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學校德育管理中我們必須改變德育工作論的錯誤觀念,重建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全員德育機製,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識”,強化“目的意識”。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發揮教師團隊的育人作用,建設班級教師集體,建立班級教師集體德育責任製。減少或取消班主任津貼,形成“人人有責任意識,人人有盡責績效”的德育管理局麵。嚐試進行班主任製與導師製並行的管理創新,減輕班主任的工作負擔。近幾年,一些地區和學校推出導師製的管理方式,不僅強化了班主任以外的教師的育人職責,同時也調動了全體教師參與教育與教學管理的積極性。

整合學校部門的管理職能,打破教務處與政教處的分工壁壘,實現教導合一。筆者在深入中小學調研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在工作目標還是在工作內容上,教務處與政教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衝突和抵牾。學校在德育管理中應加強對全校德育的領導和協調,特別加強對各科教學中德育的指導。

轉變教育主管部門的德育管理理念。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行政機構已經形成了對基層學校嚴格的工作檢查、考評製度,把德育當工作來布置、檢查和督導由來已久。這種教育觀念和工作方法也助長了德育工作意識,同時,也導致了學校德育“檢查來了一陣風,檢查過後老樣子”的形式主義。因此,要采取科學的德育工作評價方法,對學校德育施行目標管理,而不是把德育當工作來布置、檢查和督導。

日常管理取代論

所謂日常管理取代論就是在學校德育管理中,強調行為準則和日常規範的製定,以日常行為的管理取代係統的德育過程。學校的行為規範包括學校的一切規章製度,如學生守則、校規、日常行為規範、生活規範等。教育性是學校行為規範的本質特點,作為學校管理重要組成部分的德育管理也必須以育人為目標。但是,近年來,學校的規範管理陷入了這樣的困境:學生的行為並沒有因規範的增多而改善,甚至出現了規範越多、失範現象越重的“怪圈”。學生行為失範的原因固然十分複雜,不可一概而論,但從學校德育管理這個視角去考量,這種現象與管理者對行為規範本身的錯誤理解和不當使用不無關係。

首先,日常管理取代論曲解了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和基本規律。學生品德的形成並不是依靠外在的傳授和灌輸完成的,而是學生自我建構、自我教育的結果,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學生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促進他們在道德價值的理解和道德實踐能力等方麵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

任何外在的要求隻有通過學生的內部活動才有可能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道德教育隻有建立在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確立發展的目標,自行確立行動的方案,自主體驗活動的過程,自我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行為,才能使德育成為外在價值引導與內在自主建構的統一。學生通過兩個層麵的自我評價來完成這個自主建構的過程:第一個層次是學生獨立對自己的言行作出評價;第二個層次是學生在綜合同伴、教師、家長對自己評價的基礎上,再一次作出自我評價。

其次,日常管理取代論忽視了德育的個體性功能。在學校的德育管理中,製定行為規範的最終目的並不在於管理學生的行為,而在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學校德育管理中的許多規範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但也有相當數量的行為規範的出發點隻是為了“管住”學生。在行為規範的執行中,學校也往往以是否符合特定的行為規範對學生進行最終的評價。因此,學校對學生的行為訓練和規製的目的是讓學生的行為符合某些特定的規章製度,並沒有認真地考慮這些規章製度與學生道德發展之間的關係,這就背離了學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的初衷。

無疑,科學的學校規章製度,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們認為,德育內容除了日常的行為規範以外,還包括倫理道德、理想信仰、價值追求等更高層次的內容。把德育和日常行為規範混為一談,從邏輯上是不周延的,從德育內容的構成看,也失之偏頗。德育的目的是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正確的價值判斷以及相應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一目的的實現僅僅靠行為規範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基於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在學校德育管理中必須進行一係列變革。

從觀念上徹底擯棄道德灌輸,真正體現德育過程的主體性。道德灌輸有悖於德育過程的本質,容易導致學生對學校德育的拒斥與逆反心理。德育過程的主體是學生,隻有調動學生對德育活動過程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才能使學校的德育過程成為外在價值引領與學生自我價值建構相統一的過程,實現德育過程從他律到自律的實質性轉變。

在德育的實施途徑上倡導體驗教育,創建道德體驗空間。“教學如果不調動學生的興趣就是在打冷鐵”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這一原理同樣也適用於學校德育。德育隻有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情感,才能使學生實現道德移情,進而改變道德行為。學校要努力為學生營造道德情感體驗的心理空間和物質空間。

重視隱性課程,實現德育內容生活化。隱性課程是與學校顯性德育課程相對應的德育課程資源。學校要讓學生從關注身邊的道德細節入手,營造優秀的學校文化,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

團隊活動替代論

以團隊活動替代學校德育在學校德育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為團隊活動本身具有活化德育內容、增強德育效果、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和興趣的優勢,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團隊活動是以反對課堂中封閉的、枯燥的、灌輸式的德育的麵目而出現的,所以,相當多的人都對這種做法持肯定的態度,甚至把這種方式作為一種成功的經驗模式加以推廣。然而,如果我們拋開團隊活動表麵的活動效果和活動特征,深入分析將其作為一種替代性的德育管理手段和途徑的合理性,就不難發現其中的缺陷和負麵作用。

