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教師是傳播文明和創造文明的使者,國家需要教師對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教育進行安邦定國,德育是安邦定國的一項最基本措施,江總書記指出不僅要以法治國,還要以德治國,可見德育是何等重要,教師是吃皇糧的就要為國家分憂,學校是國家辦的,學校沒有理有不為國家的振興承擔責任。江總書記2000年2月1日《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指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
由此可見德育為首是我們教師的首要的教育觀念,沒有德育為首觀念的教師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沒有德育為育的教育觀,不落實德育為首的校長就不佩做一個校長。
科學的人才觀
人才觀是指關於人才的本質及其發展成長規律的基本觀點,包括兩個內容:一是什麼樣的人才算人才,二是人才是怎樣成長的。為社會作貢獻的人都是人才,人才有不同之分,沒有貴賤之別。人才成長具有先天性,同時具有可塑性。這是我們應有的科學的人才觀。
(1)什麼樣的人是人才?
什麼樣的人才算人才?人才應具備什麼基本素質?不解決這個問題,作為培養人才的學校及其教師就不明確教育工作的目標,工作就沒有方向。
什麼樣的人才是人才呢?為社會作貢獻的人都是人才。包含兩個不可分割的內容:一是樂意為社會作貢獻;二是有能力為社會作貢獻,兩者缺一不可,雖然有樂意為社會作貢獻而不有為社會作貢獻的能力的人不可能為社會作貢獻,這種人“有德無能”不算人才。雖然有為社會作貢獻的能力(技術),但是,不願意為社會作貢獻,甚至用自己的技術危害社會。這種人“有能無德”不是人才,是社會的渣滓。這兩種人中,社會寧可選擇前者,不願意選擇後者。認認真真工作的環衛工人是不是人才?是人才!我們試想如果沒有工作認真的環衛工人的辛勤勞動,我們的城市會是怎麼樣的城市。而一個瘋狂地盜竊小汽車的研究生能算是人才嗎?不能!江總書記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指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年輕一代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隻要他們有為祖國、為人民貢獻青春的誌向,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去,認真學習和掌握實踐知識與技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祖國和人民,就一定能夠成為有用之才。
人才的基本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依法競爭,利益公享,世界是物質的,沒有鬼神。人生就是為他人更好地活著而達到自己更好地活著。
品德素質:博愛,文明,誠信、守法、協作、會做人。
能力素質:有從事社會生產的基本文化、基本技能,有較良好的心理素質、強健體魄、會求知、會共事、會謀生、會發展。
人才的多樣性,人才的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社會的客觀需要,人一生下來就有差異,這種差異決定著人才的差異,隻有承認人才的差異性,才能允許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學生的潛能。社會是一個龐大的機體,這個機體要健康的有序地發展進步,任何有益社會的職業、崗位都缺不了,都要有人去幹,缺了那一個崗位,少了勝任那一個崗位的人。這個機體(社會)就會出毛病。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勝任所有的崗位。這就是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的要求。人才具有不同之分,但沒有貴賤之別,任何一個有益於社會的的職業崗位都少不了。每一個人都應為自己對社會作貢獻而感到自豪,每個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都應得到社會的尊敬。
(2)人才的成長。對於人才成長的規律的認識很重要,它影響人們的成才心理,影響人們的教育思想,沒有正確認識人才的成長規律,往往出現教育萬能或教育無能的教育思想,教育萬能或教育無能的思想都有害於人才的成長。
第一,人才具有先天性,同時具有可塑性。
第二,加強修養,努力學習,積極實踐可以提高人才的素質。
第三,人才成長具有漸進性和層次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才素質的培養要求應有不同的水準。
第四,學校教育對人才成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青少年時期是人才成長的關鍵時期,它為日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青少年時期是人才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人才的品格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往往又是進入就業門戶的通行證。
學生主體觀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學生受教育的渠道的猛增,經濟多元化,世界政治的多極化,經濟世界全球化,帶來了人生觀,價值觀的多元化,也帶來對教師學生評價標準的更新。隻能培養聽話學生的教師已經不是一個優秀的教師,隻學會聽話的學生也不再是優秀的學生,空洞說教的德育方法對現代的德育工作已顯得蒼白無力。熱愛學生是過去或現在也是未來永恒的愛,但是已不是教師一相情願的愛,要建立在對學生的人格尊重和民主平等的基礎之上。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學生隻能用自己的感官吸收精神營養,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思考、分析,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傾向和獨立的要求,教師必須非常珍視學生的“獨立性”,承認學生的這一根本特性。一切德育活動都要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主體參與,從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得到發展。
學生主體觀還體現在德育要求方麵,對學生的品德要求不能超越學生在某一階段的接受能力,我們不能把中學生的德育要求作為小學生的要求,把共產黨員的思想政治、道德水準作為對中小學的要求。一般來說,現在我們的教師並不反對學生是主體,但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卻往往不把學生作為真正的主體來對待,這就是說我們的教師沒有真正樹立學生主體觀。要落實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第一,教師要相信學生內在的主體能力,教師不信任學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讓學生做主,事無巨細都包辦代替。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首先應在思想上改變過時的觀念和專製的作風。
第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關鍵是根據教育的具體要求,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學生構建廣闊的活動空間。
德育管理的係統觀
