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的發展,每種智能及其符號係統將由第二級的符號係統即數學公式、地圖、字母、樂譜等來代表。第二符號係統是個體在接受正規教育時學會的。到了成人階段,智能則通過對理想職業和業餘愛好的追求來表現的。多元智能理論反對過早確定兒童的發展方向。由於智能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因而在智能的評估與開發過程中,就需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行。

多元智能理論的認識要點

(1)每個人的多元智能都以獨特、複雜的方式共同地發揮作用。一些人看起來在所有智能方麵或大部分的智能方麵處於高水平,如歌德,既是詩人、政治家、哲學家,又是科學家、自然觀察家。

但是,大部分人隻在某個特定領域展現創意,如錢鍾書雖然具有極高的語言天賦和才能,但在邏輯-數學方麵卻幾乎一竅不通。多數人在一兩種智能上有出色的表現,其餘智能處於中間水平。教育要關注這種差異性。

(2)隻要大腦沒有受傷,如果有機會接觸利於培養某種智能的環境和條件,幾乎每個人都能在這一智能的發展上取得顯著效果。所以要創建一個開放的教育係統,通過開發多種類型的智能,盡可能地發掘每一個人的潛在能力。當每個人都有機會挖掘自身潛能時,他們必將在認知、情緒甚至生理等各方麵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變化。

(3)多元智能理論不涉及個性、品格、意誌、道德、動機等心理學構造,並與任何道德規範或價值觀無關。每種智能都可以用於行善或作惡。比如,希特勒和甘地都有高超的語言和人際智能,但他們應用其智能的方式卻有天壤之別。

(4)智能類型是開放的。加德納謹慎地指出,人類智能不應局限於這幾種類型。他相信,相對於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能夠更準確地描繪人類能力的麵貌。

理論指導下的學生評價方法

(1)多元化學生評價方法的核心思想

學生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和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但目前學生評價存在功能異化、內容片麵、形式單一、評價結果解釋不當等諸多弊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評價方法的單一化。

教育界關於促進學生評價方法合理化的建議頗多,但始終沒有一個可操作的具體模式。多元智能理論為找到一個較為完備的多元化學生評價方法提供了全新思路。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具有語言、邏輯、空間、運覺、節奏、交際、自省共七種相對獨立又同等重要的智能”。

該理論承認“個體智能受環境、教育條件的影響和製約”,因此適用於學校教育情境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思想“各種智能是多維度、相對獨立地表現出來,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為量化評價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2)多元化學生評價的量化考核

學生評價的一個終極難題是找到一種既能客觀評價學生特點又易於橫向比較的量化標準。以下是基於多元智能理論框架設計的一種量化考核評價方法,暫時稱為“多元評價方法”。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評價方法中,評價主體是老師,評價客體是學生,評價對象是學生在課程中應體現的各方麵能力。根據多元智能的理論研究,各種智能是多維度、獨立體現的。當老師對某個學生進行了評價時,先將其各方麵能力分別評價,再在相應軸線上做出標記,最後將所有標記依次連接起來。

由於每個人在不同的智能方麵有不同表現,所以幾乎沒有學生會得到解決和別人一樣的評價結果。這個評價結果又能滿足學生之間橫向比較的需要,程控原點封閉部分的麵積越大表示學生綜合能力越強。

這種多元化的學生評價方法,不僅改變了學生評價的表述形式,更重要的是理順評價目的、規範評價內容,甚至是控製整個評價過程,使得學生的智能得到合理而不死板的評價和分析。

理論基礎上的建設性思考

(1)創設有利於多元智能發展的教學情景

適宜的環境可以促進腦的發展和人的學習,不良的環境則會損傷人們的腦和阻礙學習。

在《多媒體技術應用教程》中盡量創建適宜的教學情景。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可以分小組利用幾台作為實驗用的多媒體計算機進行多媒體計算機的部件識別與整機的組裝、測試,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習內容,也可以發展學生的身體運動智力和人際關係智力等。

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圖片處理、繪畫、多媒體作品創作等,使其空間智力、音樂智力等多種智能得以發展;學生還可利用網上交流工具,比如BBS、聊天室、E-mail等,創設協作學習情境,對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也會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積極建構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而不再是單純的記憶和模仿。

(2)為多元智能發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力發展需要有關這一智力領域的媒介或材料輔助。即多元智能的發展需要豐富、適當的學習資源作為學生智力發展的外部條件。

在《多媒體技術應用教程》這門課中,關於硬件方麵的知識,應盡量提供實物進行教學,如講解掃描儀係統的組成及其工作原理時,可提供掃描儀實物及其圖片、文字說明等。另外,由於這門課程會涉及到讓學生動手去學、去做,這樣可以盡量為學生提供帶有網絡通訊及其各種應用軟件的學習環境。

多媒體信息係統的超文本特性與網絡技術的完美結合,正好為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營造最理想的環境。眾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具有信息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呈現方式的多樣性、過程的交互性等特點,其信息的組織與管理均采用超文本鏈接技術,以網狀的結構非線性地組織和管理學習內容。

借助Internet提供的各類搜索引擎,我們可以迅速地檢索到所需要的各種學習資料。網絡技術一方麵可以幫助教師選擇和設計學習資源,根據學生的不同智力特征提供適應性的學習內容,將多元智能與學科課程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實現因材施教;另一方麵也為學生運用其優勢智能發展弱勢智能,開展個性化學習提供資源和便利。

(3)針對學生的智能特點設計教學活動

《多媒體技術應用教程》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同時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這樣的一門課程,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各種智能,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充分地認識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學信息,激發學生的優勢潛能;創設各種讓學生感到興趣盎然的視聽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並促進學生多種智能的組合,使學生可以利用各自的智力特點進行有效的學習。

(4)為學生多元智能發展提供各種有效的評價手段

加德納將評估定義為“為獲得個體技能和潛力等信息的過程”。這種評估過程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個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反饋;另一個目的則是為除學生以外的其他人提供有用的資料。

加德納認為,評估應是自然學習環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學年學習結束時強製“外加”的內容。評估應該是在個體參與學習的情景中簡單、自然、輕鬆地進行。在終結性評估中,可以采取統一考試的形式。

最終的評價應綜合考慮情境化評估、階段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最後得出一個對所有學生都合理的評價結果,並將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中的檔案資料返還於學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智能情況,了解自己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去努力實現自己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

(1)多元智能理論一經提出便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好評,並成為眾多國家教育改革運動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比如我國的新課程改革。

(2)多元智能理論被廣泛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僅在美國就有上百所“多元智能學校”或“加德納學校”。這些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學校也報告了激動人心的結果。

比如,學生學習成績提高了,學習困難學生有了更積極的表現等。在我國以此理論為指導思想的教育實踐活動也已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3)相關理論研究成果顯著。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多元智能持續被眾多學術著作、論文、教科書、網站等載體提及。在我國教育圖書市場上貫以“多元智能(力)”字樣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僅翻譯作品或詮釋性作品就不下幾十部。

多元智能理論的評價

(1)積極評價

多元智能理論順應時代要求,對傳統的智力理論提出了挑戰,衝破了當時傳統單一的智力模式;它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為人道的評估體係,為進一步認識和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有力的理論依據。

同時,它為學校教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如多元智能理論與課程整合,建立多元智能學習中心等;它利於營造一種激活個人潛能的文化環境,如創造一個視覺化的學習環境、適當改變座位安排,以激活學生空間智能。

(2)消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