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手指像棒杵是什麼病

杵狀指多數是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是大腸黏膜在較大範圍內產生許多小的潰瘍與糜爛,並且時好時壞轉成慢性經過的原因不明的疾病。大腸黏膜凹凸不平,變得很粗糙,嚴重充血並容易出血。

基本上是由直腸和乙狀結腸開始發病,然後逐漸波及整個結腸。有時病變局限在右側大腸(升結腸)或者結腸的極小部分。

症狀較輕者,在1~2個月內,隻要進行徹底藥物療法,基本上就可痊愈。但是複發的和重症的潰瘍性結腸炎也有因引起合並症(腸大出血、腸狹窄和穿孔、全身衰弱等)而導致死亡,所以應盡早進行外科手術。

該病的必發症狀是慢性腹瀉。腹瀉的次數每天4~5次,嚴重時可達10~20次。大便性狀是水樣便或者混雜有黏液、血液、膿等。因此與痢疾、腸結核和結腸癌等易混淆。此外,也有忽略痔出血的情況。根據疾病的程度,還伴有發燒、食欲不振、腹痛、貧血、全身倦怠和衰弱等。

症狀較輕時,下腹部有輕度疼痛和腹瀉。重症時,出現38℃以上的持續高燒,每天排出20次左右的粘血便和膿血便,全身感到非常倦怠,也沒有食欲而出現貧血。

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全身衰弱,以及引起各種合並症而危及生命。

32.指甲半月是什麼病

肝硬化患者

甲半月是指甲根外淡色半月形所在。肝硬化病人其甲半月呈乳白色。

肝硬化的症狀主要是由肝細胞的功能障礙所引起的。有手掌紅斑(拇指和小手指的根部的鼓肚部分有紅色斑點,也叫肝掌)、蜘蛛網狀血管瘤(在腕部、頸部、肩部周圍可見很小的類似蜘蛛網一樣的血管擴張)、女性乳房(本來是男性,但乳房卻鼓脹起來)等等。

另外,由於肝髒變硬使血液的流通不暢,門靜脈會積血,使門脈壓增高。由於門脈壓亢進,會出現脾腫(脾髒腫大)、腹壁靜脈擴張、食道靜脈曲張(一般是沿食道走向的靜脈擴張、破裂而引起吐血或者排出黑色便)以及痔出血等。另外,也有肝髒組織遭到破壞而出現黃疸的,但肝硬化的黃疸一般較輕。

除上述症狀以外,在肝硬化時,大都出現腹水(腹腔內積水),嚴重時腹部像蛤螟肚似的。

另外,由腸道的分解產物,特別是氨不能在肝髒裏進行處理,會由門脈直接流進全身的靜脈,使血液中的氨上升而引起意識障礙,最終導致肝昏迷。

在初期階段,有的患者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症狀,而是逐漸出現易於疲勞或者沒有食欲等才發現。

中醫藥治療

(1)肝鬱脾虛:脅痛走竄,脅下痞塊,胸脘痞悶,體倦乏力,納差,麵色蒼白,便溏,舌淡苔薄,脈弦緩。可服用有關舒肝健脾,益氣和中的藥物。

(2)濕熱困脾:脅痛,肢體困呆,乏力納呆,粘膩口苦,苔黃膩,脈滑數。可服用有關清化濕熱,滲濕解毒的藥物。

(3)氣滯血瘀:胸脅脹滿,走竄痛疼,右脅痞塊,刺痛拒按,舌紫暗有瘀斑,脈細澀。可服用有關活血化瘀,理氣散結的藥物。

(4)寒濕困脾:腹大脹滿,如囊裹水,胸腹滿悶,神倦乏力,溲短便溏,口幹不欲飲,苔白,脈緩滑。可服用有溫中運脾,化濕和中的藥物。

(5)濕熱蘊結:腹大堅滿,煩熱口苦,尿赤而短,大便秘結,或麵目身悉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可服用有關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藥物。

