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戰勝自己,走向成功
對於青少年來說,隻有在前進的道路上,勇於突破自我,即使是失敗也是一種鍛煉。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不要永遠活在失敗的陰影下,勇敢地去找尋失敗的原因,提升自己,戰勝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人生這局棋走的很精彩!隻有勇於突破自我,才能少些不必要的煩惱與憂愁。鄭板橋說:“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勇於突破自我,無需猶豫!戰勝自己,何需等待!拿出你的勇氣來,勇往直前,永遠爭取吧。
他出生在一個寂靜荒野上村莊上,因為貧窮,常被趕出居住地,全家人不得不經常搬家。9歲的時候,母親因病不幸去世,生活變得更加艱難。22歲時,他失業了,很是傷心,決定參加州參議員競選,但落選了。想進法學院學法律,但因種種原因進不去。不得不向朋友借錢經商,可不到一年就倒閉破產了,欠下了巨額外債,此後的幾年裏,他不得不為償還債務到處奔波。
25歲,他再次參加州參議員競選,竟然贏了,以為從此好運就會來了。第二年,正當他準備結婚時,未婚妻不幸去世,受到打擊,為此心灰意冷,而臥病在床。
29歲,競選美國國會議員,結果沒有成功,但他沒有放棄,於第二年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可還是落選了。
因為競選賠了一大筆錢,他申請擔任本州的土地官員,但申請被退了回來。幾年裏,接二連三的失敗並沒有使他氣餒,而是勇敢的麵對,挑戰失敗。過了兩年,他再次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依然遭到失敗。
在他51歲時,1860年,他終於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就是一個令全世界都為之歎服的偉人——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他戰勝了生命中接踵而來的各種挫折與不幸,最終戰勝了自己,登上了人生理想的高峰。
魯迅先生說:“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麵前才有路。”的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乏荊棘和陷阱,到處都有困難和坎坷。有些人遭到了一次次失敗,便把它看成拿破侖的滑鐵盧,從此一蹶不振。而對於一心要取勝、立誌要成功的人來說,一時的失敗並不是永遠的結局,在每次遭到失敗後學會重新站起,要比以前更有堅強的毅力和決心向前努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布倫克特說:“隻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著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麵前。”要堅持你的夢想,不要退縮,成功並不是海市蜃樓,那是黎明前的黑暗,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堅持自己的夢想,成功就在你的前頭!
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舉不勝舉,司馬遷雖然身受宮刑,但仍不屈不撓,憑著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記》;海倫自小雙目失明,飽受病魔纏身,但她自強不息的精神促使她寫下了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文學著作……戰勝自己說起來容易,但是真正地做起來要比戰勝別人難的多,因而戰勝自己,就要有堅韌不拔的意誌,要有根深蒂固的信念,要有在逆境中成長的信心,要有在風雨中磨練的決心。不要時時刻刻把戰勝別人看得太重要,最大的勝利便是戰勝自己。戰勝自己並非易事,所以,青少年朋友們要加強培養戰勝自己的目標、決心、能力及克服困難的勇氣。
7接納自己的不足之處
憂鬱心理是一種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的心理疾病,宛如織網般地難以揮去,而不是一種短暫的、可以消失的情緒低沉。在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到極大的挫折與壓力,或因人際因素、家庭的因素、經濟上的因素、工作或學業的困擾等諸多壓力事件,情緒無法獲得有效的宣泄,周而複始一再累積,很快就會產生“憂鬱”情緒。人們心裏一旦產生了這種情緒,會影響到行為和心情。
過分追求完美,帶來憂鬱心理
