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努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製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提高學生法製觀念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他們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22.小學語文民主和諧的樂學教學法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是促進學生發展,為他們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的一門重要學科。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既倍感榮幸,又深知責任重大。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其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發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大限度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把學生培養成敢於創新,勇於挑戰的高素質人才呢?我在教語文課時,一開始,我就以嶄新的教學法,即民主和諧的樂學教學法上課,半年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放下架子,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創造力是一流人才與二流人才的分水嶺。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給學生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我上這個班的第一課時,我樂嗬嗬地走進教室,一陣“起立——敬禮”後,同學們坐得是端端正正,一個個怯生生的。為了打破僵局,我便開始了自我介紹:“同學們,認識我嗎?不認識!是嗎?我姓杜,名聰,乃杜聰是也!”(板書:杜聰)這時幾位膽大的開始悄悄地笑了。

我又繼續介紹:“我頭發雖白了,可才四十多歲;文化水平僅大專畢業。從今天開始,我就教你們的語文課,不知大家喜不喜歡我?”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喜歡!”我笑了,同學們也笑了。僵局就這樣打破了。

緊接著,我挑戰性地問了一句:“哪個能向杜老師一樣也介紹介紹自己?”這時一個女同學舉起了手,我向她示意後,她站起來說:“我姓劉,名姍杉,乃劉姍杉是也!我的特長是唱歌,在班上擔任文娛委員。”我問:“同學們,她說得好不好?”大家說:“好!”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隨後又有幾位同學起來向我作了介紹。我一一表揚了他們。這時好多人舉起了手,我說:“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以後慢慢認識吧!下麵我開始教大家怎樣讀書好嗎?”大家都說:“好!”

於是我首先就教大家怎樣總覽語文課本,看全書有多少個單元,要新學哪些知識。大多數學生都不知道從哪兒下手,我便教他們看目錄。大家一上子來了勁,教室裏響起了“嘩嘩”的翻書聲。

不一會兒,好幾個同學舉起了小手。我一一抽他們起來說,無論他們說得對否,我都用讚許的目光向他示意,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在同學們一陣激烈發言後,我做了總結,充分肯定大家說得對的地方,指出了沒說到的。這樣,全班都不緊張了。

接著,我又教大家怎樣了解一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怎樣預習一篇課文。就這樣,一節課就這樣輕輕鬆鬆地上完了,臨下課時,我隻布置了一個作業,那就是預習第一課。有的同學問:“老師,寫不寫生字?”我說:“你看辦吧!”。一下課,同學們就圍了上來,親熱地問這問那。我好高興,因為他們已接納我了,喜歡上我了。

質疑解難,讓其自主求索

古希臘普魯塔克說得好:“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溶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啟發、引導,教師職責不在於“教”而在於指導學生“學”,教師的角度定位不應是一個好“演員”,而應是一個好“導演”。

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呢?我在教學設計上打破老師早就設計好固定的教學模式圈讓學生鑽的傳統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根據他們在本課中想知道什麼,想學些什麼,讓學生提出問題,在課堂上靈活地按照學生的問題來組織教學,適時解決重、難點,讓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討論中滿足欲望,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如在教第一課《小站》時,我首先問:“同學們,你們在預習時遇到了什麼問題?”同學們舉手了,有的說:“‘柵欄’是什麼?”

有的問:“第一自然段明明寫小站上的三五個人影眨眼就消失了,為什麼第二自然段又說小屋左邊的那張紅榜上的241天安全無事故的記錄都看清了?”

有的問:“火車開得那麼快,為什麼蜜蜂‘嗡嗡嗡’的聲音都聽得見?”

有的問:“為什麼一股活潑的噴泉,幾樹燦爛的杏花就給旅客帶來了溫暖的春意?”……

我在同學們的提問中選了兩個問題讓同學們討論,一是“第一自然段明明寫小站上的三五個人影眨眼就消失了,為什麼第二自然段又說小屋左邊的那張紅榜上的241天安全無事故的記錄都看清了?”讓同學們知道觀察事物,由於觀察點不同,看到的事物也就不同。

二是“為什麼一股活潑的噴泉,幾樹燦爛的杏花就給旅客帶來了溫暖的春意?”我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點撥道:“這噴泉是小站工作人員精心設計的,杏樹是小站工作人員親手栽的。在這四周是光禿禿的石頭山,沒有什麼秀麗景色的小站上,人們能看到這活潑的噴泉和燦爛的杏花,心情必然為之一振,感受到溫暖的春意,同時也感受到了小站工作人員全心全意為旅客服務的一片深情。”

通過這樣的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我隻在學生思路阻滯時給予疏通;認識模糊時加以點撥;方法欠妥時給予指導;表達不暢時給予幫助;學有成效時給予鼓勵;讓學生自主求索,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使整個課堂其樂融融,民主和諧。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培養興趣,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因為對物理科學的濃厚興趣,可以幾天幾夜呆在實驗室裏,守在儀器旁,急切地希望發現所要探索的的東西,因此,興趣是創造力的源泉。

我在教學中常常用一些課時讓同學們自已組織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用以激發培養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學習《盧溝橋的獅子》一課後,我讓同學們收集歇後語,開展了“歇後語大賽”活動。活動中,好幾個同學一口氣背了幾十條歇後語。問他們為什麼能背這麼多,原來大部分同學都收集了幾十條歇後語,有的還找來了厚厚的《歇後語大全》在讀背。

這以後,我們班先後開展了“成語大賽”、“個人技能競賽”、“小製作比賽”、“課文劇比賽”、“口頭作文競賽”、“小實驗活動”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既激發培養了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又提高了同學們聽、說、讀、寫能力,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因此,我班的同學學習語文的興趣很濃。

以上實踐,僅是我民主和諧的樂學教學法的實踐探索,雖談不上什麼成功的經驗,但同學們在《我敬佩的一個人》中是這樣肯定的:“我敬佩杜老師那種教書的方法,讓我們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我想長大後也做一名像杜老師這樣的老師。”

23.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民主與科學

語文教學的民主化論述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要在互助合作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

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采用“閱讀——串講——背誦”的教學模式,顯然違背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帶有極大的封閉性,而無視學生的主體性要求。以單一的“灌輸——接受”方式,凸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主宰性,極端的抹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以談話法為特征的語文教學模式對我國影響很大,乃至今天仍可以看到許多語文課堂教師的“滿堂問”,學生的思維被硬牽到各種問題的思索中,弄得疲憊不堪,興趣全無。呈現今日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