一方麵,以團隊活動取代德育過程無益於係統的德育課程學習。團隊活動替代論誤區的實質是混淆了課程結構中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界限。在德育過程中,係統的道德知識的學習通常需要通過學科課程的學習來實現。活動課程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其學習過程的零散性與隨意性。所以,在學校德育管理的實踐中,用團隊活動取代係統的德育過程盡管會在某一方麵或某一階段取得較好的德育實效,但從長遠的、整體的角度去考察,團隊活動替代論將破壞德育過程的計劃性、係統性和整體性。

另一方麵,團隊活動替代論也容易導致德育管理中的形式主義。調查顯示,在教師和學生對學校德育途徑所起作用的評價中,思想政治課(思想品德課)被教師排在了末位,而學生則把團隊會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課也隻排在第六位。在關於學生對德育活動形式喜歡程度的調查中,公益勞動成為學生最不喜歡的活動形式,喜歡的人數僅占調查總數的0.87%。

由此可見,轉變團隊活動在學生心目中的消極印象,提高學校團隊活動的實效性已成為學校德育管理的當務之急。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增強團隊活動的計劃性。必須樹立團隊活動是學校德育管理重要組成部分的觀念。注重活動設計,避免活動的隨意性。活動要有周密的年度計劃、學期計劃和具體執行方案。教師要做好團隊活動的準備工作,加強學生對活動背景性知識的了解。

加強活動的整體性管理。團委和大隊委與政治課教師、班主任教師工作的內容要實現整合,把團隊活動納入到整個學校德育課程管理體係中,加強德育校長對學校團隊活動的宏觀管理,加強團委書記、大隊輔導員與班主任之間的溝通與配合。

注重對活動的總結與提升。避免以團隊活動取代學校正常的德育管理工作必須要做好活動的總結工作,活動後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增強學生對活動意義的理解。同時,教師在總結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善於抓住機會,幫助學生深化內心體驗,提升活動課的境界與價值。

8.德育管理的實施

學科滲透德育管理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對學生實施全麵發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因而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學的內容,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師自身的人格修養都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這些教育因素對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教材裏蘊含的德育因素,需要教師去挖掘、提煉,並通過教學對學生加以啟發引導,才能達到學科滲透的效果。

原北京馬廂胡同小學特級教師關碎曾介紹這樣一個教育案例:自然課的現場教學,組織孩子到動物園參觀。孩子們參觀猴山時,發現老猴子搶小猴子的東西吃。於是,孩子們問老師:老猴子搶小猴子的東西吃,您說對嗎?關老師當時準備回答,但仔細一想,覺得這裏有很深的哲理,需要進一步研究。回校後,她組織學生討論,同學們發言很踴躍,但是多數人認為老猴子不對。最後關老師作了總結,她說:動物之間搶東西吃,這是動物的生存競爭,屬於動物的本能,無所謂好壞。而人,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要講尊老愛幼,提倡社會主義公德。聽了老師的講解,孩子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幾十年過去了,老師的教導仍然銘記在學生心中。

這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教師在自然課教學中巧妙地、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了曆史唯物主義教育。這樣的滲透教學做到了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學科滲透工作是一項複雜細致的工作,教師必須付出創造性的辛勤勞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學校領導者應當從管理的角度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1)強化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做好學科的滲透工作不僅需要各科教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領導部門的正確引導,作為學校領導要認真做好宣傳教育,努力強化教師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教書育人”切實裝到教師的心裏,使教師自覺地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學科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做人。

(2)提高各科教學的教育效果。提高各科教學的教育效果,首先要設立管理“教書育人”的專門機構,明確有關人員的職責和權利,“使一定的人對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負責”。這個機構的成員可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長和教導主任,主管教學的教導主任以及各科教研組長組成。其職責是:開展經常性的研究活動,商量實施計劃,製訂具體方案,使教書育人工作落到實處。比如:組織各科教研組長和教學骨幹,在認真學習德育綱要和各科大綱的基礎上,對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行分析,發掘和提煉蘊含在其中的德育因素,歸納出各學科、各章節或單元的“滲透”,並發給有關教師,要求他們在製定教學計劃,備課,上課等環節中參照執行。其次,學校可從教學角度出發明確提出滲透德育的要求、滲透教學是難度很大的課堂教學,某門課程的教學能手未必就是滲透德育教學的能手。提高教師的滲透能力,取決於領導者的組織與引導。領導者在指導教師教學時,不僅要闡明道理,而且要教給教師滲透的方法。必要時,還可對教師作專門的培訓。第三,要重視政治課教學的管理。由於中小學政治課具有其他學科教學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因此,學校特別重視政治教研組的建設,不僅要選派好教研組長,而且要重視對全體政治教師的指導和培養,以保證政治課的高質量和有效性。

(3)建立評估和激勵機製。為了鼓勵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提高他們滲透德育的創造性,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相應的評估和激勵機製。對評價範圍、條件、內容和要求、程序、規格與待遇等,要作出明確的規定。在教學管理中,要認真做好考核評定工作,將教師滲透德育的水平和效果作為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誌之一。考核結果載入業務檔案,並把評估結果與職稱晉升掛起鉤來,使得教師的育人成績得到社會和學校的認可和獎勵,從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使滲透教學向更深的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