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教師可進一步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又會怎麼樣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認知走向抽象,得到這樣的結論:如果物體在運動中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小車要永遠運動下去。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既不會向左偏移不會向右偏,將永遠沿直線運動下去。

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掌握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鞏固物理的概念和理論。使學生在學習中少走彎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為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練好基本功,教師要用好自然科學課本的科學方法談,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幫助學生建立物理圖景模塊和物理模型網絡、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並經過多次練習鞏固,學生就可以逐漸獲得以實踐經驗為支柱的抽象概念及其聯係,並且最終能不依靠這些支柱同樣有效的完成思維過程,因而加速實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為升入高一級學校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正是我們期待的結果。

7.初中化學學習的特點

現代自然科學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它除了用觀察、實驗、科學抽象、邏輯思維、實驗驗證等一係列方法外,各門科學還創造了許多具體的科學研究方法。由於自然事物和過程本身是相互聯係的,所以某一門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能夠用於其它學科,並取得成效。

這就是各門學科間研究方法的滲透和轉移。用力學的理論、觀點、方法研究其它物理現象;把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用來研究化學現象;用物理學和化學的手段和方法研究生物現象;把數學應用於各門學科等,都是生動的例證。簡而言之,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相互轉移,並日趨數學化。

數理化的研究對象雖然不同,但其基本的分析手段和邏輯思想是相通的。化學是從現象進入本質的學科,研究對象是對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化學變化的規律,以及物質的提純、製備和應用。

物質轉化的過程是分子或電子轉移的過程。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大多是以理解和記憶為主,在解釋和分析化學現象的時候,隻要抓住一點:物質是轉化了不是消失了,因為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會消失的!

“一張紙燒沒了”隻是我們眼睛的看法。物質的變化是由於物質轉化了,轉化成什麼了?怎麼轉化的?為什麼能轉化?通過對化合價、電子轉移的學習,化學的本質也就學到手了。

通過和學生交流之後,筆者認為要學好化學,就必須有“科學探究”的精神,采取實驗、觀察、調查、資料收集、閱讀、對話、辯論等積極的學習方式,以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形成和發展學習能力的依托,是學習行為賴以運作的主渠道,也是自我發展的支柱所在。

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是科學教育的必然要求。例如在物質性質的教學中,氧氣、二氧化碳、金屬等性質的學習,教材都是通過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體會、去總結物質的性質。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都體現了其獨特的個性。我們老師要善於發現並尊重每個人的學習方式的獨特性,努力促進新的學習方式的形成。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和鞏固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獲取化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新教材在內容上有許多有趣的實驗,都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完成以後,自行歸納總結物質的性質、用途,但傳統的課堂上並不能滿足學生自己動手,如危險的實驗大多老師都不會做,而是直接將實驗結果告訴學生,但沒有親手做過,很多學生都靠死記,過不久都忘了,達不到化學新課標的最終目的。

為了我的學生不出現這種情況,我非常注重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並讓自己的學生在暑假提前對所學的新內容進行大的預習,對於課本中的實驗都讓學生在網校的動感課堂中親手做一做。

在上新課之前要預習,課後要複習,在學習過程中具體要怎樣做呢,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我做了以下總結:

(1)勤於預習,善於做聽課筆記

要想學好化學,必須先了解這門課程。課前也一定要預習,在預習時,除了要把新課內容仔細讀一遍外,還應在不懂處作上記號,並試著做一做課本上的練習。這樣帶著疑問、難點,聽課的效率就會大大地提高。

初中化學內容比較多,老師在講課時,會著重圍繞重點內容進行講授。因此大家要仔細聽課,認真做筆記,這不僅有利於進行課後複習,掌握重點,而且還可以有效地預防上課時“走神”。不過,在做筆記時,必須講究方法,要在聽清楚老師所講內容的基礎上,記重點、難點、疑點和課本上沒有的內容。

(2)常複習,多記憶

在課後應及時進行複習,認真做好作業,這是學好化學的重要環節。複習可采用課後複習、每周複習、單元複習、章節複習、綜合複習等。複習的方法有複述、默寫、做聯係等。隻有通過多次複習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識。

現行初中化學課本中有五六十個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號二十多個,還有許多的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識。這些內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它們多為學習化學的基礎,若不能熟記,便會感到在“化學王國裏”行走困難。

(3)吃透課本,聯係實際

以課本為主線,認真吃透課本,這是學好化學的根本。為此,同學們必須善於閱讀課本,做到課前預讀、課後細讀、經常選讀等,既重視主要內容,也不忽視小字部分和一些圖表及選學內容。

中學化學內容與生活、生產聯係緊密。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化學的同時,應盡量聯係生產、生活實際,從身邊的生活中發現化學,體味化學,這樣就能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

(4)重視實驗,培養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不僅可以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對於我們形成化學概念、理解鞏固知識、訓練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動手能力、提高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細致地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對實驗所用的儀器、藥品、裝置以及實驗原理、步驟、現象和注意事項,都必須弄清、記熟。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人類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手段也在不斷更新和提高。今後人們將會更多地從網上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所以,新教材中增加了一處“信息網址”,這也是對教師和學生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初中生學習化學的方法

