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學生感受到師生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風,更激發對他的信賴和愛戴,這樣師生之間的所謂尊卑之別自然冰消雪融,作為教學之天敵的感情疏離與心理對峙就失去了產生的土壤。整個教學就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進行——而這種氛圍正是一係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順利發展的最佳環境。
第四,在教師春風化雨式的熏陶下,學生的民主意識得到強化,獨立的人格結構漸趨確立,而民主意識和獨立人格正是跨世紀現代新人所應該具備的寶貴品質與素養,這樣教師在以言傳形式完成知識傳授的同時,也以身教形式的特殊魅力在執行著另一項應盡的天職,即鑄造一代新人健全、完美的靈魂。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教師才算是完整地履行著自己的使命——傳播人類現代文明。
18.實施語文教學民主化的方法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素質和學生的發展有著必然的聯係,因為教師性格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師良好的素質特征,不僅時時感染和教育著學生,而且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
可在舉國上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由於受根深蒂固的“師道尊嚴”的影響,教師不尊重學生人格,甚至辱罵、體罰學生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在學科教學當中,忽視學生的學習心理成長,最終在精神及學業成績上都產生很大負麵作用的現象也是時有發生。
現實的語文教學現狀主要是教師尚未徹底拋棄教學中的教師專製,如此做法必定給當代中學生思想造成嚴重束縛,如果對其聽之任之,可能造成培養出缺乏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缺乏獨立人格的精神畸形兒。
語文課上的教學專製表現
首先,教師不研究、不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和誌趣差異,也不思考,不探討如何藝術化地、創造性地落實大綱所規定的內容,隻是填鴨式地將教學內容傾瀉給學生,其結果勢必會造成“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後全忘記”的惡果。
表麵看這是教學方法欠妥當,實際上是教學觀念在作祟,即教師中心主義在作祟,將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視為容器一類的被動接受的工具,這從實質上來說,也是不尊重學生人格的一種體現。提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模式勢在必行。
其次,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由於學生的知識有著局限性,發言不可能達到完美,作為教師理應對學生進行積極鼓勵和熱情引導,以促進學生的踴躍思辨。然而,有些教師並不是這樣做的,他們把自己擺在上位,以教訓甚至斥責的口吻,訓斥學生們的發言,看不到他們可取和進步的一麵,同時也自覺不自覺地炫耀自身“智慧的優越”客觀上淩駕於學生的自尊和人格之上。長此以往勢必會給學生的心理留下陰影,他們又怎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呢?
再次,有些教師老是排斥“微笑藝術”,甚至帶著嚴肅的表情給同學們上課,這使得整個課堂籠罩著森嚴的氛圍,給學生心靈造成沉重的壓力。這種做法,隻有冷酷的一麵,勢必以扼殺學生的思維活動作為代價來維持課堂上的所謂良好形象。
上述種種做法的本質特點在於:教學雙方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自然和諧的基礎上,缺乏連結心靈的情感紐帶,即使教學能夠在高壓下“安然”維持下去,但這種專製作風給教學造成的巨大損失已無可挽回,給學生所帶來的心理危害已不可挽回,這從根本上來說,是教師缺乏職業道德修養、缺乏民主意識,不懂尊重學生所造成的惡果。
美國教育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教師的策略》一書中講到:“教學中不存在一種可以適合於所有教學情景的模式或結構,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有不同的教學的策略相適應,世界上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為了祖國的明天,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們在學科教育的常規課堂教學中必須納入心理品質教育這一特定因素,因而必須重新構建一種能把學科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作為教學專製的對立麵,教學民主則是現代民主意識在教師身上的美麗折射。它體現為:教師始終以平等親和的態度去對待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一代,不但尊重他們含苞待放的智慧、情感和誌趣,也尊重其各不重複的個性,可愛的單純和爛漫的求異思維。
語文課的教學民主實施
(1)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為學生服務,就不應該強迫學生適應自己,而應努力研究學生的心理、原有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要在教室內創造一種平等寬鬆的民主氛圍,為教學創設一種平等寬鬆的民主氛圍,為教學創設一種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敢於爭鳴的健康心態和活躍心境。
(2)建立互助的師生關係教與學之間的關係,絕不是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我管你服的關係,而應該是互助的、平等的關係。一方麵教師幫助學生學;另一方麵,學生幫助教師教,在課堂發言中,提倡見仁見智,不可求成熟與完美,尤其提倡對教師觀點的合理“反叛”,引發師生之間的爭鳴,使學生意識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當然,並非學生的所有發言都完美無缺,教師首先應當肯定其思辨的勇氣和可取之處,次則以誠摯的態度疏導辨析,令其心悅誠服。
