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教師要有美語言。正確運用語言是教師獲得教育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運用語音、語調、語氣來表情達意,做到侃侃而談,抑揚頓挫,悅耳動聽,使學生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受到教育和啟迪,同時帶動學生使用美的語言。
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
學校以教學為主,美育必須以教學過程為主要途徑。
(1)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學科的美育作用。各科的教學內容,尤其是藝術教育學科的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加強藝術學科教學業務管理,開設藝術課和美學講座,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中學藝術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藝術教育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格調高雅,內容健康,重視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發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有較高水平的藝術教育。通過各種藝術學科的教學,使學生在掌握一定藝術門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能力。因此,藝術教師在教學中,應善於揭示教材的內在美,講授要準確、簡明、生動活潑,善於創造美的情境,啟迪學生的審美心境,促進師生情感的雙向交流,引導學生感受美;要以和藹可親的教態、清晰準確的發音、流暢悅耳的語調、工整美觀的板書、靈活適用的教學方法,做到聲、形、情並茂,讓學生欣賞美;同時,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廣泛參閱,吸取眾長,充分準備,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活動,並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使學生體會創造美。
一些學校努力創造條件,在提高原有的藝術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請專家到學校進行美學講座,普及美學知識,培養中學生的美學理論素養,使他們愛美、懂美、會美。一位學生在周記中寫道:“歌曲《黃河大合唱》表現了滾滾黃河雷霆萬鈞、一瀉千裏的雄偉氣勢,以及它所孕育的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偉大性格。師生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動情的。因為,歌曲崇尚的美使我們始終處於美感的激情之中,甚至於課後,那澎湃的激發仍要長久地留在同學心中。”
(2)充分挖掘其他學科所蘊含的美育因素。確立各學科的美育標準,並強調教師要把美育自覺地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去,根據學科的特點和規律,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審美因素,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給學生創造美的氛圍,使學生在愉悅之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
政治課教學可直接講授美學知識,向學生展現社會美、信仰美、心靈美,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道德觀念和審美理想。
曆史課和地理課的教學,可通過介紹曆代的文化藝術珍品、時代的豐功偉業、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事跡、祖國壯麗的河流山川、豐富的地礦寶藏、優美的風光景致,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教育。
語文課教學,使學生體會本民族語言所具有的音、形、義的文字美;從語言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和所抒發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意境美;通過學習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寫作方法,領會文章的主題美和結構美。語文課中有優美圖畫,優秀作品,不但要講字、詞的含義還要運用藝術手段和電教媒體創造情境,化人於情,把那些生動、具體、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麵前,把學生帶到一種美的意境中去,打動他們的心靈,讓學生明白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真、醜,從而受到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數理化學科,可以其準確清晰的數字、柔美流暢的線條、立體形象的圖形、精煉嚴謹的語言、規範整潔的作業、係統嚴格的實驗操作,讓學生體驗抽象美、邏輯美、運動變化美。
體育是健與美結合的藝術。通過動作示範之美、場地設計之美、隊形排列之美,使學生掌握準確、協調、矯健、靈敏的動作、組合變化的造型,形成健美的體魄,進而培養學生勇猛頑強的意誌和團結奮進的精神。
教師還要關注各種社會渠道向學生輸送審美的信息,把握學生審美情趣的變化,提高對家庭、社會審美影響的應變能力。要對學生實施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人生美等方麵的全麵指導,引導學生正確、全麵地理解生活方式美,教育他們健康、樸素、大方,充分體現“青春美”。善於運用各種美的因素,培養學生成為審美主體,提高他們鑒別美、創造美的能力。
課外活動中的美育滲透
課外活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渠道,也是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之一。學校為活躍校園文化生活,製訂並建全課外美育活動的管理製度,配備輔導教師,積極組織和開展各種類型的課外活動,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和校外教育陣地,組織學生藝術社團或藝術活動小組,定期舉辦專題藝術講座,使學生在藝術實踐中開闊視野,啟迪智慧,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健美體魄,發展藝術興趣和個性特長,豐富精神生活,優化教育環境。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延伸和補充。學校這幾年來特別重視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先後從學校經費中撥出專款,並根據學生的愛好,組織成立了校園電視台、學生記者團、文藝隊、合唱隊、管樂隊、民樂隊、聲樂隊、電聲樂隊、書法興趣小組、繪畫興趣小組、板報小組、讀書小組、田徑隊、籃球隊、排球隊、足球隊、電腦培訓班和各學科的興趣小組。組織學生看電影、看小說、看作文、欣賞音樂或美術作品學生抱著一種深的情趣去欣賞。在不知不覺的欣賞過程中,由感性到理性地受到教育,這種由美感得來教育一旦留在心上,就不會輕易逝去。
