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組建機構

學校德育管理是一個多因素、多方位、多層次,複雜而多變的係統工程。要使各部門、組織和人員為同一目標協同動作,必須科學地設置管理機構和層次,確立它們的職權和相互關係,組成健全而高效的管理體係。這樣才能使各組織、因素和成員都處在一個統一的係統之中,有領導有控製地協同動作,才能發揮整體功能,保證共同目標的實現。

校內德育管理機構落實學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校內的德育管理機構。當前,凡是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製的國家,普遍都建立了以校長為核心的德育管理機構。比如有的國家學校內專門指定一名副校長主管學生品德教育,或專設一名訓導主任管理學校德育工作。還有的國家則由班主任全麵負責班級學生的德育工作,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品德教育活動,協調師生之間,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各種關係。同這些國家相比,我國學校有更加健全的校內德育管理機構。我國中小學的校內德育管理機構一般由以下成員組成:校長(或分管德育的副校長)、黨支部書記、教導主任(或政教處主任)、政治教研組長、團委書記、工會主席、少先隊輔導員、班主任代表、教師代表等。其職責是:定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製定計劃,統一部署,統一指揮,協調校內外關係,督促檢查各方麵的工作,及時總結經驗,組織交流,幫助全體成員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水平,確保有效地完成德育工作。在校內德育管理機構中,校長自然是中心人物,他要全麵負責學校的德育工作。黨支部是黨在學校中的基層組織,其主要職責是保證監督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在學校中的貫徹落實,支持校長工作,管好學校黨的建設,並通過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影響和帶動廣大教職工做好德育工作。教導處(或政教處)是管理學生德育工作的職能機構,主要職責是協助校長組織領導德育工作,抓好校風、校紀,組織全校性的思想教育活動,定期召開班主任會議,研究問題,探索思想教育的規律。政治教研組長和班主任是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直接組織者和實施者,具體負責學校德育工作計劃的貫徹落實和學生思想品德考核、評定工作,肩負著德育管理的重要任務,承擔著大量細致的工作。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是學生的群眾組織,通過這些組織所開展的活動,能更好地使學生受到民主集中製教育和自覺紀律教育,從而增強自治、自理的能力,培養獨立生活能力。

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的德育管理網絡近些年來,世界各國都致力於德育管理的網絡化,政府、學校、家庭、社會機構在德育管理中結成一個相互作用,不斷協調的網絡體。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人們普遍認識到,德育管理是全麵的管理,片麵強調某一點,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美國有些學校曾一度批判德育教學存在形式主義傾向,聲稱放棄德育的知識教學,采用間接方式進行品德教育;然而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發現這樣做不行,於是又不得不開始恢複德育教學,而且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各種教育力量的有機組合,形成一個多維結構的德育整體網絡,全方位合力共管,以達到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近年來,我國中小學也逐步建立起校外德育管理機構,主要有家長委員會和社區教育委員會。家長委員會是學校實施家庭教育指導的組織。社區教育委員會一般由學校所在鄉(村)、鎮(街道)或學生比較集中的單位的代表組成。其主要職責,配合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社會活動,負責學生寒暑假生活和農忙假活動的管理工作,爭取公安部門、地方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的支持配合,同幹擾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危害學生的壞人壞事作鬥爭。我國的社區教育機構還不夠健全,如何搞好社區德育管理尚在探索之中。

參照國外德育管理網絡體的格局,我們認為,我國的德育管理體製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具體做法可以考慮:建立中央領導下的學校一體多元德育管理體係,國家教育部、省、市、縣教育部門以及鎮和學校都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由專人負責,中央各部委直屬行業也應設置,加強政府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指導,並以強大的政府手段推行新的學校德育體係。同時,應建立完整的地方德育管理機構網絡,使學校、家庭、大眾傳播媒體等作用一致。當然,在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中,學校是德育管理的專門機構,應成為整個網絡的支點,有效地發揮輻射功能。

組建隊伍

學校德育隊伍是指校內能對學生思想品德產生影響,並負有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職責的所有人員。包括學校領導、班主任、政·治教師、其他學科教師以及學校的圖書、實驗、後勤等方麵的職員和職工。現代管理學原理和德育實踐已經充分證明,抓好德育隊伍建設,提高隊伍的質量是發揮德育管理效能的重要基礎和保證。從管理的角度考慮,德育隊伍的建設一般應從以下四個方麵入手。

第一,思想建設。所謂思想建設是指通過組織理論學習、討論交流、工作實踐等途徑,統一德育工作者的認識,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德育思想,掌握先進的德育理論,懂得德育工作的一般規律,並遵守有關的政策和法令等。

第二,組織建設。為了保證德育工作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學校需按一定標準選拔德育工作人員,按一定程序做好任免工作。而要做到這一點,學校領導首先要熟悉、明確國家教育領導部門對各級各類德育工作者任職條件的規定。如教育部對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暫行規定,對校長、班主任職責的規定等,然後按一定程序選好各級德育人員。

第三,培訓提高。為了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能力和水平,國家教育領導部門需要製訂德育工作培訓規劃,明確規定培訓要求,製定培訓製度。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需根據上級指示做好各級德育人員的培訓進修工作,在時間、內容、途徑、方法、要求上要根據培訓對象的特點,不同層次的要求和實際需要及可能條件,靈活掌握,講求實效。除此之外,還應通過組織他們聽取有關的講座、報告,組織校內的專題研究會和經驗交流,吸收他們參加各種教研、科研活動,鼓勵他們發表文章、著書立說等,促使他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第四,考核評定。做好考核評定也是一個重要環節。考核的內容和標準既要符合國家對各類人員的職責要求,又要符合實際情況。考核的方法要科學,考核的結果應該歸檔,作為選拔、任免、評優晉級的依據。

