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通過這次學習我們了解到:薩哈拉大沙漠廣袤無際,人的胸懷也應像它一樣,寬廣一些,不為一點點小事斤斤計較。他的黃沙漫天、幹燥炎熱也使我們明白了:不要等到地球已經遭到破壞了再後悔,不要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感到惋惜。要從一開始就好好珍惜它,細細策劃它,讓走過的路沒有悔恨,回首昨天,問心無愧。最後讓我們一起保護自然環境吧!
第三次實踐活動的主題: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主題:追尋人類的起源——外國神話中造人的傳說
研究目的:了解各個國家與地區有關造人的神話傳說,並加以概括與總結。
研究方法:通過上網、查閱書籍等搜集資料
研究步驟:
1、分別查找不同地區的傳說
2、進行彙總
3、製作幻燈片
研究內容:
1、宗教的神話傳說
2、印度的神話傳說
3、北歐的神話傳說
4、古埃及的神話傳說
5、南美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
6、毛利人的神話傳說
7、澳大利亞人的神話傳說
8、達雅克人的神話傳說
9、希盧克人的神話傳說
10、南美奎什瑪雅人的神話傳說
總結:通過此次對外國神話中造人的傳說的研究,我們發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造人的神話傳說,沒有一個地區的說法相同。這說明每個國家與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習俗。外國神話中造人的傳說多姿多彩,令人目眩。如果深究,會發現各個傳說都還是有點類似的。
神創造人雖說是對於人類起源的錯誤解釋,但卻能流傳至今,也在於它們一些神秘的色彩,使人們將其愈演愈烈。
第四次實踐活動的主題:我身邊的珍品
主題:我家中的珍品
調查對象:同學家裏的聊齋誌異的照片。據說,這是他爸爸的姥爺傳下來的。至今依舊保存得很好。
感想:蒲鬆齡的創作動力固然來自他坎坷潦倒的遭遇,但更來自他對黑暗腐朽的封建社會的洞察體驗。他與下層人民和窮知識分子聯係密切,對他們的疾苦感同身受,素有為民請命之誌。因此,他的作品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並閃爍著人民性的光輝。
聊齋誌異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作者以這些超現實的事物反映出了老百姓的生活與思想,衝破了種種局限,自由地馳驅筆墨,充分表達作者的心願和理想。
總結:通過此次調查,我們了解到聊齋這部書內容淵博豐富,包羅萬象。它繼承了六朝誌怪和唐宋傳奇以神魔活動反映人間事情的傳統,而思想性和現實性卻更加深刻,藝術上也有創造性的發展。它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使作品既帶有奇特的想象、幻想和濃烈的情感色彩,而又典型的概括了現實生活,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達到藝術的真實。作者塑造了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讀後常常令人難以忘懷。盡管這些形象叫人目不暇接,卻不會有性格模糊或千人一麵的感覺。另外,語言的精煉美妙,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也是作品的突出優點。《聊齋誌異》的藝術成就,無疑是在文言小說的高峰之上的。
第五次實踐活動的主題:老照片的故事
調查對象:拍攝於1977年的一張非常珍貴的老照片,照片上的人是國家領導人和參加“一號任務”的科研人員,我爺爺就是當中的一員。
介紹:“一號任務”是保存毛主席遺體的研究工作,以供子孫萬代永遠吊唁和瞻仰,可是卻給醫務人員出了個天大的難題,當時蘇聯是這項技術的發明者,又有保存列寧遺體半個世紀之久的經驗,但當時據說列寧和斯大林的遺體,看起來有些乾癟,列寧的鼻子和耳朵都腐爛了,隻好用蠟來代替,斯大林的胡須也脫落了。蘇聯的防腐技術先進況且如此,毛主席的遺體又如何能保存呢?從1976年9月到1977年8月,許多專家被召到了北京,這些專家既涵蓋了解剖、病理、生物化學等醫學專業,也包括了光學、真空、空氣調節,建築等專業。我爺爺就是其中的光學專家。當時科學家們還購買了西方先進科研儀器。專家們在地下室工作了整整一年,最後毛主席被成功保存在水晶棺中。
毛主席遺體的保存,實質上是專家們同細菌和氧氣的長期鬥爭。
總結:從這張老照片我們知道了爺爺科學研究的重大意義,和科學家們勇於挑戰、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形成了四個基本切合點: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而中華民族文化可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麵: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係,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這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3)思考與討論
①不論是否承認,凡是還在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認識到:我們麵對的學生已然是新世紀的青少年了,我們手裏的語文教材也一變再變了,那麼,語文教學仍僅守傳統的觀念是不可取的,而應該從時代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語文教學,力爭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注入時代的特色。
②語文教學從來就不可能是,也決不是遠離學生思想教育實際的象牙塔,“文以載道”其表達的就是人們對世界林林總總的看法。主動發掘語文教材,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訓練出一雙觀察世界的“慧眼”,應是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③目前我們正置身於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這就意味著凡是教師,凡是要在課程、教材改革已經全麵啟動的改革浪潮中生存下去的教師,凡是要在課程、教材改革已經全麵啟動的改革浪潮中有所作為的教師,就必然麵臨著自我發展及如何發展的曆史課題,這是來自社會進步的挑戰,是時代的需要。
總之,語文老師應該在自己的學科領域中挖掘出更多的對培養學生有價值的東西,才能夠展現大語文教學的樂觀前景。
8.生物學教學中的科學世界觀教育
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科學的世界觀。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按其固有規律永恒運動著,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生物科學所研究的是生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也是客觀規律的一部分。