6.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質教育隻有三個問題: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美育對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品格;美育與人生境界。
美育在教育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個問題牽涉到很多方麵,僅從一個方麵談。1999年,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德智體美”,這是一個重大的事件,對21世紀將有巨大的推動。有三個理由。
(1)德育不能包括美育。我國原來的教育方針是不列入美育的,把它視為德育的一部分或手段,認為美育沒有獨立的價值,這主要是受蘇聯的影響。美育與德育互相配合、補充、滲透,但不能互相代替,它們的性質、社會功用都有所區別。
第一,性質。美育和德育同作用於人的精神,引導青少年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但它們是有區別的。
德育主要是樹立行為規範,使人獲得自覺的道德意識觀念;美育則是通過熏陶、感發,“興發”人的精神,激勵、淨化升華人的精神境界。德育注重理性、思想的層麵,作用於人的“良知”,理性道德;美育作用於人的感性、情感、無意識層麵,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氣質、性格、胸襟等深層因素,在此層麵德育是無能為力的。
第二,社會作用。德育強調調整人與人的關係和規範,建立社會倫理、秩序、規範,避社會行為的“失序”。美育著眼於保持個體人精神的平衡、和諧、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內容,促進理性和感性的溝通,使之協調發展。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人類存在著感性和理性相脫離的現象:感性脫離理性使人變成動物;理性脫離感性使人變得僵死。現代社會追求功利、物質,競爭使人的精神壓力增加,產生大量的心理疾病,而緩解這種狀態更多的要靠美育,要在精神的深層施加影響。美育是通過精神和諧來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荀子說:樂使人血氣平和,從而達到家庭、社會的和諧,這在現代社會顯得日益重要。
現代社會的動亂,社會心理、情緒的因素顯得越來越突出,有些社會動亂不是因為政治、經濟原因。而美育發揮了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而社會安定已成為一個國家的發展的重要因素。
這種區別和聯係,在中國古代的有關理論中就有論述,認為德為“禮”的教育,主要建立“序”;美育為“樂”,內容為“和”——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德育和美育互相補充、互相配合,“禮樂相濟”,但不能相互代替。
(2)加強美育是培育重新人才的需要。“重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在此,美育有著智育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這可從三個方麵體現。
第一,美育激發人的創造衝動,培養審美直覺和想象。
審美的核心是要創造審美“意象”,科學家的科學發現到最後往往不是憑理性而是靠直覺,這樣的事例很多。這種想象力的培養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養人的邏輯推理能力,而美育培養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孔子說:“詩可以觀”,是指直觀洞察。美育培養人的形象思維,發掘人的右腦潛能。
第二,美和“真”的關係。自然界形式美的特征--簡潔、對稱、和諧--啟發人的聯想和發明,很多科學家的發明往往由追求美的形式走向真理,“一個方程式的美比其符合實驗結果更重要。”“發明就是選擇,這要由科學美感來支配。”美感對科研發明重新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美感要由美育來培養。
第三,成就大事業,需要建立廣闊平和的胸襟,這有賴於美育。人若心煩氣亂、眼光短淺,必不可有所成就,做不成大事業。比如城市山水園林,能夠拓寬心胸。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往往遊曆祖國的山河,為的是拓寬心胸,心胸小了是不行的,古代的“樂教”、詩教就是為了拓寬人的胸懷,認為豪傑、聖人的教育要通過詩教來“興心”“蕩濁”。
審美是超越功利的,對人成就事業有很大作用,這已得到現代心理學的映證。除了智商(IQ),情商(EQ)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考試成績高的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事業。
(3)加強美育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要求。
20世紀最後的20、30年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趨勢,要求國家的經濟、政府人員不僅要有經濟政治的眼光,還要具有美學的眼光和文化的頭腦。
第一,60年代以來,商品的文化、審美價值逐漸超過其使用、交換價值。
名牌效應實際上是一種符號價值;人們挑選商品樣式超過實際功用,實際注重的是審美價值。提高格調、品味成為商品生產和銷售的大問題。我國的建築、旅遊、服裝產業的問題往往是因為格調低。例如北京的很多建築物,往往比例、色彩搭配不對,產生一些常識性的問題,這主要因設計人員基本修養差,包括政府部門和批準部門的人員素質。導致北京建築整體的問題,貝律銘說,新建築很難搞“古都風貌”。這是美學問題、文化問題,需要各級人員的文化修養。又如旅遊業,我國的自然景觀很美,但人為建築和導遊的素質太差。設計、管理人員的文化修養,包括流通部門、政府部門,他們的文化修養成了製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第二,21世紀最大的產業有兩個:信息產業(高科技)和藝術產業。
目前高科技產業已被認識,但藝術產業還並未被認識。高科技的發展與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發展並不同步,物質提高了,反而使人之間的關係冷漠。從筒子樓到單元房,使得鄰居多年互不相認。而“數字化生存”將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問題,這並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必須要加上“藝術化生存”。到那時,人們對藝術的要求會更迫切,高科技要與高情感需求結合,藝術產品將會更被需求。現在已經產生工業產品向藝術產品轉移的端倪。我國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但長期未受到重視,或僅限於低層次利用。21世紀的藝術產業將有廣闊的前景,可能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由此可見,發展美育是經濟發展的直接要求。
綜上所述,美育列入教育方針是一個極好的契機。21世紀中國的複興,要使人民發揮原創性和智慧;而哲學、史學、藝術的教育,正是可以激發人的原創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們民族在新的世紀為世界貢獻一批大師。為在高科技、數字化社會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會安定,為使經濟持續增長,將美育列入教育方針是完全必要的。這是蔡元培先生(甚至可以上溯到孔子),提倡美育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時代呼喚的積極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