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視政治課教師的培養提高。對政治課教師閱讀文件應予照顧。根據規定,凡是黨員、校長可以閱讀的文件和可以聽的報告,原則上也應讓政治課教師享受這種待遇,並向政治課教師中的非黨員傳達。要積極培養、及時吸收符合條件的政治課教師入黨。在訂購報紙、雜誌、資料等方麵,對政治課教師要優先照顧。

各科教學也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這在前麵的小節中已有論述,這裏就不再多講了。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教育者、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引路人。班主任的工作,對保證本班的教育質量、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生德育工作的組織和管理,必須緊密依靠班主任。無數事實說明,班主任工作做得好,“亂班”可以變成好班;班主任如不得力,先進班可能轉化為落後班。因此,學校領導必須十分重視班主任工作的管理。

(1)要幫助班主任製訂工作計劃。如果是新班主任,在幫助其製訂工作計劃之前,應要求他們深入調查了解學生的個人和家庭情況,盡可能走訪每個學生的家庭,摸清本班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然後從本班的實際出發,提出一學期或一學年要做哪些工作,要達到哪些具體目標。對老班主任,則要在原有基礎上提出新的要求,訂出新的目標。

(2)要指導班主任建立一個優秀的班級體。班主任是一個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一個班的學生的引路人。班主任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使全班有個好的班風。很多優秀班主任的經驗表明,班主任必須從接受任務的第一天起,就圍繞如何建立一個優秀的班集體而開展活動。一個優秀的班集體應該具備這樣幾個條件:要有共同的奮鬥目標;要有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除《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外,還可以從本班的實際出發,自訂幾條;要有學生骨幹形成的核心;要有民主作風。好的班集體建立起來了,就會有好的班風。好的班風,是一種能發揮巨大作用的無形力量。它不僅能促使全班學生奮發向上,而且在轉變後進生方麵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作用往往超過教師對學生的個別教育的作用。

優秀的班集體建立後,班主任還要注意在引導班集活動時,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品德教育等進行,使學生在快樂中受到教育。

(3)要組織班主任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使班主任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規律,懂得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班主任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要通過實踐來提高,也要通過學習和研究來提高。有的班主任滿腔熱情,想把工作做好,但由於不懂教育科學,往往事與願違。因此,要強調了解學生、研究學生,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功。不僅班主任要這樣做,學校領導也要這樣做。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兒童的個性進行科學研究,這是對學校和教師集體進行科學領導的重要條件之一……沒有對兒童的了解,就沒有學校,就沒有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師和教師集體。”他號召教師研究兒童,同時以身作則,帶頭研究兒童。他用了15年的時間,觀察與研究“後進生”和“調皮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表現,以及這些表現跟教師采取的教育方法之間的聯係。我們要把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就必須在班主任中倡導這種作風。

還有一點也值得提倡,那就是組織全國、全省(市)、全區優秀班主任交流、學習各自的成功經驗,再結合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

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工作

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能夠給學校黨組織和行政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德育提供有力的幫助。通過這些組織開展活動,是德育的一個重要係統。這個係統的最大特點是學生參加自己組織的活動,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能更好地受到民主集中製教育和自覺紀律教育,從而增強自治、自理能力,培養獨立生活能力。抓好這一係統的工作,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性質任務,明確相互關係。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共青團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團員和青年學習團的基本知識;組織各種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教育團員努力學習,在學校各方麵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動員和組織團員和青年參加必要的社會活動、公益勞動、文體活動和課外科技活動;領導學校少先隊工作;加強團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

中國少年先鋒隊是中國少年兒童的群眾組織,是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兒童年滿七歲,提出申請即可入隊。少先隊組織的主要任務是以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少年兒童、組織開展適合少年兒童特點的教育活動,引導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學生會是全體學生自己的組織,主要任務是協助學校開展有益於學生學習的活動;協助學校組織學生值日(或值周),推動學生自覺遵守《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學校各種規章製度;協助共青團、少先隊辦好牆報、黑板報,做好宣傳工作;組織學生開展文娛、體育活動;協助學校打掃校園,搞好清潔衛生評比工作。

明確這些組織的性質任務,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各司其職”地發揮各自的作用。

此外,還要明確團、隊、會與學校的黨組織和行政的關係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學校共青團是在學校黨組織領導下開展工作的。由於共青團的許多活動,與學校的行政工作關係密切,因而共青團應該接受學校行政的指導,配合學校行政開展活動。各班的團支部,也應該接受班主任的指導,在工作上征求班主任的意見,即使班主任不是黨團員,這樣做也是必要的。

少先隊是在學校共青團領導下開展活動的。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是學校編製以內的幹部,相當於副教導主任,由校長委派或指定。小學各班班主任,多兼中隊輔導員。

學生會在學校黨組織、行政和上級學聯的領導下,在共青團的幫助下開展活動,主要由學校黨組織具體領導。班會是全班學生的學生會,班會裏設班委會,委員由學生民主選舉產生。班會由班主任具體領導。明確這些關係,有利於統一認識,協調工作。

(2)充分發揮團、隊、會的輔助作用。各校團、隊、會的作用,有的發揮得好,有的發揮得不好。發揮得不好的學校,除了領導不夠重視、幹部不得力以外,還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對團、隊、會的性質、任務沒有弄清,對它們之間的關係沒有弄清,以致各行其是,互相幹擾;二是沒有按照團、隊、會的特點來開展工作,有的統得過死,有的放任自流。