學習生物學知識,可以發展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生命觀。同時,也隻有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認識和研究生物學,學生才能避免走彎路。高中階段是學生接受科學世界觀教育的重要時期,加強對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教育,是當前每一位高中教師都應重視的問題之一。
(1)挖掘教育素材進行有效的科學世界觀教育,高中《生物》的教學內容異常豐富,幾乎涉及生物科學所有分支學科的內容,既有宏觀領域的生態學,又有微觀領域的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還有揭示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遺傳學等,這些內容不但可以極大地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而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生命的本質是物質的、生物與環境是統一的整體等等。在教學中要適時地、適當地、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而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教育,以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生命觀。
①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物質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作為世界的組成部分的生物界也是如此。在教學中,應該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本質是物質的,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經曆了從無到有的產生、發展階段。教師要通過“生物的物質基礎”和“生物的結構基礎”的教學,有意識地使學生認識到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雖然構成細胞的化合物與無機界中的化合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等,但它們的化學組成與無機界中的化合物很相似,也都是由無機的C、H、O、N、P等元素構成,即構成細胞的化合物的化學元素在無機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所特有的,這充分說明了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
②使學生形成普遍聯係的觀點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物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物界也不例外,教學中應注意使學生形成普遍聯係的觀點。
明確細胞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例如,細胞的生物膜係統,包括各種具有膜結構的細胞器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互相聯係的,在結構方麵,內質網與核膜、細胞膜等膜相連,並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三者之間的膜可以相互轉化;在功能方麵,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和線粒體等彼此聯係,共同完成胰島素等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可見,細胞是一個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整體。
明確生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例如,在講解“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時,就不能把根、莖、葉等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分割開來講,而應該使學生明了:根、莖、葉等器官作為整個植物的部分,它們彼此之間是相互聯係的,而不是孤立的,綠色植物吸收水分和礦質養料的主要器官是根,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礦質養料通過導管自根向莖、葉等部位進行運輸,供莖、葉利用;而葉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又可以由篩管向莖、根等部位運輸,被這幾部分利用。
再如,講解“動物的新陳代謝”時,要使學生明白:高等動物的新陳代謝,包括消化、呼吸、排泄等各種生理活動,主要是在神經係統的統一調節下,由各器官係統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人體通過消化係統消化、吸收各種營養物質,營養物質再通過循環係統運送到身體的各部分,供各部分營養,營養物質在身體各部分轉化時所必需的氧氣,又是由呼吸係統自外界攝取的,而身體各部分產生的代謝終產物如二氧化碳等,又通過循環、泌尿、呼吸係統的共同作用排出體外,這幾大係統的功能主要在神經係統的調節下得到互相協調,使人體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統一整體。
明確生物體和它賴以生存的環境是統一的整體,這一觀點的滲透,可通過“生物與環境”一章的教學說明。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與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
一方麵,生物離不開環境,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由環境所提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二氧化碳、水及礦質養料主要都來自周圍環境;生物的生命活動也受到環境中各種因素如陽光、溫度、水分等的限製,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強度明顯受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生物長期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也必然會形成適應一定環境的特性和結構,如生活在沙漠地區的仙人掌,它們的葉特化成刺,這樣可減少水分的散失,它們的莖含有葉綠體並且很肥大,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儲存大量的水分,這是仙人掌對沙漠缺水環境的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