德育管理的係統觀,強調德育管理工作是一個有機係統,從德育的內容上看,從小學到大學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體係,從實施德育的機構、人員、班主任、科任教師、政教處、少先隊、團委會、學生會、家長、校外輔導員,是一個德育工作網絡體係。從德育途徑看,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有顯形教育、有隱形教育,有顯性課程,還有隱性課程,這就要求我們的德育管理者(校長)要有係統觀,德育內容係列化,德育途徑網絡化,實行德育工作的全方位管理,使各科德育力量形成合力,使德育工作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運作體係。有了德育管理的係統觀可以避免德育工作的零敲細打,見子打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腳踏西瓜皮,滑那裏就哪裏的無序現象。
3.德育工作管理的原則
學校德育在小學指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學指思想政治教育。學校德育工作各個部門都有責任管理,校長和每一位教職工都要負起責任來。
學校德育工作管理,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結合教學工作進行
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很多,有政治課和各科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的活動;班主任工作;社會活動和各種類型的勞動等。其中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德育工作必須結合教學工作來進行。這是因為:第一,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和生活的。如果離開教學,離開廣大教師來談“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重複過去“左”的一套的錯誤做法。第二,各科教學本身都有豐富的教育因素,不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是如此。至於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更負有係統地向學生進行德育的任務。各科教學的目的,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第三,結合教學進行德育,是學生易於接受的一種教育形式,更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有威信的教師,這種作用更為突出。
根據青少年的特點進行
正確認識青少年學生的特點,是有效地進行德育工作的前提。對於今天的青少年,我們不僅要運用生理學、心理學的理論分析他們的年齡特征,還要分析時代特征,即分析時代和環境對他們的影響。一般說來,青少年好奇、好動、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快,自尊心強、可塑性大;另一方麵,思想不成熟,分析判斷能力較差,對一些腐朽思想,缺乏識別和抵製能力。這些特點,有積極方麵的,也有消極方麵的。從積極方麵來說,青少年是容易接受教育的;從消極方麵來說,青少年容易受到腐蝕,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任其自流。
還要看到,時代和環境不同,對青少年身心發展有很大影響。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青少年同今天的青少年,在知識麵、認識水平、道德修養、價值觀念、思維方法等方麵,有很大差異。50年代、60年代的青少年,大都親身經曆了新舊兩個不同的社會,他們從小受到正規的良好的道德教育,形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有較強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前途有信心、有理想。但是那時的中國,是個封閉的社會。中國以外的世界,他們幾乎一無所知。他們老實、聽話,對現實容易滿足,缺乏開拓思想和創新精神。今天的青少年,處在改革的時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世界上的種種變革信息,源源不斷傳來,給青少年以很大影響。從國內來說,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科技到教育,都在改革,甚至政治體製改革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一國兩製,改革規模之大、程度之深,都是建國以後前所未有的,這些更給青少年以極其深刻的影響。
社會開放了,學生的思想也勢必開放,具體表現在思想活躍,其特點是多、快、變。多就是知識麵廣,懂的東西多,方方麵麵的知識都知曉一些;快就是接受新思想快,轉變快,模仿快,創造快;變就是變得快,不保守,不固執。事實上社會的開放給德育工作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
(1)是經濟搞活了,生產發展了,市場繁榮了,廣大人民的生活確有改善,青年就業的門路廣了,成才之路多了,這對於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前途理想教育是有利的。
(2)是開拓了學生的眼界,豐富了學生的頭腦,學生見多識廣,有利於提高分析、鑒別能力。
(3)是對於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自尊心教育也存在有利的一麵。開放以後,明顯地感到我國科技落後,麵對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挑戰,更要奮發圖強,急起直追,早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當然,開放、改革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更高了,難度也增大了。
實際上,新時期青少年學生的特點很多、很複雜,上麵的論述隻是一般的分析,不夠全麵和深刻,而且城市與農村、工業城市與旅遊城市、小學與中學,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又不盡相同。所以學校領導者在采取任何一項教育措施之前,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都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切忌重複過去那種“一鍋煮”“一刀切”的簡單做法。
遵循德育規律進行
好多專家、學者把學生德育培養的過程看作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他們認為知、情、意、行是構成學生思想品德的四要素。還有的學者根據我國模範班主任的教育實踐總結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教育經驗。這是學校德育的客觀規律,但是在具體解釋上,在上述內容的排列順序上,則頗有分歧。是知、情、意、行?還是知、情、行、意?從認識發展的過程看,知、情、行、意比較符合客觀實際。
知,就是道德認識和道德觀念。它主要指的是對人的認識,對生活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認識。知道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什麼是美好,什麼是醜惡,什麼應該學,什麼不應該學。認識逐步深了,才能形成道德觀點,才能轉化為道德信念。道德認識離開了知識,要提高學生這方麵的認識,就要係統傳授思想品德方麵的知識,就要使學生懂得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