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實踐中領悟
由於語感的培養離不開理性思維的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積極創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對語言的準確領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語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的深層把握,使主體的“神”與客體的“神”融為一體,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體驗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則詩歌中所蘊含的“玄機”就會通過有血有肉的語言從學生的口中傳出來,這樣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進一步鍛煉。
對積累的語文素材運用
這是培養語感的高級層次。積累如吸氣,運用如吐氣,隻有吸夠了氣,才能吐出氣。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積累的知識來獲得,除此教師必須引導他們聯係自己的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借助思維和審視能力,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鑒賞,能夠愜意地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情感。這需要學生與文本對話,需要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溝通,需要學生與作者在心靈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文字的字麵意義,還會領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抒發讀完文本後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這樣反複訓練與內化,學生的語感能力才會發生質的飛躍,學生才會對語言敏感。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言:“如果單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麵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15.語文的獨特記憶方法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有許多知識概念和相關內容是需要記憶的。語文記憶的方法有多種,對不同的內容要采用不同的記憶方法。
機械記憶法
這種記憶方法適用於記憶互不關聯的、分散的、孤立的知識點。對於語文來說,課文中的生字、生詞、作家作品常識、個別文體、語法、修辭概念等,在不易采用其他記憶方法時,常要采用機械記憶的方法。
理解記憶法
在語文學習中,無論是對字詞的掌握,還是對各類概念的掌握都離不開理解,應在抓住特征、理解本質的基礎上去進行記憶。如:“線”、“錢”、“淺”、“棧”,根據聲旁我們可以知道它們的讀音大致與“戈”相近,根據形旁我們可以知道它們的字意內容分別與“絲”、“金”、“水”、“木”等事物有關。又如,理解了小說中環境描寫與刻畫人物之間的關係,就可以根據某一段的具體內容,從“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推動情節”的角度去考慮寫景與寫人之間的關係了。
聯想記憶法
聯想的方式很多,可以進行橫向的相關聯想,例如,從一個作家可以聯想到他所處的朝代、作品、出處、對這個作家的評價等;從一個朝代可以聯想到與他同代的作家、作品、時代背景、作品風格等,還可以進行縱向的相關聯想。
例如,由一部作品可以聯想到作品的文體、內容、主題、寫作手法、名言警句等;由介詞的功用聯想到介賓短語的特點,進而聯想到“介賓短語一般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的句子成分劃分方法等等。運用聯想記憶的方法可以把許多知識聯係起來,貫穿成線,形成知識網絡,便於我們在記憶知識時順藤摸瓜,由此及彼地記住所學的相關知識。
比較記憶法
比較記憶的方法應用的範圍很廣。例如:在修辭學習中可以把比喻與擬人及誇張做比較、把排比和對偶及反複做比較、把設問和反問做比較;在語法學習中可以把賓語前的定語與謂語後的補語做比較;在文言文學習中可以把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詞義、功用做比較。
口訣記憶法
口訣記憶的應用範圍很廣,現舉幾例來加以說明。
(1)運用口訣記憶形近字
例如,用“橫戌Xu點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讀作戎rong”的口訣來記住“戌、戍、戊、戎”四個形近字;用“王姬去頤和園,人群熙熙攘攘”來記住“姬、頤、熙”這三個偏旁特殊的字;用“老虎是殘暴的,虎爪是向外的”來記住“虐”字下半部分的特殊寫法。
(2)運用口訣記憶語法知識
例如:可以用“名動形、數量代、副介連助歎擬聲”的口訣來記住6類實詞後類虛詞;可以用“副詞放在動形前,介詞落在名代前”的口訣來記住副詞與介詞的區別;可以用“歎詞在句首,語助在句尾”的口訣來記住歎詞與語氣助詞的區別;可以用“定語必在主賓前,謂前狀語謂後補;‘的’前定、‘地’前狀,‘得’字後邊是補語”的口訣來記住單句句子成分的劃分方法。
(3)運用口訣記憶文言文知識
例如,可以用“‘是以’是‘以是’,‘以是’是‘因此’”、“‘何以’是‘以何’,‘以何’憑什麼”來記住“是以”、“以何”的翻譯方法;可以用“主謂間斷開,發語詞斷開”的口訣來記住文言文朗讀中的合理停頓;可以用“直譯對譯和意譯,增補省略調語序”的口訣來記住文言文的一般翻譯方法。
(4)運用口訣記憶進行閱讀分析
例如:可以用“本義引申語境義,結合中心作分析”的口訣來記住對句中重點詞語的分析方法;用“句式特點與功用,結合中心與語境”的口訣來記住對不同句式或不同修辭句的含義及作用的分析方法。用“總分並,時空邏,中心句,自概括”的口訣來記住對說明文段落結構的分析及對段意、層意進行概括的基本
16.政治學科的學習方法
政治課是改造思想,塑造靈魂,培育精神的課程,更是經營財富,經營人生,經營社會的最具時代性的一門課,它特別需要我們用“心”和“情”來學習,主要是靠我們用腦而不是靠手來學習,也就是說,政治課靠背誦和做題是學不好的,也是考不好的,主要是靠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實際問題的思考來運用知識,從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學科水平和能力,並最終贏得高考的成功。
