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不能帶撲克、遊戲機、漫畫書及其他非學習用品進校,嚴禁抽煙、賭博、喝酒。

(8)要注意語言文化,見到師長主動問好,提倡並推廣普通話和禮貌用語,不講粗言爛語。

(9)嚴格遵守飯堂紀律,自覺服從管理,不得插隊。中午在校搭食的同學準時在課室午休,服從本班值日幹部管理。午休期間不得在校園內遊蕩及進行體育活動,外出要憑班主任老師批條。住校生按住校管理執行。

(10)上課期間,未經同意不能離校,有事、有病需在老師證明批條。走讀生放學後要迅速離校,住校生按住校管理規定執行。

14.學生勞動管理製度

(1)積極參加校內一切公益勞動,從實踐中培養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美德。

(2)勞動時聽從指揮、服從安排,按質按量完成任務。

(3)愛護勞動工具,愛惜勞動成果,堅決反對踐踏莊稼、破壞工具、侵占勞動成果的錯誤行為。

(4)勞動時,要加強團結友愛,發揚協作精神。

(5)勞動時,注意安全,不搞危險操作,堅決杜絕事故發生。

15.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

小學

小學主要是進行勞動教育。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學的知識少,因此,技術教育的內容不多。小學生勞動的內容有:自我服務勞動、手工勞動、公益勞動、生產勞動等。前麵三種勞動是主要的。

(1)自我服務勞動小學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自我服務勞動。自我服務是最簡單的日常勞動。勞動教育,廠一般都從自我服務開始。任何人將來不管從事哪一種生產勞動,自我服務都成為他的義務和習慣。自我服務是培養學生遵守紀律、對別人產生義務感的重要手段;自我服務還能養成尊敬父母、兄弟姐妹和同學的習慣。

(2)手工勞動要認識到手工勞動在全麵發展中的作用。不論機械化程度多麼高,手工勞動在任何時候依然是生產的重要因素。“手工勞動”和“體力勞動”並不是同義語。在手工勞動中,最能顯示創造思維。正如俗話所說:“巧匠的才能就在指尖上”,“心靈才能手巧”。手工勞動是訓練學生手腦並用的重要途徑。

(3)公益勞動公益勞動是不取報酬的勞動。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是培養學生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我們就是要通過公益勞動,使學生養成義務感和榮譽感。學生在集體勞動中的收人,都按本集體的意願,用來滿足集體成員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不是分給每個人。要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最高尚的美,是用自己的勞動為社會服務。

(4)生產勞動生產勞動在小學雖然不是主要的,但應該盡早讓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尤其是農村的中小學。農業生產中有許多勞動,可以變為純屬兒童式的勞動活動。我國有不少農村中小學也在這方麵闖出了路子。

例如安徽太和縣有個小學辦了個小農場,校長帶領師生在勞動中搞科學試驗,取得了可喜成果。他們先後向農民提供了三千多斤玉米良種,他們試種大麥優良品種獲得成功,他們試驗不使用農藥、以蟲治蟲、控製棉花害蟲的辦法也獲得成功。農村中小學要為農業生產服務,要培養學生樹立獻身農業現代化的崇高理想,就必須讓學生盡早接觸現代化的農業生產。

中學

勞動技術教育是中學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勞動技能素質的重要途徑,是落實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的重要措施。中學勞動技術教育課的內容,包括工農業生產、服務性勞動及公益勞動等,有些內容可以與職業技術教育結合進行。

(1)勞動技術教育的組織領導

①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普教處要有人分管勞動技術教育,教研室要設專職的勞動技術課教研員;地、市教育行政部門也要有人負責或分管勞動技術教育,教研部門要逐步配備勞動技術課教研員。

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勞動技術教育的領導,深入學校了解開設勞動技術課的情況,督促和指導學校認真落實教學計劃、執行教學大綱,切實開好勞動技術課程。

(2)勞動技術課教師隊伍的建設

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支持和幫助學校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勞動技術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建立數量足夠、質量較高、能較好地勝任教學工作、專兼職結合的勞動技術課教師隊伍,並保持勞動技術課教師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②普通中學要按照學校班級數並參照理、化、生等學科教師工作量標準,配備專、兼職勞動技術課教師。

③對已經在崗但達不到任職要求的教師,各級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門要協助學校製定培訓計劃,分期分批地組織培訓,逐步提高教學水平。

④各級教育行政、教研部門和學校要重視勞動技術學科骨幹教師的培養工作,要有計劃地選拔和培養勞動技術學科的帶頭人。到下世紀初,各地、市都應有一定數量的勞動技術課骨幹教師。