如果學校從上述幾個方麵重視了德育隊伍的建設,就能逐步提高隊伍成員的德育管理水平,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使他們成為德育管理的內行。

製訂製度

德育管理製度是為實現德育目標,要求師生員工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是保障德育組織機構運行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在於以明確的要求和嚴格的約束條件規範學校德育工作和成員的行為,以建立正常的德育工作秩序,並培養師生員工高尚的思想道德行為和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為優良校風的形成奠定基礎。

我國學校德育管理製度的內容多種多樣,從縱向看有兩個層麵,國家頒布的法令、法規和學校自訂的規章製度。國家的法令、法規是從全局出發的,具有指令性;學校自行製訂的規章製度有些是根據上級頒布的法令、法規的精神所製定的實施細則,有些是為解決學校內部問題而擬定的,具有針對性。學校領導者對此要統籌安排,使之相互協調,不能厚此薄彼。從橫向看可分三個類別:第一是職責類製度。職責類製度將學校的每一項德育工作落實到人,人人都有確定的崗位,事事都有專人負責,從而保證了德育工作的有序性;第二是常規類製度。常規類製度一般根據學校師生在校內外不同活動場所而製定的日常行為規範和學習、工作、生活準則。就學生方麵來說,常規類製度主要有《學生守則》和《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第三是考核獎懲類製度。考核製度是根據職責類和常規類製度中的要求來製訂的,獎懲製度是對考核結果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製度,兩者相輔相成,體現了管理法規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德育管理製度確定好了,並不能自行產生作用,它的意義在於有效地去實行。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學校管理者在貫徹執行過程中應注意加強宣傳,啟發自覺;嚴於律己,率先垂範;及時檢查,經常督促;反複訓練,培養習慣。唯此,才能真正體現德育管理製度的作用和意義。

6.德育工作管理的範疇

學校德育工作管理,主要要抓好三個係統的管理。

政治課和各科教學

我們在前麵的章節中已知曉,學校德育在小學指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學即指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政治教育”這一稱呼並不準確,而應改為“公民教育”,因為現在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和中學的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幾乎都是一個合格公民應該具備的知識。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各種正確的行為習慣,樹立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走上社會之前,知道作為一個合格公民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因此,中學思想政治課改名為公民課更符合實際。不僅要改名,還要改實,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試製度。人們普遍承認,長期以來,政治課威信不高,原因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製度和師資隊伍,都存在不少問題。要使政治課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須在上述方麵來一個大的改革。

在教學內容方麵,要改變過去脫離學生實際的弊端,應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和學習階段的思想、知識、心理發展的特點來進行。小學階段主要配合語文、曆史、藝術課和課外活動的內容,以生動的形象,由近及遠地進行以“五講四美”和“五愛”為中心的社會常識和社會公德教育,指導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行為習慣。在初中階段,要進行道德、民主和法製、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的教學,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了解和遵守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製和民主集中製的原則,樹立遵守法律和紀律的觀念,樹立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在高中階段,要進行初步的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意義以及個人和社會、權利和義務、主觀和客觀、自由和必然、幸福和犧牲、革新和傳統、理想和現實等一係列相互關係,初步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和觀察社會現象。在初中和高中的最後一年,要安排必要的時間對學生講授職業生活知識、職業道德、勞動紀律、勞動安全的教育,並使學生有各種機會直接參加各類職業生活的訪問和實習。

在教學方法方麵,要一改現在“填鴨”式的、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現狀,可嚐試一下啟發式教學。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來提高認識,尋求問題的答案。要強調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勤於用腦,善於思考,自覺努力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講課應當用豐富而生動的事實來引出和論證有關的觀點,而不能簡單灌輸抽象的概念。

在考試製度方麵,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成效卻不顯著。改革主要以政治課學習成績的考核為中以展開。有段時間隻看卷麵成績,完全不看學生的品德表現;有段時間隻看學生的品德表現,完全不看卷麵成績,政治課評分成了操行評分;有的主張以卷麵成績為主,參考平時表現;有的主張以平時表現為主,參考卷麵成績,至今各種嚐試仍在進行著。考試的主要目的是檢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運用能力。學生的學習成績應當結合他們的考試結果和平時的學習運用情況來製定。德育學科的最大特點是和品德表現密切相關,其他學科沒有這個問題。因此,隻看卷麵成績不看平時品德表現,或隻看平時品德表現不看卷麵成績的做法都與這門學科的特點不相符合。問題是兩者如何結合,使學生心服口服。這同考試題目也很有關係,如果試題都是死記硬背的東西,判定成績時便無法結合學生的平時表現。因此,這門學科是考試好還是考查好,值得考慮。總之,考試製度必須改革,如何根據它的特點來進行改革,值得認真研究。

在師資隊伍方麵,需要調整一下不合理的教學安排格局,因為有很多學校不重視政治課,經常安排什麼課都不能勝任的教師教課,還有學校的政治課由領導幹部兼教,專任教師很少,這就不能不降低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政治課既是社會科學課,又是思想教育課,任課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的馬列主義理論,具有多方麵的知識,善於做人的工作,而且要言行一致,思想品德好,政治覺悟高。如果濫竽充數,這門課便不可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且會降低這門課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