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發表文章形式多另外每次的習作或周記凡是寫得好的我們都發了表揚信,以此鼓勵。並把好的作文張貼在教室裏。有的還發在學校網站上,讓大家學習。有的還在紅領巾廣播站進行朗讀,讓大家欣賞。因而學生經常盼望評價作文課,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表揚信能有機會展示。

作文,其實是我們真實思想的負載,是我們真實情感的沉澱,是我們真實自我的釋放。如果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也能夠堅守那份真,那份實,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那麼我們的作文教學將別有洞天,生機盎然!

8.作文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在課改教學、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作文教學的現狀並不令人滿意,這突出表現為許多學生害怕上作文課,厭惡作文。其嚴重後果是六年中學畢業後,學生寫不出一篇有理有據、文從字順的像樣文章。

現行作文教學的弊端何在?恐不能一言以蔽之。筆者認真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也參加了課改教學,對作文教學的困境深有體會,現不揣淺陋,擬從作文教學中教師的角度作一淺層探討,以期引起諸位同仁在療救時的注意,並願以此就教於大方之家。

據筆者觀察,現在的作文教學中存在著這樣兩種現象:其一是“放羊式”。教師隻布置一個題目,然後籠統地提幾點要求,剩下的便全部交給學生,即是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因為這是“話題作文”。結果是學生滿頭霧水、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作起;其二是“說教式”。

教師布置題目後,總想講清寫什麼、怎麼寫。結果是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審題、立意、選材、結構;開頭、過渡、照應、結尾……而學生是“你不講我倒明白,你越講我越糊塗了”。因此仍然是霧水滿頭、茫然一片,不知何處下筆。兩種現象尤以後一種為甚。

造成這兩種現象的原因,筆者以為主要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角色定位不當。要上好作文課,教師的講與學生的作應該是一個和諧統一的過程。過分強調或忽視某一方麵都是不可取的。

魯迅先生就曾告誡過青年們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之類的騙人鬼話,呂叔湘也說:“……指導寫小說、新詩的書似乎不多見,有也不見得管用。”

許多大師們對寫作的共同感受就是多讀多寫多思而別無捷徑。可在如今的中學教學中,學生由於課程繁多,負擔過重而被大量機械性的練習、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根本沒有讀書的時間;由於時間緊張,許多學校便壓縮語文學習的時間,因為他們認為,語文對提高考試成績的影響不大。

這就進一步造成語文教學時間不足,作文的量不夠:一學期大小作文總共就五六次,遠不能達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規定的字數與字數要求。學生的作文水平無法在多讀多寫中提高,語文教師便要麼棄之不管,讓學生自行其是;要麼大講特講所謂“方法”,希望走捷徑,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當教師在作文課堂上充當了“放羊者”或“主講者”的角色,而學生成為“羊”或“配角”後,學生的作文積極性便愈發低下。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造成了作文教學枯燥無味、效率低下的現狀。

要改變這種現狀,語文教師就必須重新定位自己在作文教學中的角色,即必須由作文課堂的“放羊者”“主講者”轉變為學生作文的動情者、激趣者和欣賞者,以期激發學生感情,調動作文興趣,喚起寫作欲望,從而達到提高作文效率的目標。

教師要成為動情者

具有健康、正常、豐富、高尚的感情,是學生作文成功的先決條件。當學生被現實生活中的人、事、情、景、物所感動,心中有不吐不快之感時,便是作文的最佳時機。

反之,如果學生對外界事物沒有任何感受,那麼教師再怎麼逼也不會逼出好文章來。“無情則無以成文”,“情”與“文”須臾不可分離。沒有“文”的“情”自然無所寄托,而失去“情”的“文”也必然枯燥無味。縱觀古今中外之優美華章,無一不蘊涵豐富的“情”,無一不是作者感情的激蕩。

反觀當今中學作文課堂(特別是某些考試時),不給學生醞釀感情的時間,總是在匆忙之中限定內容、字數甚至形式。試問學生沒有感情的積累,何以寫出動人的文章?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在學生作文前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情。