在麵向21世紀的今天,現代化學正在幫助人類更好地解決能源、農業、環保、醫療、交通等方麵的重大問題,這種發展趨勢決定了化學在人類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學教學要挖掘教學內容與材料、能源、環保、生命、農業等科學的聯係,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入手,注重學生的生活氛圍,尊重學生的智力水平,從最大限度地打開他們的心智,深入挖掘潛能,提升知識水平,在科學技術和物質生產高度發展的今天,必須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從而激發他們熱愛化學的情感和努力學習的動機。

學生剛升入初三,就接觸一門新的學科化學,由於學生思想重視不夠,若再加上教師準備不充分,學習化學就沒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新鮮感隨之消失,維持不了學習興奮,學生潛能很難挖掘,對知識的提升產生不良影響。

化學學習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要記憶的知識更多,有的需要死記,如元素符號,常見元素的主要化合價等化學用語;有的需要理解記憶,如概念和定義、化學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沒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會給今後的學習造成障礙。筆者認為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是可以幫助學生挖掘化學學習的潛能的,我采取了下麵一係列的方法:

巧留思維空間,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抓好課堂教學,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課堂上,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有利於提高課堂效率。畫家畫畫,不會鋪天蓋地,布滿畫紙,而總會留點空白。

“踏花歸來馬蹄香”,“蛙聲十裏出山泉”不就是有名的留白之作嗎?因“留白”觀畫者便有了遐想的餘地;作家作文,講究含蓄,“紙有盡而意無窮”,目的是讓讀者從有盡文字中體會無盡之意;音樂家演奏,時而“千山咆哮”,時而“萬馬齊喑”,目的是讓聽眾於無聲處想音樂,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同樣,有經驗的教師從來不會“滿堂灌”,而是在細針密線,鞭辟入理的同時,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為學生的潛能的挖掘提供熱源,那麼,如何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八種方法。

(1)拋磚引玉法

所謂“拋磚引玉法”,就是在課堂講授時,教師講關鍵,點要害,把線索思路拋出去,然後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引出事物的本質特征。這好比射箭一樣,教師引導學生張滿了弓,卻不發箭,讓學生自己把箭射出去。

例如,在講解中和反應時,我做了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的反應,先在試管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幾滴酚酞,出現紅色,然後逐滴滴加鹽酸,在加到最後一滴時,紅色刹那間變成無色,在學生們的驚呼聲中,我把關鍵字眼用著重號標出來,讓學生分析: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幾滴酚酞為什麼變紅?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如何反應?反應後溶液中的溶質是什麼?溶液的酸堿性?

這樣,教師啟而不發,指方向而不帶路,講學法而不講結果,讓學生自己探索,把問題的答案說出來,學生的記憶便深刻了許多。

(2)演繹歸納法

所謂“演繹歸納法”是指教師在幫助學生溫習舊知,掃除障礙,作好鋪墊,喚起聯想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得出結論,形成規律,即教師演繹,學生歸納。如習題課上某一類題的解法,教師可通過一組或幾組不同的例題,描繪出大致的輪廓,幫助理清思路,而解題方法或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

(3)蜻蜓點水法

如果說演繹歸納法是教師演繹,學生歸納,那麼蜻蜓點水法則相反。此法教師隻在重點、關鍵處點撥一、二,給學生以簡單的提示。大量問題則留給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有10克石灰石樣品,要測定其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現在其中加入50克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後,杯中剩餘物質量共57.8克,求碳酸鈣的質量分數?許多學生拿到題後,即開始進行計算,結果做得滿頭大汗還未有結果。此時我板書出方程式稍加點撥:“想一想杯中剩餘物包括什麼狀態的物質?”學生恍然大悟,但具體解法留給學生自己去思索。

(4)舉一反三法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教學方法。在現代教學中也應如此,教師不必麵麵俱到。對於某一類問題,隻需抓住典型範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以揭示規律,形成思路,而同類教材的其他內容,則留給學生自己去解決。讓學生發散思維,觸類旁通。

(5)蓄勢推導法

為得出某個問題的結論,教師循循善誘,抽絲剝繭,把思考不斷引向深入,把矛盾逐步加以披露。就在學生心理矛盾交錯,欲解難解之際,教師高屋建瓴,進行點撥,使學生茅塞頓開,揭示問題的本質,以導出“真相”,學生自然得出結論,達到知識的彼岸,即所謂“水到渠成”。

(6)故意停頓法

在處理新課或疑難問題,或講述某一內容時,為避免平鋪直敘,教師講到一定程度戛然而止,故意給學生留一小段時間,讓學生默默地思考,在靜思中孕育貫通的種子。同時讓那些開思想小差或搞小動作的學生懸崖勒馬,跟上課堂思路。

(7)存疑激思法

在某些問題的講解中,教師故意留下一點不完全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去動腦思索;或者當學生回答某個問題,提出某種設想後,教師不急於作出評價,不匆忙作出結論,而是再問一句:“這樣行嗎?”然後留一定時間,啟發學生再思考。

(8)餘地生輝法

一堂課裏,切忌“兩頭無剩”的滿堂灌。要在知識銜接處,或提出問題之初,或結論之後,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地或細細咀嚼,或反複品味,或變式練習,或廣泛演繹,或判斷得出答案,或提出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