隊”,成員大多是上海的幫會分子。由於缺乏正規戰訓練,他們在上海戰場上戰績不佳,大多潰散。餘部撤退到江南三角洲進行遊擊。

忠義救國軍魚龍混雜,其中不乏胡傳魁那樣腳踏兩隻船的動搖分子,但也不乏真正堅決抗日的部隊,依仗其熟悉當地地形民情,八年抗戰中始終與日軍進行周旋,被日軍稱作“江南野鼠”。1938年8-9月間,戴笠為了加強這支特務武裝,抽調一批經驗豐富的特工人員和幾期特訓班的學員充實到這支部隊當中,使其戰鬥力大大加強。襲擊天馬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這種毛瑟式手槍,俗稱駁殼槍,也是忠義救國軍的典型武器。因為該部成立的時候,主要武器就是杜月笙捐獻的5000支駁殼槍。

按照日軍偵查,這次襲擊天馬號的中國遊擊隊指揮官,是孟少光少尉(即照片中人物),甚至弄到了他的照片,說來也是神通廣大。

以孟的軍銜而言,這次參加襲擊天馬號行動的遊擊隊員人數並不會很多,但作戰效率和情報的準確都可圈可點,此人端的是個人才。可惜,這位日軍恨之入骨的“孟少光少尉”,我在中文資料中卻沒能找到任何線索。直到有朋友到台灣旅遊,才在“忠烈祠”中見到了他的名字。也許,孟少光少尉,就是戰死在襲擊天馬號的戰鬥中了。

以這一戰而言,這支忠義救國軍亦當得起“扒路軍”這個稱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