教師的命題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確定,切忌空泛、遠離學生生活。猶記得數年前的某次考試,學生麵對“我與電腦”這個題目時的窘態。是啊,在農村,別說幾年前,就是現在又有幾個學生家中裝有電腦?更何況還要求寫“上網的故事”。對沒有認識也沒有感情的題目,學生當然隻好胡編亂造。

所以,教師在命題時應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看完題目後就能產生表達的欲望,能激起心中或高興愉悅興奮或憤怒哀傷沉痛的感情並願意傾訴給別人。即使是寫說明文或議論文,也要讓學生感覺到物和理決不是枯燥冷漠的,而應該充滿感情。當然,這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

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正常、豐富、高尚的感情。有人說,當今中學生是感情荒蕪的一代。的確,學生中為瑣事而傷人,為考試而弑母,為挫折而輕生的現象屢見報端。撇開其產生的種種原因不談,這些現象說明當今中學生的感情世界確有“荒漠化”的趨勢。而一旦學生走入感情的沙漠,又怎麼能寫出文辭優美、健康向上的佳作?因而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感情。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愛親人做起,逐步去愛朋友、愛同學、愛老師、愛人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活觀,做到心中有愛,心中有情。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特別是要多讀那些文情並茂的經典名作、傳世之作,用書中那些憂國憂民、忠貞不貳、百折不撓、獻身正義的形象去感染學生;用文中那些充滿激情與美感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優美語言對學生進行熏陶,讓學生產生有滿腔情愫需一吐為快的衝動。

隻有學生心中充滿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具有滿腔的激情,他的筆下才可能寫出錦繡華章。而教師,正是學生這種感情的培養者、激發者,是學生作文之前的動情者。

教師要成為激趣者

要讓學生樂於作文,便要激發其寫作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學生產生作文的興趣呢?

(1)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學生作文畏懼心理產生的原因很多,諸如缺乏信心、惰性心理、因某次作文失敗、老師的態度等。

教師要因人而異、個別分析,找出解決辦法。對懶惰者要鼓勵其奮起,對缺乏信心者要多作表揚、指導,對因作文失敗喪失興趣者要幫助其分析原因、找出對策。特別是教師要反省自己在教學中態度是否粗暴,行為、語言是否傷害了學生的自信心。

一句話,教師應采取循循善誘的態度,讓學生勤練筆,多寫作,不要畏懼作文,逐漸對作文產生興趣。

(2)鼓勵學生的創意表達即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鍛煉求異思維。初中學生由於年齡小,獨立性差,作文容易陷入人雲亦雲的誤區,寫不出新意。久之自己便厭倦了作文。

老師要引導學生敢於向一些傳統、陳舊的觀點挑戰,激發其求異思維。如讓學生寫作《弄斧必到班門》、《狐狸的聰明》、《開卷未必有益》等。要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激發創造思維。如讓學生寫《賈雨村的無奈》、《假如於勒是富翁》、《競選州長失敗之後》等。

學生經過多次練習後,將會逐步走上獨立思考、認真作文的道路,此時作文對他們而言,或許會成為一件充滿趣味的事。

(3)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師生共同寫作,然後在全班展出評比。當老師寫出一篇好文章後,學生會由衷地佩服你;同時,也會覺得作文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進而不再對作文畏之如虎。筆者在作文教學中經常采用此法,大大激發了學生作文的興趣。

教師要成為欣賞者

很多時候,教師是學生(除自已外)作文的第一讀者;在學生心中,教師往往也是其作文最權威的評判者。可以說,教師對每位學生作文的看法,在學生心中不啻於“聖旨”:當作文交給教師後,學生總是會顯得惴惴為安,生怕寫砸了教師會批評。

老師則往往帶著一種挑剔的眼光,對學生的作文品頭論足,總是要找出一大堆的毛病,仿佛找不出問題、挑不出刺兒就顯得老師沒水平一樣。這樣,無形之中又拉大了學生與作文的距離,讓學生覺得自己永遠也寫不好作文,即使再努力,結果總是不能令人滿意。

長此以往,學生便也遠離了作文。其實,教師隻要仔細想想便不難發現,那些從小便有超常作文才能的“神童”,全中國又有幾個?而我們教師自己,在學生這個年齡時又寫出了多少像樣的文章?這樣想想,我們是否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挑剔了?對學生的要求是否太高了?以至於作文竟成了學生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們的筆下,是否扼殺了那一顆顆充滿了創造力的脆弱的童心?

