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講究科學的德育教育方法
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問題,是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中一個亟待解決產問題,學校進行德育教育,要講究科學性,要圍繞德育教育建設的基本目標,貫穿在所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中。
(1)理論教育法。學校德育,重在建設,從怎樣做人育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出發,分階段、分層次製定出理論教育的長遠目標和具體方法步驟。小到中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大到高等學校馬列主義基本課程,都體現出充分的理論方法,但是理論教育方法並不是空洞的,單純的,灌輸的,而應該是與討論法、辯論法、案例法等形式的結合,應該是生動活潑的,學生喜聞樂見的,讓學生在愉快的理論教育中得到道德的升華。
(2)集體活動法。組織各種有益有趣的活動,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是多年被德育的實踐所證明過的有效方法。
(3)行為踐履法。引導學生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活動去,在服務與社會的同時,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如,最近幾年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共同倡導的大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就是行為踐履法的最好例證。
(4)情感體驗法。有計劃,有目的組織學生到艱苦的環境中去生活,如參加長途拉練,參加勞動,在貧困地區過暑假等活動,使學生親自體驗生活的艱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此種做法無論國內國外都普遍受到重視和歡迎,搞得最好的是日本。
(5)利用課堂學科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法。課堂教學是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無論哪個年級,都必須注意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良好的意誌品格,促使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根據年級的不同特點,利用教材聯係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認知程度、狀況,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進行文明禮儀和傳統美德教育的滲透。如,曆史課教師結合愛國英烈的悲壯事跡,進行生動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語文課采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激發情感、領悟道理。教師通過文中的人、景、物、事,把學生引入美的境界中,使他們產生共鳴,在感情感染下,油然樂其樂,悲其所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其他各學科也要堅持“文道統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一德育渠道的作用。
(6)創設校園文化環境,濃厚德育氛圍。俗語說:“近朱者亦,近墨者黑。”環境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高尚品德和文明習慣的養成。基於這一認識,學校德育管理要堅持抓好校園文化活動。如:每周一次的升降旗與晨會;每周一次的團隊活動;每周每人為集體或他人做一件好事;班級每月召開一次主題班隊會等。另外,學校充分利用廣播、板報等媒體宣傳校內好事新風,抨擊不良習氣。還有學校、班級的國旗、校訓、班訓、名人名言、警示牌統一製作統一格式,統一張貼。校園花草樹木要修剪整齊、排列有序;校內衛生保持潔淨,環境優雅等。
構建校內外德育網絡,形成“三位一體”德育體係
少年兒童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是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生的長期的過程,必然受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方麵的影響,這三方麵的因素相互聯係,學校德育管理要努力創造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互配合的德育條件,形成德育網絡,這對學校德育工作成敗至關重要。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有利於實現整個教育在時空上的緊密銜接。同時相互補充,有利於增強德育的整體效益。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不僅占領時空不同,而且在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上也各具特色,不可相互代替。學校教育在導向明確、組織嚴密、遵循教育規律、通過集體進行教育等方麵有很大的優勢;家庭教育,由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血緣關係而帶有強烈的感情因素,父母身教和個別施教的方法,有利於發展青少年的個性。但家庭教育受家長素質的製約,存在隨意性、自發性等特點,甚至有某些負麵效應,需要及時加以引導。社會教育以社會為背景和場所,天地廣闊,更有利於青少年接觸社會、發展多種興趣愛好和特長。但社會教育中,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共存,難以控製和篩選,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教育常常會受到社會上流傳的截然不同的利益觀,價值觀衝擊,致使學校教育失效,甚至出現“學生在校進一步,回到家庭退兩步,到了社會退三步”的現象。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網絡的建立,有利於三方麵的教育力量、增進彼此的了解,取得教育思想上的共識,在導向一致的前提下,協調合作,向青少年一代實施社會化的綜合教育,積極創造一個有利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全麵提高學生的素質。
提高學校德育管理者的素質,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來說,教師是學校裏最重要的角色,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大家公認的道德、是非的公正裁判,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都會看在眼裏,印在腦中,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學生,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製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種教育力量。”枯燥空洞的說教對如今日趨早熟的學生來說已不起作用,特別是中學生,他們都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更在意的是老師的“做法”而不是“說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處處以身垂範。
學校德育管理一定要堅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嚴格遵循教育規律。我們隻有清醒地認識到影響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因素和德育實際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切實地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貫穿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全過程,認真研究和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下,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想、新方法、新途徑,才能使德育教育常教常新,不斷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和要求。
第二節德育的管理製度
1.學校德育工作管理條例
指導思想及管理任務
加強德育思想管理,樹立正確的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建立德育管理係統,健全德育管理的規章製度;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提高德育管理水平;探索德育管理規律,改進德育管理方法,提高德育效能;創造各種德育條件,優化德育環境。
(1)德育目標。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誌、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人民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礎。
(2)管理結構。本著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原則,成立本校德育管理網絡。
德育領導小組職責
(1)定期分析研究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況,根據上級的要求,德育大綱和學生思想實際,製定全校性德育工作計劃,統一部署,把學校內部各組織、各部門對學生的教育要求統一起來。
(2)把校外教育機構、家庭、社會對學生的教育與學校教育協調統一起來。
(3)組織力量實施德育工作計劃,製定有關德育工作的管理條例,規章製度,監督德育活動的時間,提供德育活動所需的經費和物質條件。
(4)監督、檢查各方麵進行德育的狀況,總結典型經驗。每年組織德育工作考核、組織交流研討、幫助和提高德育工作人員的思想、工作水平。
(5)做好全體教職員工的思想工作,樹立德育工作人人有責的思想,要以身作則,教書育人。
(6)不斷研究和掌握學校德育工作的規律性,及時做好德育工作的總結、評價工作。
德育處職責
(1)協助校長組織領導全校的德育工作,參加製訂德育工作計劃,落實德育領導小組有關決議和措施。
(2)協助校長選配下一層次德育工作人員,組織、監督、協調和指導年級組和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負責召開年級組長、班主任會議,研究德育工作中的問題,交流情況和經驗。
(3)根據學校德育工作計劃,負責組織全校性的各項教育活動。
(4)加強對思想品德課教研組的領導管理,充分發揮他們在德育中的作用。
(5)指導少先隊工作,指導班主任做好學生品德評定工作,以及評選三好學生和優秀班集體的工作。
(6)協助校長做好班主任、年級組長考核評定工作,對學生實施獎懲條例。
(7)負責德育隊伍的理論培訓,指導開展德育科研活動。
(8)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檔案管理工作。
年級組德育工作職責
(1)組織本年級班主任落實學校德育工作計劃。加強年級的常規管理工作。
(2)調查研究本年級學生的思想動態,根據學生思想情況組織年級性教育活動。
(3)組織年級組教師根據本年級的德育工作要求,把德育工作寓於課堂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