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學生的不良心理透視
1難以控製的心理焦慮
情緒像是一個晴雨表,它可以晴空萬裏,也可以烏雲密布,關鍵要看你如何去掌控它。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控製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樣樣勝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選擇的,情緒也是一樣,你選擇什麼樣的情緒,就擁有哪種顏色的天空,擁有什麼顏色的天空,你就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你的困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心理問題也隨之不斷的湧現了出來。我常常會感到莫名的緊張,內心惶恐不安,易煩易燥,還會失眠,我不想這樣,卻又無法擺脫,我該怎麼辦呢?
心靈故事
韓若是一名從各方麵來講都非常優秀的高中生,但在麵臨人生的轉折點——高考時,她突然不會說話了。
這件事讓韓若的家人及周遭的朋友都很是驚訝,18歲的小若十幾年來一直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父母雖沒有什麼穩定的工作,但卻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並負擔著三個女兒的學費。小若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所以學習一直很勤奮,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從上高中她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考上清華大學。因為在她看來,想要減輕家裏的負擔,就必須有一份好工作,要想有一份好的工作就隻有考上清華大學。期盼已久的高考已臨近,可她並沒有興奮的感覺。
“可是如果考試失利怎麼辦?爸媽失望不說,就連轉變家庭命運的願望也無法實現了。”這可怕的結果一直纏縛著她的大腦,在這樣的“自我加壓”下,她的近幾次模擬考試成績都很不理想,這導致她的思想壓力越來越重。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逐漸出現了煩燥、緊張不安、失眠等人們常說的高考綜合征,以至於最終發展到最嚴重的地步——失語。
心靈透視
對於青少年來說,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今後的升學和前途,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競爭激烈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有調查顯示,78%的青少年都存在著“學習壓力太大”和“學習成績不好”的心理焦慮。像小若這樣自尊心和進取心都很強的青少年會有很高的自我要求,適當的自我施壓可以促進青少年的成長,但如果這些心理壓力沒有及時得到疏導,就會越積越厚,嚴重時會使其因為學習壓力而走入心理困境無法走出。
在高考和中考前,有些班級會設立這樣的倒計時牌:“距高(中)考還有30天”等等,當內心敏感的青少年學生每每看到,就會心裏焦躁。,因為對於一些心理脆弱、調節能力差的學生來說,這個倒計時牌無疑是極具刺激性的,也是可能引發青少年心理焦慮的導火索。
焦慮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一種情緒,已被列入心理疾病的行列。在這個充滿不確定因素、浮躁湧動的時代,使人們很容易生活在焦慮當中。
這種病症以青少年居多,其中以女孩最為多見。這類青少年常常因學習成績差,對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緊張不安,甚至惶恐不安,敏感多慮。對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看法異常敏感,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過分地關注尚未發生的情況,並會因此毫無根據變得煩躁。這類青少年突出的表現是焦慮程度過高,經常處於過度擔憂、害怕的狀態,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心理焦慮的症狀是內在的症狀,外顯性不強,焦慮使人長期處於煩躁、急切、提心吊膽、緊張不安的心境,讓人感到似乎就要大難臨頭或危險迫在眉睫,但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危險或威脅,卻不知道為什麼如此不安。。當焦慮症發作時,其表現為過度煩躁,焦慮不安,睡眠不好,做惡夢,講夢話,食欲不振,心跳,氣促,出汗,尿頻,頭痛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心理焦慮會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及成長產生嚴重的影響。心理焦慮的青少年可能會不斷的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尤其是在各種考試之前,便會異常的緊張,寢食不安,精神不振。焦慮的特點是沒有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恐懼。