教師,應該成為學生作文的欣賞者,要用一種賞識的目光來打量每一篇作文。雖然結構不夠完整,但語言流暢啊;雖然缺乏過渡照應,但有創造意識啊;雖然語言不夠優美,但書寫工整啊……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作文中每一個細小的閃光點,然後予以充分的表揚、鼓勵。

對不足之處也要指出,但是否可以采取平等的商量式的建議而不采用居高臨下式的命令式語氣呢?用“我認為此處這樣寫會更好”的評語總比用“主題不清、結構混亂”等公式化評語更能讓學生樂於接受吧?

要知道,教師的哪怕是很小的一點表揚、鼓勵,或許都可能成為學生一生的轉折點,因為教師的表揚往往會讓學生樹立起自信心:原來作文這樣寫就行!同時,表揚還會滿足學生的成就感。

要知道,就連我們成人都有強烈的成就感,對自己的付出與努力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何況是十來歲的小孩。一旦學生建立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或許你不讓他作文都難。

要滿足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樹立自信心有多種方法。諸如在作文評講課上範讀,推薦在板報、校報、校刊上發表,交學校廣播室廣播,向報刊投稿等。

當學生看見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發表時,心中就會充滿興奮、愉悅、成功、快樂等感情,而這些感情會激勵他們不輟地寫下去。也許將來學生會忘記教師教的所謂作文方法,而他們是絕不會忘記你曾經帶給他們的成功的。這,或許是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追求的最高境界吧?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較為頑固的壁壘,存在著許多令人困惑的問題。但是在大力進行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肓的今天,如果不能解決作文的效率問題,那麼語文教學的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作為教學的設計者,語文教師是教學諸多矛盾中關鍵的一環。

如果教師不能轉變思想、開動腦筋,完成教學角色的轉換,進行創造性地教學,而仍然在作文課堂上充當“放羊者”或“主講者”,那麼作文教學的改革更無從談起。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應該努力學習《課程標準》,領會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要旨,完成作文課堂上角色的轉換,激發學生興趣,努力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這是擺在我們每個語文教師眼前的、亟須解決的嚴峻問題。

9.提高作文教學趣味的方法

調研發現,不少學生寫作文勁頭不夠,甚至把寫作文看作是苦差事,農村中學的學生更是如此。事實上,不管城市還是農村,對教師而言,語文教學最難教的就是作文,因為我們幾乎沒有普適的係統的教材,甚至也沒有成係列的好用的題目,適切的範文和素材也很缺乏,身處農村的教師與同行交流機會又不多,而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也不大好移植,欲走出作文教學困境,更是難上加難。

解決難題方法

這也許是個永恒的話題,悲觀地看,也許永遠無解;樂觀地看,也許常講常新,我持樂觀的看法。我以為,破解策略關鍵在於:樂趣,就是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體驗到言語和精神生命茁壯成長的樂趣,教師樂學生之樂,樂此不疲,正如題名——後學生之樂而樂。

享受作文之樂

先介紹一段梁啟超的自白,與老師們共享。梁啟超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分化“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裏頭所含的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東西抽出來,隻怕所剩下的僅有個0了。我以為凡人必須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麼,生活變成沙漠,要他何用?

教寫作,學寫作,就是漸漸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如此才有可能創造並享受作文之樂。

我想,不能借助寫作使學生成為一個有趣的人,自己也很難說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寫有趣的文章,做有趣的人,趣文趣人,趣人趣文,語文教師理應神而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