對於政治課的學習而言,始終存在著學習習慣的再培養再塑造的問題。
有一位心理家說過:“習慣是一個人的道德資本。一個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享受不盡的利息;一個壞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償還不完的債務。”對於我們而言,我們學習高中政治課需要“利息”,而不要“債務”。
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一個“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平時每一步走踏實了,工夫就到家了。
具體地講,不同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特點,因而應當有不同的學習習慣和不同的學習方法。
聽課習慣
聽,就是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分析,聽同學的發言、爭論、辯論、質疑等。
讀,包括粗讀和精讀,粗讀是快速把握課文結構、分析思路,找出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精讀是細讀重點段落,把握其中的標點符號、關聯詞、關鍵詞等,劃層次,找中心;把握原理的論述方式、論證方法,是歸納還是演繹,是怎麼分析的,又怎麼綜合的。
想,即思考。在聽、讀的過程中,認真思考,並有意識地聯想。
記,即用好“必記本”和“錯題本”。記老師、同學講的,並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記受他人啟發而產生的思想火花,記自己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
講,就是積極發言、質疑。如果平時每一節課都這麼做了,課堂的思維含量就很大了,政治學科的能力和素質就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和提高。這比課堂利用不充分,課外去大量做題的效果要好的多。從這個意義上說,隻要有心、有情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就能把政治課學好,考好。
理論聯係實際的習慣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有“用”的意識和習慣,看到身邊的經濟現象、政治現象、社會現象、人際人事關係,要有意識地自覺地用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和思考。久而久之,你就會養成習慣,有了這個習慣,你高考受益,你終身都將受益無窮。
科學的訓練習慣
有些同學平時做作業和測驗抱無所謂的態度,漫不經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個人都覺得無所謂,因為那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但,到了大的考試,如期中期末考試乃至高考時,他很當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過多過細,往往把問題想複雜了,自然做錯的多,或者反複思考後把第一遍做對的又改錯了,分數不高。究其原因,還是平時沒有養成嚴謹、認真的習慣和考試態度、考試風格。
應當把平時當考時,把考時當平時,熟題生做,生題熟做,訓練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平時練習和測驗,要把它當作大考,認真嚴肅,心情適度緊張;大考或高考時,把它當作平時的測驗或期中期末考試,心情不要太緊張,調整到適度緊張的程度,遇到難題把它當做熟題來看待,別怕,遇到熟題,別掉以輕心,粗心大意。心理學家說,考試時心情適度緊張,大腦細胞處於最佳活動狀態,最有利於我們發揮最高水平。
考場上的大家風範不是一日之功能培養起來的,需要平時用心訓練才能積累、形成。
構建知識樹的習慣
平時注意歸納整理知識網絡,組織知識專題,總結思維方法和解題技巧,發現思維規律和解題規律。更重要的是將教材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並恰當的呈現出來,這恰恰是高考命題人特別看重的。
製定學習計劃的習慣
在老師的大計劃下有自己的小計劃小安排,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強,能根據每個階段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做到每個階段的學習很充實,學習成績整體推進。
積累課外知識的習慣
“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根深才能葉茂”,這些話都說明了掌握豐富的時政知識和課外知識的重要性。
17.曆史學科的學習方法
如何學好曆史課,這可是一個隻用幾句話無法說清的問題。知識點多,怎樣記憶呢?選擇題裏各式原因怎樣區分呢?下麵就介紹一些學習方法,看看對您有沒有幫助。
如何閱讀教材
以把握曆史知識結構基本要素特征為支點,原因可分為:曆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背景與條件;各個側麵原因。
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方式、重大事件等。特點、意義一般包括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性質一般從目的、人物、內容、結果等方麵思考。
閱讀與辨證思維結合,也就是說,閱讀與理解和思考結合,流暢地讀,有理解地讀,有思考地讀。
如何記憶曆史知識
有人不是說“曆史不就是靠死記硬背嗎?”,有一點道理,曆史知識是需要記憶的,不記憶基礎知識可是大失誤。怎麼記呢?試試下麵的方法:
(1)機械記憶
就是死記硬背了,但是學死,不是死學,用死知識回答活問題。
(2)理解記憶
對內容理解越深,記憶效果越明顯。記憶的知識越多,理解能力越強。
(3)直觀記憶
可以利用圖、表等進行比較歸類,幫助記憶。
如何理解曆史概念
曆史學科就是由曆史概念建立起的體係。怎麼掌握呢?分析曆史概念的構成要素,外延和內涵。
曆史概念一般分為:曆史人物類、曆史事件類、曆史現象類、曆史著作類、曆史結論類、理性型概念等。
例如曆史事件類中的“文藝複興”,外延是時間、地點、代表人物、主要成果;內涵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複封建鬥爭。
如何探究曆史結論
從曆史史實說明為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例如“鐵血宰相”俾斯麥,書中列舉了他的哪些活動,來表明他是一個鐵碗人物,從他的時代屬性來理解個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