心理焦慮的人就像一個放哨站崗的士兵,每時每刻都對周圍環境的每個細微動靜都充滿警惕。由於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警惕狀態,影響了他們幹其他所有的學習與生活,甚至影響他們的睡眠。
心理焦慮症與先天素質和後天環境因素有密切關係。這類心理疾病就有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強的性格特點,容易緊張,多慮,少言寡語。但這些症狀很容易讓人忽視,認為這隻是心情不好,或是青春期性格在發生變化而已,其實不然。造成心理焦慮症的重要原因有:
(1)家長對青少年的過於苛求,一心“望子成龍”,卻從不去考慮這些要求是否會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影響,家長的施壓與權威,讓青少年整天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便導致了青少年心理過分焦慮而影響生活。
(2)家長對青少年的過於溺愛,如果家長對青少年過於寵愛,對其百依百順,這樣就會使青少年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一旦脫離家庭,在社會上或學校裏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時,就容易發生過度焦慮。
(3)老師的教育方法不當,現在式的教學過度地追求“高分數”、“高升學率”,對學生進行“題海戰術”等,教育內容過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使青少年學生們負擔太重,接受不了,也易形成過度焦慮反應。
解開心結
有人曾對一所普通高中高三的學生做了心理狀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大約有1/2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心理問題,而心理焦慮問題最為突出。這些學生主要是為主要是為明天的出路而焦慮,高中的學生主要是為能否升上重點大學而焦慮,但表現形式大同小異,都是感到焦慮不安、精神緊張、恐慌、鬱悶及無所適從。
短時期的焦慮,對身心、生活、工作無甚妨礙;長時間的焦慮,能使人麵容憔悴,體下降,甚至誘發疾病,給身心健康帶來影響。
青少年正處於心理成熟的發展期,是心理調節的不穩定期,也是人一生中焦慮反應發生的高峰期之一,故而青少年焦慮反應發生率高並不足為奇。但對此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如果不能及時調理,焦慮反應持續下去其危害很大,可逐漸發展成為神經衰弱,對日後身心健康影響頗大。所以,幫助青少年遠離心理焦慮問題刻不容緩:
(1)要增加自信心。自信是治愈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大部分的青少年是由於對自己沒有信心,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有懷疑,從而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導致了憂慮、緊張和恐慌。所以,要遠離心理焦慮,第一步就是減少自卑感。應該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點,恢複自信,也就是最終驅逐焦慮。
(2)學會自我放鬆,自我解壓。。也就是學會從緊張情緒中解脫出來。當情緒緊張時不妨深吸一口氣,再想象著把壓力或纏繞你思想的不良情緒緩緩呼出。事情都有兩麵性,嚐試著多去想想好的一麵。逐漸將陰暗的情緒趕出大腦。
(3)自我反省。有些青少年是由於對某些情緒體驗或欲望進行壓抑,壓抑到無意中去了,但它並沒有消失,仍潛伏於無意識中,因此便產生了病症。所以,你隻會莫名的感到焦慮不安和痛苦,卻找不到原因。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進行自我反省,把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訴說出來。必要時可以以不傷人傷己的方式發泄一番,發泄後焦慮一般可消失。
(4)可以適當地進行自我刺激。心理焦慮一般都是腦中總是胡思亂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異常。這個時候采用自我刺激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在胡思亂想時,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看富有邏輯性的偵探小說,或從事緊張的體力勞動,從而忘卻痛苦的事情。這樣就可以防止胡思亂想產生不良情緒,同時也可增強你的適應能力。
2消極的思想情緒
你的困惑:同學們都說“我就是這樣,改不了了。”、“我無能為力。”、“我不得不如此。”、“我就是學不會!”、“辦不到,我沒有時間。”這些是我的口頭禪。後來我發現,我的確愛把類似於這些消極的話語掛嘴邊,所以我很不快樂……
心靈故事
故事之一:
小丹今年上高中了,升入高中後由於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變化,競爭對手也發生了變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適應,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從初中時的全年級前幾名落至高中的141名。這是她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感覺自己這麼的無能。每當想起父母的殷切的期望,看到他們的目光,就讓她覺得非常難過,不知如何做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悶、煩惱、憂愁、氣憤充滿頭腦,看見書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故事之二:
一次,有一個小孩子和家人玩紙牌遊戲,連續幾次都拿了很差的牌,因此連輸幾局。他開始不高興了,不斷地抱怨,沒有好牌,贏不上一局。他母親看著他的牌,正色對他說:“如果你真要玩,真想贏,就必須用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有多好或有多壞!人生也是這樣,就像牌局永遠是偶然的結果,但是不管你的運氣有多差,牌有多差,你都得無條件的接受,你能做的就是要盡全力的把握每一把牌,將它打到最好。”後來,小男孩謹記母親的教誨,一步一步地成為少校、中校、上校、少將、盟軍統帥。這小孩子就是艾森豪威爾,美國曆史上第三十四位總統。
心靈透視
在生活或者工作、學習當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類似以上的體驗:那就是對一切都漠不關心,凡事都提不起興趣,遇到事情時總認為自己肯定做不好因而也懶得去做它。這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遇到困難的時候,屢次不進,就會想到退縮,或者容易在這時接納他人哪怕有意無意的消極影響。這種心境在心理學上稱為消極心態,是與積極心態相反的一種情緒,它是時時幹擾我們工作和學習的一種心態。輕易接受消極影響的這種弱點的破壞性極大,因為多數人不知道這種弱點像敵對陣營中鑽入了對方的內奸一樣,他會想方設法阻撓破壞你積極的一麵,使人心情特別壓抑,情緒低落,會使人喪失鬥誌,放棄理想;消極心態嚴重的人往往不愉快,情緒不穩定,對身心造成損害,易患多種疾病。
消極情緒包括:憂愁、悲傷、憤怒、緊張、焦慮、痛苦、恐懼、憎恨等。消極情緒的產生是因人因時因事而異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害怕失敗。失敗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所有人都遭受過無數的挫折,因此,這種失敗的恐懼感就一直潛藏在我們的身體裏麵,隨時威脅著我們。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內心的膽怯和懦弱,從而產生消極的想象力和預期的失敗感。
自我認識的錯誤。每個人都對自身有一個印象和評價,這就是自我認識。這種認識在這們的一生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決定自己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一個人之所以這樣做而不那樣做,是因為他認為,他這樣做更符合他的“我觀”,即更符合他的身份、年齡、性別、品德、能力等等。對青少年而言,如果他覺得自己是優等生,他就會為此而努力,盡量避免其他的幹擾因素,而如果他認為自己智力不好,他就會有意無意地原諒、縱容自己成績差、無能,他的行為目標,可能僅僅是不做白癡,那麼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喪失對自己的信心,使假想心理成真。
做事經常半途而廢。在遇到困難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挫折可能帶來的種種傷害。“害怕”是因為對自己沒有把握,自認為能力不夠,自信不足,同時,總是看到事物消極的一麵,因而顯得膽小,脆弱、憂慮、猶豫、找借口。在這樣心態的影響下,這種“害怕”就會與日俱增,心理的承受能力會越來越低,於是,輕易就會被困難嚇倒,造成推卸責任,消極被動。
解開心結
那麼,怎樣戰勝消極心理呢?
(1)永遠不對自己說“我不行”。
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經常對自己說“我能行。隻有在比較中發現自己的長處,才能找到肯定自己的支撐點,才能樹立信心。任何人都有長處,同時也有短處,例如理科成績比較好的同學,文科成績不一定突出;做難題高明的同學,容易的題目的正確率不一定高。總之,隻有學會在比較中挖掘自己的長處與優勢,才能對自己充滿信心,走出消極的困擾。
(2)注意力轉移法。
當青少年們遇到嚴重的挫折或傷害時,往往會產生憤怒、恐懼、焦慮等強烈的情緒反應,在這種激情狀態下,最容易一時衝動,做出違反情理的事,這時要理智地控製自己。將注意力轉移到較感興趣的活動和話題中去。多回憶自己感到最幸福、最愉快的事,以此來衝淡或忘卻煩惱,此來緩解不良情緒的影響,從而逐漸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其次可以自覺地改換環境。如外出散步、旅遊參觀,調換居住地點等。這樣可以衝淡消極情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