團、隊、會是學生自己的組織。對團、隊、會的工作,既要加強指導,又要敢於放手,決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自己的活動,就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策劃、組織、運作,讓他們在活動中增強體驗,接受教訓,增長見識和才幹。教師、團幹部和輔導員的責任,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動手動腦,鍛煉才幹,培養集體主義的作風,培養為公眾服務的好思想。

團、隊、會的活動如果開展得好,就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對德育的輔助作用。因為這些活動,是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形式,比之由學校或教師出麵組織的活動,別有一番情趣。這些活動,對於培養學生的民主作風、團結友愛的班風,對於發展學生的智力,都有積極的意義。

(3)關心、培養學生幹部的成長、成才,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學校的團、隊、會要成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組織,一批責任感強、熱心為同學服務、不計個人得失的學生幹部的作用必不可少。學校領導要關心這些學生幹部的成長,對他們的工作給予具體指導。要教育他們善於處理學習與工作的矛盾,使他們懂得在學校學習期間,擔任一定的社會工作,就是學習如何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對自己的成長大有好處。要教育他們認真履行職責,處處以身作則,做遵守《學生守則》的模範。要定期評選優秀學生幹部,並給予表彰。學生幹部以一人一職為宜,對於學習有困難或身體不好的學生幹部要及時予以調整。

學生幹部要定期輪換,不要搞“終身製”。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能使更多的同學受到鍛煉。從學生畢業以後情況看,擔任過幹部和沒有擔任過幹部的學生,在組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方麵大不一樣,不應該隻讓少數學生接受這種鍛煉。第二,能減輕學生幹部的過重負擔。實行輪換製,可以避免有的學生擔任學生幹部時間過長,而影響到學習和其他方麵的發展。第三,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民主教育。學生幹部應通過選舉產生,使學生親身體驗民主程序,從而培養民主作風。“終身製”不僅不利於進行民主教育,而且會使少數學生產生優越感。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國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我們應使青少年從小就受到民主教育和民主的訓練,因此,輪換製的施行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民主教育和民主訓練。

7.學校德育管理的對策

德育管理是學校管理中最為複雜、牽動麵最廣的工作,直接關係到學校根本任務的完成。學校德育的實踐業已證明:學校德育問題叢生更多的是源自學校德育管理自身。當前,學校的德育管理問題林林總總,既有管理理念上的偏差,也有管理實踐層麵的舛誤;既存在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角色的缺位,也存在實際德育實施過程的僭越。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學校德育管理中主要的認識誤區。

學校德育工作論

學校德育工作論是當今學校德育管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偏見,德育工作論強調學校德育處和班主任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思想是把德育視為學校的一種日常工作。德育工作論的思想由來已久,即便是時至今日,這種觀念在不同層次的學校中仍有相當的市場,對當今學校德育管理目標的製定和德育具體管理過程的組織實施都具有廣泛的影響。

德育工作論在我國真正出現是改革開放以後,從1988年開始,學校德育工作化的傾向逐漸顯現,“德育工作”的字眼開始頻頻出現。1988年的“全國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就被改名為“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同年,國家教委頒布《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其後學校普遍設置德育處或政教處。加強德育工作者隊伍建設、劃撥專項德育工作經費、建立學校德育基地等措施使得德育是學校的一項日常工作的觀念更加具體化。

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德育工作論都具有明顯的弊端。從理論上看,德育工作論錯把作為學生全麵發展內容的德育、智育、體育等的劃分邏輯框架當做學校分工的依據。從德育實踐層麵看,德育工作論錯把德育設置成學校的一項專職工作,妨礙了學校全體教育工作者參與學校德育,造成對學校德育的忽視和削弱,甚至出現越加強“德育工作”,這項“工作”就越難做的局麵。

事實上,學校的教育工作很難進行“切豆腐”式的劃分,學校沒有一項工作是單獨的智育工作或德育工作,它們都是以育人為旨歸,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麵發展。如果人為地將它們拆分,就割裂了教育的整體性。許多教師也就自然地滋生出這樣的心態:既然我是學科教師,那麼德育就不是我管的事情。這種論調在推卸責任的同時,也淡化了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理應擔負的教書育人的角色職責。

在學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中,為調動班主任的工作積極性,學校通常采取支付班主任津貼的辦法。這種貌似合理的方法,在執行過程中更強化了班主任是專業德育工作者的意識,而沒有這方麵待遇的科任教師和其他教學輔助人員也就更有了“不受其祿,不當其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旁觀者心理。另外,從班主任津貼對班主任本人德育效果的影響上看,管理者物質刺激的初衷也遠沒有達到,而班主任津貼的“負效應”更是讓管理者始料不及。在學校管理中這種“津貼怪圈”並非個別現象:班主任津貼越來越高,學校對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越來越嚴格,班主任工作負擔和心理負擔越來越重,教師越來越不願意擔任班主任,職稱晉升成了當班主任的主要動力。由此,在許多學校的德育管理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這樣的管理悖論:學校在班主任津貼上的投入越多,班主任與普通教師的教育合力就愈小,甚至出現班主任津貼的投入量和學校德育實效成反比的尷尬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