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引入法製教育
生活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慧耳濡目染一些社會現象。語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要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還必須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的滲透德育內容和法製教育內容。
(1)利用品德課、隊課每學期開學初,我都能根據學校的要求,利用品德課,隊課等時間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學生守則”、“防末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等,學生在學習這些法律知識的同時,也對照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法律意識,為學生遵紀守法奠定了基礎,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利用周會、班隊以周會、班隊會為依托,積極開展好“發在我身邊”、“做一個文明遵紀的孩子”、“遠離毒品、珍愛生命”“爭做小律師”等學習主題的班隊會活動。實際教育中,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優越條件,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要求學生積極收集與學生生活聯係緊密的違法事件的資料,開展討論交流,通過廣泛參與,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法律知識,接受一次次的法製教育。
(3)積極開展各項活動積極開展以“演講、征文、講故事、編課本劇”等活動,培養學生遵紀守法、誠信待人等良好習性。比如開展“誠實與信任”演講比賽,全班同學就這個課題收集了大量材料,較全麵地講述了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並決心作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通過開辟法律專欄,組織開展知識競賽、主題座談會、法律宣傳谘詢、征文、演講等係列活動,增強青少年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全社會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意識。
(4)學校與家庭的配合作用家庭的配合是學校工作的主要一環,我們通過教師家訪,定期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建立學校與家庭聯係製度等,充分發揮家長在法製教育中的作用,努力實現家校互動,提高法製教育的質量。
選擇滲透點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有一條原則是共同的,即尋找和探求課文中思想火花的迸發點,隻要我們從這個基本點出發,實事求是,結合學生思想進行教育,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所以,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們學到紮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還要教育好他們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學階段就要對他們進行加強社會主義法製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要學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人身權利。教育學生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將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1.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製教育
少年兒童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質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製觀念的強弱,更是一個國家法製建設的民主化、科學化程度的重要標尺。對小學生從小進行法律意識培養和法律素質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葉聖陶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現行語文教材中涉及法製教育的素材有很多,是滲透法製教育的最佳途徑。語文學科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們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結合實際,進行學科滲透,巧妙地融法製教育於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從小就樹立法製觀念,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製教育資源是一種現實、可操作而又有實效的途徑。憑借學科特點,讓法製教育取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樹立法製觀念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小學法製教育的主要場所。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代,學校教育也已不能僅僅滿足於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生也不應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更要求他們具有生存能力,而語文教學在完成學校德育工作任務方麵有著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憑借學科特點,挖掘教材內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進行法製方麵的引領。
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製教育和德育滲透,讓學生從小就有法製觀念,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養成懂法守法的習慣。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製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結合,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製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製教育因素。
三年級下冊課文《李廣射虎》講述了飛將軍李廣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一支白羽箭深深地射入老虎(石頭)中的故事。我在帶領學生體會李廣將軍的力大無窮與神勇無比的同時,將問題深入一步,問學生:“老虎是國家珍貴的保護動物,我們是不能傷害它的。現在有些人鋌而走險,捕殺老虎、藏羚羊等國家保護動物來牟取暴利。你們怎樣看待這件事情呢?”學生經過討論、交流,明白了保護動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殺野生動物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是犯罪行為,從而使學生的法製意識得到增強。
在綜合實踐中模擬,形成法製道德
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係,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因此,開展綜合性學習自然也為學生創設法製氛圍的絕佳途徑。
教學中,我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地滲透品德教育、法製教育。
在習作活動中關注,規範法製行為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製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反思、討論。如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道德觀察》《法治在線》《大家看法》等欄目深受觀眾的喜愛,原因不僅是由於它們在選題貼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識,而且還得益於每一期都有一個好標題。利用這些媒體資源可以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提高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以這些特殊的案例,引發學生的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規範自己的行為。
在小語習作中,有很多內容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調查,搜集相關資料,善於用法律標準來明辨是非。在習作中,我還利用寫日記這一滲透法製教育的重要渠道。
學生在寫日記時說的是真話和心裏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時,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自省,勸別人改過。讓學生聯係生活中不文明、不規範行為,乃至違法犯罪現象,通過日記這個載體進行內心的真實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時教師通過批閱,對學生進行麵對麵的心理健康指導,針對性地進行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和法製教育。
在口語交際中討論,確定法製認知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利用口語交際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考,從事物的表象認識到事物的內層,會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種強烈的認知。我經常引用生活中的、報刊上的、電視上的那些違法犯罪的事件,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發表他們自己的觀點,因為這些最能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和交流的熱情。
在學生激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時,教師隻需要再往深處引導一下,思考產生犯罪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學生的思維轉向了對規則的認知上來,使他們學會遵守法律、法規,一切行為以法律法規為準繩,從而深化他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強化對法律法規的認知。
加強小學生法製教育,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責無旁貸!選擇教學中滲透點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有一條原則是共同的,即尋找和探求課文中思想火花的迸發點。隻要我們從這個基本點出發,結合學生思想進行教育,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