現在的青少年為了追求完美,對自己實施過分的要求,期望自己達到完美無缺。殊不知,在追求完美的時候,若不顧自己的實際狀況,會給自己的心理無形中帶來壓力。若平時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的表現,對自己“不完美”的地方過分看重,甚至把人人都會出現的,人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看成是自己“不完美”的表現,總對自己不滿意,漸漸地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和自信心。
青少年對自己的長相不滿,對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如意,對自己的穿戴不喜歡……心理上的這種不完美,都是由於過於追求完美,對自我過於苛刻造成的。若隻接受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的自我,不肯接納現實中平凡的或有缺點的自我,其後果往往適得其反,使大家對自我的認識和適應更加困難。久之,心理就會滋長出憂鬱的萌芽。
王娟,某市重點中學的初三學生,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孩子,在老師眼裏是個“熊貓級”人物,在同學眼裏是“佼佼者”,惟一美中不足的是她缺乏對藝術方麵的認識。每當學校舉行什麼晚會,同學們都報名參加了,隻有她沒有。她不會唱歌不會跳舞,每次晚會活動的舞台上都沒有她的身影。為此,她很生氣,自己一向是老師、同學心中的“驕子”。在這樣的舞台上,卻沒有自己。她就抽出一部分時間來學跳舞,可是,也許她太過於追求完美,總覺得自己跳地不好,像隻鴨子扭來扭去的。由於心裏上常常對自己不滿,時間長了,就積壓出了憂鬱的情緒,成績也隨著下降了。
像王娟這樣的青少年越來越多。殊不知,要想改善對自己期望過高的心理,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人不能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人既不會事事行,也不會事事不行,一事行不能說事事行,一事不行也不說明事事不行,優點和缺點不能隨意增加或丟掉,成功失敗也不是自說自定。一個人應該接納自己,並肯定自己的價值,不自以為是也不妄自菲薄。
大家在追求完美的時候,一定要找好自己的立足點,不要盲目地為自己過分的要求。有的青少年無形中去重視了別人,而貶低了自己。人應該立足自己的長處,清楚,接受並盡力改進自己的短處。成功時應多反省缺點以再接再厲,失敗時多看到優點和成績,以提高自信和勇氣。對青少年來說,必須明確自己的期望是什麼,以及這種期望的來源是來自自我的本身能力和需求,還是從滿足他人的期望出發。隻有明確這一點,才可以真正認清自己,規劃自己的發展方向,最終建立獨特的自我。
最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人各有所長所短,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應欣賞自己的獨特性,並不斷地激勵自己。
接納自己的不足,戰勝憂鬱
目前,青少年憂鬱心理有明顯增多跡象,然而,人們對這一心理現象的認識依然模糊不清。很多人認為青少年偶而想不開或心情不好,這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事實上,憂鬱心理往往會導致青少年情緒障礙,延誤就醫的結果經常導致學業中輟,甚至誤了一輩子的前途
具有憂鬱心理的青少年,往往不願與他人交往,學習動力不足,對以往感興趣的文體活動、影視也感覺平淡乏味。性格越來越內向,甚至離群索居,自我封閉,有時又無故煩躁不安等。
小敏同學的父母在“熱潮”中雙雙下崗,家庭條件十分困難,聰明勤奮的小敏由於性格內向,父母下崗無疑讓她的心裏蒙上了一層陰影。她擔心學業因家庭困難而被中止,心中的憂鬱無處訴,從此變得沉默寡語,與同學之間的交往也變少了,遇有人與其打招呼或全然不睬,或報以淡笑。幸而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一所名牌大學。雖然家裏困難,但父母還是非常願意供她讀大學的,可是她上大學不到一個學期即因心理症狀而休學。
小敏因為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好而導致憂鬱的心理,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都在“攀比”,家庭、經濟、吃穿、長相等,而這些對於條件不好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心理上的自卑,時間長了就產生憂鬱。
其實,大家不要為自己的不足而失落,要敢於去接受自己的那些不完美。在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大家要去認真對待自己,可以從下麵幾方麵著手:
獲得支持。青少年遇到挫折、失意時,絕對不要悶在心裏,找家人或朋友談談,不僅可以宣泄情緒,他們或許可以給你不同的看法。