⑤關心勞動技術課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在工資待遇、職務聘任、評選先進等方麵,勞動技術課教師應與其它學科教師同等對待。各地在製定教師職務聘任的具體辦法時,也可從實際出發適當考慮勞動技術學科的特殊性。

16.勞動技術教育的要求

中學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要求,除了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勞動習慣、集體觀念、自覺紀律、愛護公物、艱苦奮鬥等優秀品質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生產技術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教育。各地學校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並積極創造條件,逐步發展和提高。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要求。

(1)城市學校條件比較好的,應逐步做到按不同年級有計劃地進行勞動技術教育。例如各年級可結合有關課程的教學,開設植物栽培、動物飼養、木工、金工、電工、無線電技術、烹任、縫紉、編織等勞動技術項目,使學生了解基本生產原理和工藝過程,初步學會使用一定的勞動工具。

目前沒有條件按計劃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者利用校辦工廠、農場(實驗園地)進行一兩項勞動技術教育。

(2)農村中學一般以農業生產技術教育為主,如土壤、肥料、育種、作物及果樹栽培,家禽家畜飼養等。有條件的,也可以進行一些為農村生產生活服務的工業或服務性勞動技術教育,如農用機械維修、電機維修、電工、木工、泥瓦工、手工藝等勞動、縫紉等。

(3)公益勞動(整修校園、植樹造林和為社會服務的勞動等)對於培養學生為集體服務的思想和風格有很好的作用,所有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參加。當前不具備條件進行技術性勞動的學校,可以多安排一些公益勞動。

(4)為了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開闊眼界,學校應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參觀或勞動,爭取初、高中階段每個學生各參加一次,使他們了解現代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狀況,從而受到生動和實際的教育。農村中學要按規定放農忙假,讓學生回隊參加勞動。

(5)無論城市或農村學生,都應參加一定的家務勞動。

17.勞動技術教育的原則

學生通過勞動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組織學生參加勞動,不應存有單純勞動觀點和單純任務觀點,更不允許用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而上述現象在左傾思想泛濫時是相當普遍的,我們應該吸取曆史教訓。

要使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勞動人民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從而把勞動看成是光榮的事,養成勞動習慣,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

學生參加勞動,並不等於思想上必然受到教育。如果勞動組織得不好,或抱有單純任務觀點,還會使學生對勞動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思想教育滲透到勞動的全過程中去,要有計劃、有目的地使學生通過勞動實踐,增強集體觀念,自覺遵守紀律,愛護公共財物,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勞儉樸、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質。

要達到上述勞動教育的目的,對勞動內容要有所選擇,應該選擇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對祖國建設和人民生活有益的集體勞動,培養學生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要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要求學生參加的所有勞動都做到理論聯係實際是不可能的,但作為學校領導和教師,要注意在勞動中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在條件許可時,優先選擇與教學有緊密聯係的勞動項目,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做到手腦並用,把理論和實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結合起來,學到比較完全的知識,這對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培養學生的能力都是有好處的。

要適合學生的年齡、性別特點和知識水平

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必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首先,勞動量要適當,不能要求學生同工人、農民一樣參加同等強度的勞動,要注意勞逸結合。其次,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在勞動項目、勞動強度等方麵均應有所區別。第三,要選擇學生力所能及的、無毒害、無危險的勞動,不搞突擊勞動、不組織勞動競賽。第四,學生去校外參加勞動,要有指導教師帶領,要妥善安排學生的飲食、住宿和醫療,關心學生的健康。

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必須考慮學生的性別特點。對男女學生的勞動,在勞動內容、勞動強度方麵應有區別,要照顧女生的生理特點。女生在月經期間,不參加勞動。

組織學生參加勞動,還必須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例如初、高中學生所學知識有根本不同、在安排勞動內容時,應盡量照顧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有利於學生理論聯係實際,符合循序漸進原則。

要正確處理教學與勞動的關係

過去由於“左”的思想影響,學生參加勞動過多,影響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是不對的。現在有些學校不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學生輕視勞動,這也是不對的,因為它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要防止這兩種偏向,除了提高認識以外,在工作上要統一安排,要正確處理教學與勞動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按照教學計劃的規定,對學生進農行勞動技術教育。中學的勞動技術課,初中每學年2周,每天按4課時安排,三年共計144課時;高中每學年4周,每天按6課時安排,三年製的學校共432課時,二年製的學校共288課時。勞動技術教育的時間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