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幸福的感覺來自於心靈深處,它美好、快樂而又充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幸福,而且每個人的機會都均等!其實幸福就在我們的心中,隻要用心去感受,去體會,我們會發現,幸福離我們如此之近,它唾手可得。幸福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原本很平常的生活細節,如果我們用心去感受,也能體會到其中的幸福滋味。

幸福就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關懷。是我們每天上學出門前,母親那不厭其煩地叮囑:上學路上注意安全,小心車,在學校聽話,別惹禍。當我們捂著耳朵跑下樓時,細細體味一下,這簡短的一句話包含了母親多少牽掛在裏麵,是母親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我們會感到心中響起了幸福的樂曲。

幸福就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體驗。考試前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複習中,早出晚歸,廢寢忘食。上課時不再調皮搗蛋,而是認認真真聽講;下課後不再貪玩瘋跑,而是安安靜靜複習;周末不再瘋狂玩耍,而是仔仔細細地做作業。當我們腦中充滿習題解析,吃飯也不忘聽英語時,我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當我們取得理想的成績時,內心充滿了收獲後的幸福感。

幸福就是“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祝福。當新的一年到來時,我們會收到許許多多同學送來的五顏六色的卡片,當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一張張打開時,各種各樣的祝福隨之而來,“開心每一天”、“保持好心情”、甚至還有“越吃越胖,做個健康寶寶!”擁有這麼多的祝福,擁有這麼多的感動,我們怎麼會不幸福呢?

是的,幸福並不遙遠,幸福就在身邊。幸福是當媽媽親吻額頭時,我們臉上綻放出的開心而滿足的表情;幸福是當我們因優異的成績而獲得別人誇獎時,臉上綻放出驕傲而欣慰的笑容;幸福是當我們因為幫助他人而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讚時,心裏湧出的喜滋滋的味道……甚至當我們因吃了一頓豐富的飯菜而感到滿足時,我們其實也已經品嚐到了幸福的味道。

11換個角度看得失

在古希臘有個人問著名的哲人蘇格拉底:“請你告訴我,為什麼我從來沒有見過你蹙額愁眉,你的心情總是那麼好嗎?”蘇格拉底回答說:“因為在生活中,沒有那種失去能讓我感到遺憾的東西。”的確,蘇格拉底的好心情與他的得失觀是密切相聯的。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得到的還是丟失的,我們都要換個角度看待得失。因為,得失本是自然恒古如一的規律。得是一種通過艱苦奮鬥的獲得;是一種苦心孤詣的贏得;而失是一種粗枝大葉的放棄;是一種馬馬虎虎的放縱;是一種應付了事的放逐;是一種袖手旁觀的放逐;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放肆。所以,春夏秋冬,循環不已,周而複始,無窮無盡,它孕育了世間紛繁萬物,蓄養了千萬的生靈。此時正因為失去了春天裏的姹紫嫣紅、妖嬈多姿,才迎來了夏天的激情洋溢和活力四射;告別了秋天的碩果累累,才擁有了冬天的靜謐祥和,就這樣在得與失之間使得到的讓人愉悅,而丟失的卻讓人醒悟,所以,換個角度看得失皆是一件奇妙的事。

豁達看得失

得是你付出後的驚喜,但你必須要用心去珍惜;失是你倏忽後的驚訝,但要你還必須用情的珍視;得了,請你不要招搖過市、沾沾自喜的飄然起來;失了,也請你不要灰心喪氣、放任自流的默默的消沉下去。得與失,都是要你知道如何把持自己的一種榮辱不驚、從容不迫的態度。

有這樣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

有個人向三位修行人請教如何才能得道。第一位修行人說:“在葡萄園裏,我看到枝葉茂盛的葡萄藤上掛著晶瑩剔透的葡萄是那麼的美麗,到了中午人們摘取後,留下的卻是一片破敗狼藉的景象,我因此而得道。”第二位修行人說:“我坐在池塘邊,看到聖潔的蓮花在清晨時分開得非常美麗;到了中午有一群人跳進蓮池裏洗澡,一會兒工夫就把蓮花蹂躪殆盡,我因此而得道。”第三位修行人說:“夏季的每天清晨我在水邊靜坐,看到晨間小溪裏的魚兒自由自在的遊來遊去;然而,到了中午,漁民們拿了網子,用誘餌把這些可愛的魚兒全誘到了網中,我因此而得道。”

這個人在回家的途中仔細品味著這三位修行人的話,當他路過海邊時,發現沙灘上堆了許多沙堡。沒多久,一浪又一浪的潮水湧上岸來,當潮水退走時,先前的那些沙堡,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他恍然大悟:“原來事上的許多事物,不論費盡多大的心機,花了多大的力氣,即使能夠擁有,也都是暫時的。”所以,在生活中,有舍就有得,舍就是失去,就是意味著放棄;得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超越。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經濟社會裏,大多數人都樂於得而痛於失。如果得了就會心滿意足,沾沾自喜,喜形於色;如果失了,就會沮喪不已、自我消沉。其實,失去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得到。