積極態度。凡事保持樂觀的想法,即使是失敗了也應該勇敢麵對,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凡事抱著正麵積極的想法,不要因為看到陰天就想到下雨,下了雨更應該想到雨過天晴之日,風雨過後是彩虹嘛,總有一天必能“心想事成”。
生活有規律。很多青少年朋友因為學習時間抓的緊,認為運動浪費時間。或是為了準備應考而常常“開夜車”。需知,學習需要勞逸結合,即使要考試也不要常常為了準備考試而熬夜,更不應該利用運動時間而苦學習。適度的運動可以放鬆身心,讓學習更有效率。
定計劃留有餘地。每天晚上睡覺以前,考慮明天幹什麼。計劃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要太低,充分留有餘地。這樣每天都可以順利完成計劃。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果實來”。
及時肯定自己。每天晚上睡覺以前,要充分肯定自己這即將過去的一天的成績和進步,不講消極的東西。能寫日記最好,把好的體驗、進步、成績記到日記上。天天都這樣記日記,覺得生活會越來越有意思。
8多一些寬容,少一些煩惱
《荀子·非相》中說: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這是在告訴人們:君子賢能而能容納無能的人,聰明而能容納愚昧的人,知識淵博而能容納孤陋寡聞的人,道德純潔而能容納品行駁雜的人。寬容往往是成大事者的必備品質。
對於青少年來說,寬容是一門必須要學習的課程。青少年之間的友誼交往,本是很單純、美麗的,它凝聚著我們的思想、情感。但在其中難免會出現衝突,摩擦,往往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斷送了一段美好的回憶、一次純潔的友誼。其實,這些不愉快的結果,隻是青少年不懂得寬容別人、諒解別人。待人處事,如果沒有寬容,就沒有友情,沒有了寬容就失去了善。寬容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也是衡量一個人層次高低的標準。能夠給別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同時也讓自己了一些煩惱。學會了寬容,人世間便會多了幾分溫暖。
寬容是人格的升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支軍隊在森林和敵人相遇了,於是一場激烈的戰爭爆發了。激戰過後,有兩名士兵和部隊失去了聯絡,巧的是兩個人來自同一個小鎮,這讓他們彼此靠得更緊了。他們在森林中艱難跋涉,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就這樣挺過了十幾天,可依然聯係不上部隊。也許是因為戰爭,連動物們都不見蹤影,他們隨身帶的食物已經吃完了,如果再沒有獵物的話,他們很可能會被餓死。
也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有一天,兩人遇見了一隻鹿,他們把鹿殺死後,靠著鹿肉又艱難地熬過了幾天。比較年輕一點的戰士把僅剩下的一點鹿肉背在了身上。不巧的是,他們又一次與敵軍相遇,經過再一次交戰,他們又幸運地避開了死神。就在自以為已經安全時,隻聽到一聲槍響,走在前麵的年輕的戰士突然中了一槍,不過幸虧這一槍隻是打在了肩膀上。後麵的戰士驚惶地跑了上來,他害怕得全身顫抖,說話也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並趕快撕下襯衣為戰友包紮傷口。
到了晚上,受傷的士兵一直很虛弱無力,他們都以為他們的生命要在這裏結束了,這一關是闖不過去了,盡管饑餓難當,可是誰也沒有動身邊的鹿肉,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度過了那個艱難的夜晚。第二天,奇跡出現了,他們和部隊取得了聯係,得救了。
30年之後,當初受傷的戰士回憶說:“其實我知道,就是我的戰友向我開的槍,因為他在抱住我的時候,我感覺到他的槍管在發熱,我到現在也不明白,他為什麼會向我開槍,也許是想獨吞鹿肉吧。但是當我看到他驚慌失措又悔恨無比地為我包紮傷口的時候,我就寬恕了他。此後的三十年裏,我也一直假裝不知道此事,也再沒有提起這件事。戰爭的殘酷讓他的母親沒有等到他回來便辭世了,在我和他一起祭奠老人家的那一天,他向我跪下,求我原諒他,我沒有讓他繼續說下去。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朋友。我用寬容換來了一段珍貴的友誼。”
多麼偉大的寬容!簡直可以說是蕩氣回腸,這位戰士的寬容不禁讓我們對他肅然起敬,此時他的人格魅力閃耀著無限的光芒。寬容真的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而現在的社會裏,青少年似乎根本不懂得寬容的涵義,隻知道得理不饒人。和平的年代裏也許不需要他們做出如此驚天動地的寬容,但對身邊的人寬容卻是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