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人還能做到抵禦物欲和錢財的誘惑,那麼“不汲汲於榮名”(駱賓王:《上吏部裴侍郎書》)就更難了:孔子不是還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嗎?正如唐代詩人元鎮曾經自嘲的:“三十年來世上行,也曾狂走赴浮名。”

在《人間世》中,莊子假托孔子教導顏回的話,說:“從前夏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幹,都是因為後者修身蓄德,以臣於的地位愛撫君王的民眾,所以他們在下的地位和美好的名聲違逆了在上的君王,引發了猜忌之心。所以君王因為他們的修身蓄德而陷害他們,這就是好名的結果。”

如果說,有人還能視名利如浮雲的話,那麼,無心於智力爭鬥更是難上加難。莊子對以智相鬥的人做了精采的描述:大智廣博,小智精細;大言盛氣淩人,小言喋喋不休;他們睡覺的時候精神交錯,醒來的時候形體不寧。在與外物接觸的時候糾纏不清,整天勾心鬥角。……時而張狂,時而作態,好像音樂從虛器中發出來,又像菌類由氣蒸發而成一樣,無生亦無根,如幻聲幻形,日夜在心中交侵不已,但那些人又不知道它們為什麼會發生……(《齊物論》)

那些人之所以不知道原因,不是因為他們缺乏智力和知識,而是他們太看重它們,或者想借之以攫取名利,享受人生,或者想借之以拒斥名利,清高自許。這些人不以智養內,反以智逐外物,獲取知識,當然不可能自反於己,獲得天地真心。

所以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始已!已而為知者,形而已矣!”(《養生主》)意思是說,既然這樣還要去追逐知識的人,肯定會疲憊不堪了!

“人一旦稟受成形,就不參與天地變化,而等待著形體耗盡,和外物相接觸便相互摩擦,馳騁於其中,而不能止步,這不是很可哀嗎?終生勞碌而不見有什麼成就,疲憊困苦都不知道究竟為的是什麼,這不也很可悲嗎?這樣的人生雖然不死,又有什麼意思呢?人的形體會逐漸枯竭衰老,而人的精神又困縛於其中隨之消亡,這不是莫大的悲哀嗎?人生於世,本來就是這樣昏昧嗎?還是唯我獨昏而別人也有不昏昧的呢?”(《齊物論》)

有對待心則有知識,因知立言,因言生辯,以心鬥物,以物鬥心。起先試圖役使外物滿足欲望,結果卻必然為外物所役使。被役使則昏昧,昏昧則有成心,有成心而不知泯除,則師心自用。師心自用則生是非,又複因是非而立言,因言而爭是非,辯爭無休,昏昧無已。

莊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派頭。他知道對於天道,無論誰都應該敬畏,都不該太狂妄太自負,都不該固執於成見,師成心而自用,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否則,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華之辭遮蔽了,儒家與墨家的爭論就屬此類,更何況一般人呢?

“小夫之知,離不開應酬交際,勞弊精神於淺陋瑣事,卻想普渡眾生,引導萬物,以達到太一形虛的境界。像這樣,隻是為宇宙形像所迷惑,勞累身體而無法認識太初之境。……悲哉乎!你們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麼會知道大寧的境界呢?”(《列禦寇》)

因此,人生並不必然痛苦,至樂、天樂也是可以獲得的,這就看你懷著一顆什麼樣的心靈。

9.古詩教學中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學生成才的基礎。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挖掘內容,進行全麵的教育。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體現了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明代詩人於謙《石灰吟》則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淩寒獨自開”歌頌了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詩中的梅花,其實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元代畫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寫道:“不要人誇好顏色,隻流清氣滿乾坤”。不僅寫出了墨梅的高雅氣質,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貞操。在教學這些優美的詩句中,融入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於枯燥無味的說教。

詩歌教學自身不僅是審美性的,還兼有倫理、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麵的因素。正如《論語》中所提到的:“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詩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10.數學中的人生觀教育指導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最優化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其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兩極分化依然出現。