(6)脾腎陽虛:腹部脹滿,脘悶納呆,神疲怯寒,尿少肢腫,腰膝酸軟,舌淡體胖有齒痕,脈沉細。可服用有關溫補脾腎,化氣行水的藥物。

對於肝硬化的治療,在注意不要過於疲勞的前提下,可做些輕的工作並過著與平時基本一樣的生活。不過,在這個期間,應每隔2~6周檢查1次,以確診沒有發生異常。

由於不習慣長時間受到限製的生活,或者由於大意而過勞以及暴飲暴食以後,病情就會發展,這種情況也是不少的。所以,耐心和沉著地堅持長時間療養,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肝硬化的飲食原則上應是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要保證蛋白質,特別是動物性蛋白,不要出現不足。而在肝昏迷時,則要控製蛋白質。當有腹水和浮腫時,要控製食鹽。

33.指甲條紋狀表明什麼

胰腺炎

縱條紋多見於胰腺炎。最主要症狀是腹痛。疼痛大都是從心口窩處開始,沿左側肋骨下端走向,特別是向左背方向擴散。疼痛異常劇烈,用普通的止痛藥無效,而且會逐漸加劇。

在初期階段還有嘔吐、發熱,偶爾也有輕度的黃疸等。重症患者有時會突然出現無力感,脈跳加快和引起休克。

飲用低脂、低蛋白流食或禁食

症狀輕者進低脂、低蛋白流食;較重者應禁食,以減少胰腺分泌。嚴重者則須胃腸減壓,減少胃酸以避免促進胰腺分泌。禁食及胃腸減壓時,宜輸入營養物質(如合成營養液)並根據胃腸減壓及出液量補充水、電解質等,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在治療急性胰腺炎時,注意飲食是非常重要的。最初幾天要禁食(2~3天),待腹痛解除以後可食用蔬菜湯、果汁、稀粥等,然後再逐漸過渡成普通食物。不過,脂肪應控製一段時間。當出現休克時,要立即請醫生采取輸液、輸血等處理。

慢性胰腺炎者應該戒酒或者少喝。消化不良可內服消化酶。除此之外,可多吃蛋白質和維生素豐富、脂肪少的食物,並且要盡量烹調得容易消化以後再食用。

34.指甲發軟是什麼病

雷諾病

指甲如軟蛋殼,常見於雷諾病。年輕女性的手指出現發白、發涼、麻木、疼痛等症狀,往往是由雷諾病所致。

特點是左右對稱性出現,開始時手指有發作性變色,無疼痛。但是,病情進一步發展,就會波及腳趾,偶爾還會波及到鼻子、耳朵及嘴唇。該病本身不可能致死,但是如果時間拖長,血管壁會變厚而影響血流或為血栓所阻塞。由此可發生手指和腳趾營養不良而導致壞死。

保護手腳以及整個身體不受涼

由於原因不明,故難以進行根治。要保護手腳以及整個身體不要受涼,避免感情刺激以及香煙、咖啡等刺激物。嚴重時也可切除胸部交感神經。

35.指甲發黑是什麼病

急性化膿性炎症

指甲砸傷後期,綠膿杆菌引起的甲溝炎病人多見。

指甲兩側皮膚發生的急性化膿性炎症。也有發生於腳趾的。主要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發生於年輕女性及經常用手指工作的人。

感染1~2天以後,手指急劇紅腫,並有劇烈跳痛。腋下淋巴結腫大、疼痛。當炎症隻局限於皮膚時,不久腫脹的中心出現黃色膿液,疼痛會減輕。當病變波及到皮下組織、肌肉、骨、關節等部位時,會出現發燒和畏寒,並引起肌肉和關節運動障礙。

當發生在指甲下麵時,開始就有劇烈疼痛,透過指甲可以看到膿液。當發生在指甲周圍時,除紅腫、疼痛外,膿液可從指甲和皮膚之間流出來。

使用抗生素

早期使用抗生素,局部抬高,保持安靜,並進行濕敷。已化膿時,可在甲溝處作縱行切開。如果指甲下已積膿,應將指甲拔掉。

36.指甲剝離是什麼病

糖尿病患者

指甲剝離常見於糖尿病患者。

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一項基本措施。科學合理的飲食能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對於空腹及餐後血漿胰島素不低的輕型糖尿病患者,飲食療法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其飲食原則如下:

(1)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應該是平衡膳食:所含的營養成分要全麵,比例要適當,數量要足,使患者樂於接受。又要提供足夠的營養以滿足生長發育及生活勞動的需要,還要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要求食用低鹽、低熱能和低脂肪食物,限製澱粉的攝入量,可將主食由大米、白麵改為適當吃些粗糧如蕎麥、玉米、小米等。

(2)嚴格禁止飲酒、吸煙:因為飲酒可使濕熱內攻,吸煙可使火熱內熏,二者皆是辛溫耗津傷液之物,對糖尿病患者非常有害。

(3)忌食肥甘厚味:中醫認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屬於肥甘厚味,肥甘厚味能產生濕熱而不利於消除糖尿病患者之陰虛燥熱。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肥肉、動物內髒、糖蜜製品及油炸食物,以免加重病情,甚至誘發酮症酸中毒等並發症。避免飲食過量。少量進食勝過豐盛的三餐,寧可少食精餐也不要一餐吃得太多。

(4)吃粗纖維食物:飲食中必須有80%是粗纖維食物,以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提高血液中胰島素含量,減少用藥量。同時主張吃富鉻食物,如全穀物、菜豆、大豆製品、黃瓜、香菇等。因為鉻是正常糖代謝及脂代謝必需的微量元素。鉻的作用直接與胰島素有關,其作用機製可能是鉻與胰島細胞及線粒體膜受體之間形成三元複合物而促進胰島素發揮作用。因此,適量補充微量元素鉻有助於延緩糖尿病的惡化程度。

(5)飲食宜清淡:宜多進食新鮮蔬菜、黃豆、杏、菠菜、蘿卜、蕎麥、燕麥、核桃。宜食用低鹽、低熱能、低脂肪和高纖維素食物。因為纖維素能控製血糖和葡萄糖的新陳代謝。

(6)多吃薯類、蔬菜和水果:薯類、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之一。如果蔬菜、水果、薯類和粗糧吃得太少,會造成糞便量太少,可引起便秘。過去人們常忽視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因為人類不具備分解植物纖維的酶,不能像食草動物那樣把纖維素分解成為機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因此認為對人體沒有營養作用。近年來研究發現,膳食纖維雖然對人體不提供直接的營養成分,但卻對維護人體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如果膳食纖維攝入量少,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腦血管病、膽結石、肥胖病、直腸癌發病率就會明顯增高。

(7)低鹽飲食:養成低鹽飲食的習慣。不吃芳香、辛燥、助火、化熱的飲食。

37.指甲毛細血管充血表明什麼

風濕性關節炎

指甲發紅、毛細血管充血或出血,常見於風濕性關節炎。

(1)關節症狀:

早期表現: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蹠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征。

中、晚期表現: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麵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2)關節外症狀:

皮膚:部分患者出現皮下結節,多發於受壓和受摩擦的部位。結節可呈移動性或固定性,無痛或稍有壓痛,圓形或橢圓形,質地堅韌如橡皮,直徑1~3厘米大小不等,一般有結節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動,預後較差。

眼部病變:常見鞏膜或角膜周圍深層血管充血,視物模糊,表現為慢性結膜炎、鞏膜炎、虹膜炎、脈絡膜炎、角膜結膜炎等。

可出現骨骼肌肉係統病變:肌炎、腱鞘炎、骨質疏鬆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中醫藥治療

(1)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可服用有關祛寒除濕,和營通絡的藥物。

(2)邪鬱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可服用有關清熱除濕,宣痹通絡的藥物。

(3)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麵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可服用有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的藥物。

(4)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可服用有關益肝腎,補氣血的藥物。

因本病反複發作,故除以上治療以外,應嚴禁風寒、潮濕等誘發因素,出汗後不可當風。保持情誌暢達,避免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