世上萬事完物是從來沒有絕對的利,也沒有絕對的害,得失也是如此。有些人,在獲得成功後,就擁有高級別墅或者豪華住宅,但他們的內心卻陷入了空虛、落寂和無聊,以至精神崩潰等。所以,失去並不一不定是件壞事,因為在失去中始終蓄藏著生機,這就需要你去細心觀察發現了;失誤中儲藏的正確,需要你虛心的彌補;它讓我們明白了得到是一種幸福,失去是另一種幸福,讓我們把握今天,不乞求也不放棄,做任何事情都隨遇而安。

所以,正確的看待得與失,是一種聚精會神的認得;是一種乘風破浪的取得;是一種專心致誌的自得;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忍得;是一種集思廣益的博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對於生活中的失去,我們應該從容的對待。人生就是在一種得失的選擇和重複中延伸。在我們麵前,無時無刻不存在得失權衡,然而,有時得失的轉換可能就在一線之牽。厄運之後方可見幸運。在《淮南子》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給人算卜過去和未來。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也與眾不同。

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麵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因此,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後世有許多人對這個故事進行了評價和引用。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陸遊《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後來又發展為“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這則哲理被世人頻頻應用,用來說明世事無常、或因禍得福,好事變壞事。

這就印證了得失轉換的關係,有時覺得就要得到的時候,可能更大的失去正在發生;但就要失去的時候,可能正在換取更大的獲得,而他們之間的轉化就可能在你的抉擇中瞬間發生。有時候,得到是福,失去也不一定是禍。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也要學會舍棄。日中則仄,月滿則虧;聖哲說:謙受益,滿招損,都是警醒我們,要學會舍棄。如若一味的貪婪務多,不知舍棄有些東西,終受其害。而且,世事紛擾,物欲橫流,不能明智的擇舍,或許就會在複雜的現實社會中迷失。因此,坦然麵對人生的得失,就是為自己打造一個更加完美更加坦蕩的人生。

人生也是如此。於人而言,得與失是一對永恒的矛盾,總是相伴而生,交替更迭,如影隨形的陪著人們走過一生。在得與失之間,我們無須不停地徘徊,因為得到的就是在你積極主動出擊而經過一番努力拚搏之後所取得的成績。所以,換個角度看得失,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12擺低自己的位置

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們評價的多麼高,但你們永遠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

因此,正在接受知識的青少年們,要時常保持著“謙虛”的心態去學習,要抱著“不滿足”的心理去接受新的世界。謙虛可以使人進步,而驕傲使人頹廢。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擺低自己的位置,謙虛地生活。

避免自我膨脹,戰勝驕傲

驕傲心理是指高估自己,低估別人而引發的一種傲慢自負的心理。這樣的青少年往往虛榮心較強,隻愛聽表揚、誇獎的話,不能挨批評,不愛接受別人的意見。在競賽活動中,隻能贏,不能輸,稍有挫折,容易失去心理平衡。

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完善自己的靈魂,而驕傲的人始終認為自己是十全十美的。正因如此,驕傲極為有害。驕傲的人總是忙於教訓他人,以至於從不考慮自己,當然也不必考慮:他們是那麼地好。正因如此,他們教訓他人越多,自己就跌得越低。正如俗話所言:“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做你們的傭人: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而那自卑的,必升為高。”

何某,聰明活潑,能說會道,能歌善舞,喜歡參加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家庭條件非常好,父母在物質上都對她給予極大的滿足。尤其是父親,由於自己兒時生活很艱苦,因此希望女兒過得好,對女兒十分溺愛。在學校,由於她勇於表現自己,受到老師器重,同學們也佩服她的口才與文筆。長久下來,她養成了自尊自大的性格,與同學說話總是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漸漸地,同學們都不理她,她也感到困惑,常常因沒有朋友而悶悶不樂,甚至整天讓父親給她買一隻小狗做伴。

上麵的例子在生活可謂是處處見到,現在的青少年都過於高估自己,心裏上慢慢形成驕傲。這樣下去,會把自己的前程毀掉的。所以,青少年要學會全麵分析問題,看到自己的不足,擺正自己的位置。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然界的事物無止境,要想認識自己,就必須丟掉個人主義的有色眼鏡,學會全麵、客觀、發展地看問題,學會掌握分析事物的方法。人一旦跳出自我小圈子,站在客觀的高處,低頭看,就會找到自己的位置。到那時,就不會過高地評價自己,就不會昏昏然,就會發現我們隻是滄海一粟。我們所取得的成績和所謂的那點資本同別人相比,同未來事業的需要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這樣,我們會冷靜許多。

許多青少年由於看不到自己不足,做某件事成功了沾沾自喜,就覺得自己很多方麵都比別人強。如果你能經常發現強人,並且體會到自己的不足,與強人有多大的差距,這樣就會變得謙虛了,自然驕傲也就遠離你了。當你在學習上有了進步取得好成績時,應當把成績當作過去,更加努力。不要嘲笑在某些方麵不如自己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應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有利於個人的進步。不要與同學比吃穿,更不要瞧不起那些生活困難、樸素的同學。當聽到表揚時要勉勵自己:戒驕戒躁,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