教師們為了兼顧優、生而挖空心思,疲於奔命,結果卻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不少地方的學校和教師,沒有真正地理解新課程的理念,在對學生和教師的考核中,仍然隻看考試成績,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就隻能狠抓“教書”,而忽略了教育還包含有“育人”這一功能。

根據新課程要求,要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納入各學科教學之中,國務院也已下發了“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的通知,這也充分說明我們的教育,不隻是教書,更重要的還是要育人。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兩個方麵的人才:發展科學技術的專業人才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建設人才。人才就好比一座金字塔,那些站在塔頂的就是那些具有高深專業知識的人才,是科學家、專家,而能夠成為科學家和專家的畢竟隻有少數的人。而那些被“壓在”塔底的這部分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建設實用人才。他們往往都具有一技之長,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展現自己的能力和豐采,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做為一個人口教育的大國,具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的勞動力中18~40歲人員比重最高,占人口的58.4%。而受教育程度情況為:文盲或半文盲占7.4%,小學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由此可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所占的比重高達87.8%。這說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在農村的建設中支撐了半邊天。那麼一名初中畢業生是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還是成為危害社會的“毒瘤”,關鍵就取決於初中教育階段的德育人生教育是否成功。

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專項研究,目前在我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還非常貧脊。數學作為知識的基礎,它不僅是一門技術,而且也是研究和探索其它學科的一門工具,是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手段的運動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搖籃。然而,創新能力卻是綜合了一個人的整個精神品質的能力,它把一個人的踏實、大膽、長期磨煉的毅力、精細觀察的能力、靈活思維的技巧、不懈追求的目標以及豐富淵博的知識結構全麵整合起來形成的能力。

從此,我們不難看出,我們的數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在教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對他們的精神品質加以培養和磨煉,對他們的德育人生觀進行教育,這樣對於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由於數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的德育人生教育不可能象思想政治課那樣進行專項的教育,隻能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部分個性品質進行培養和磨煉,逐漸內化品質,以便養成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德育人生觀念。比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主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踏實、大膽的精神,磨煉學生的毅力,增強學生自強的信念,提高愛國主義情操,建立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人生追求的目標等方麵進行教學,就會取得一定的成效。

初中學生是個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人生階段,同時初中學生的個性品質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如何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興趣,就顯得舉足輕重了。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把“數學”比喻成一座美麗的花園。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知識就花園中的一花一草,而那些重要的性質、定理就是花園中的名貴花草,數學難題就成為了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奇花異草,引誘著我們去采擷。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學科興趣,同時也激勵了部分學生去采擷那些“奇花異草”的勇氣,樹立起了人生追求的目標。

在建立起了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和目標後,針對學生數學素質參差不齊的狀況,在在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讓所有的學生都學有所獲,並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沮喪,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逐漸使他們的興趣轉化為愛好,將目標內化為自主學習的動力。

為了讓學生的興趣得到轉化,信心得到增強,目標得到鞏固,動力永存,我們還采取了對學生的作業實施當麵批改的辦法。在當麵批改學生作業時,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用研究和探討的語氣給學生指出來:“這裏似乎有點不妥;這幾步好象有點不當;這此地方需要再考慮考慮”等等,然後讓學生自己支分析、去研究,教師隻是在適當的時候從旁加以指點和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糾正錯誤,從錯誤中吸取經驗,培養學生踏實學習的精神,磨煉學生的毅力,並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介紹一些成功者的事跡,讓學生體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真正內涵,不斷強化他們的自信,增強他們自強有信念。

在習題課的教學中,我們先讓學生討論,然後讓學生走上講台來講解,同時那些不同解法的學生也讓他們上台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感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大膽創新的精神。

在數學教學中,通過上述方法的反複實施,不斷更新,不僅教學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學生的個性品質也在不斷的潛移默化:興趣得到了轉變、自信心得以加強、毅力得到了磨煉,學習有了目標。

我們教師不僅“教了書”,同時也“育了人”,使教育體係的靈魂——德育——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實施,同時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有理想的未來科學家、專家,也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德育人生觀念的、對社會有用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