(3)請學生平等地參與評學、評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最高的裁定權,卻忽視了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這其實是漠視學生主體能動性的一種表現,尤其是當學生自覺意識得到高度強化時,教師就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審慎地把學業的自評和互評權交給他們,諸如抄寫、默寫、聽寫、背誦等交給他們自檢互評、取長補短,教師也可不定期的進行抽查,了解情況,聽取反映,及時糾正個別不良行為。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全麵掌握情況的前提下,指導學生互評互改,具體做法是:先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擬定該次作文的評級標準,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按標準互評,教師巡回指導,之後每組推薦一定比例的優秀論文,由作者登台朗讀,最後師生一起複評,決定等級,評出最佳作文。通過評學,師生之間可以同享教學收獲的歡樂,心與心緊密相貼,情與情融成一體。
請學生平等參與評教,這不但是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的測試,更是對其胸懷和氣度,即是否具有寬容的民主意識的一種考驗,作為具有現代民主品格和素養的教師,必然常常將關愛和探究的目光投向莘莘學子,傾聽其意見,追蹤其思路,探析其心態,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方法,獲得最佳教學效果,而教師最終也必將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
總之,實施課堂教學民主化,是社會主義教育體製對教師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也是教師提高自身師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麵,教師隻有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素養,才有可能培養出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心理健康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教師隻有具備了這一寶貴的品質與素養,才能完整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才能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神聖稱號。
19.曆史教學中進行民主法製教育的策略
民主和法製是人類曆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政治現象。樹立民主與法製意識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高中曆史新課標在必修一、必修三和選修二中對民主出現的曆史背景、民主思想與實踐的曆史過程和發展趨勢做了詳細、全麵的介紹。
在曆史教學中對高中生進行民主法製意識的教育,既是落實曆史課“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目標的要求,又有內容的依托。由於曆史學科所學習的內容,是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已經發生的現象,具有絕對真實性。
所以,在曆史教學中對學生開展民主法製意識教育具有時效性。因此,結合曆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民主法製意識教育具有現實性和可行性。在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科學製定教育策略。
堅持教育的形成性原則,注重教育的過程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基本原理,我們可以了解到,學生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價值觀都得到發展。
學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即“同化”與“順應”的過程。通過同化,學生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去,通過順應,學生把自己認同的價值理念融合到外部世界中去,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重組與改造。通過調查,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深入發展,學生同社會其他各界一樣,希望推進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進程。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建設是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方向。
因此,學生對民主與法製建設很感興趣,在培養學生民主與法製意識方麵就有了基礎。通過進一步學習,學生在民主與法製意識培養的問題上,就有一個量變的過程。通過量變,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質變,即達到“順應”境地。
所以,我們對學生的民主與法製意識的教育,就需要堅持形成性原則,循序漸進,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民主與法製意識。
堅持教育的形成性原則,就要做到教育過程的計劃性,方式的多樣性。
這個過程恰好與高中曆史教學的過程同步。我們因此製定了對學生進行民主法製意識教育的兩年計劃。
在內容上,通過高一階段的必修一人類政治文明進程和高二階段的必修三人類文化發展曆程的學習,促進學生認識我國和西方在民主法製建設中不同國情。在農耕經濟條件下,中國古代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製度形成發展過程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是當代中國開展民主法製建設的曆史基礎。中國經曆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統治,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勢力,這種傳統力量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主要起著積極作用。
例如,全國政令的高度統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獨立,有效地組織了全國性的大規模經濟建設,產生了領先於世界兩千多年的中國式的農耕文明。一直到康乾時期,中國經濟總量還是在世界上處在領先位置。而且,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雖然不能等同於民主思想,但也表明中國社會還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民主氛圍的。
中國文化的紛繁多彩,思想的異彩紛呈,就是證明。與此相應的,西方民主與法製意識是建立在多種經濟形式,主要是工商業經濟基礎上的。西方的工商業經濟經曆了一個曲折漫長的發展過程,古代的雅典民主政治、近代西方代議製政治,以及相應的思想文化成果也經曆一個漫長的曲折發展過程。而且,西方的民主,本質上是少數人的民主,一直到今天,雖有所發展,但本質依然沒有改變。
我國今天要建立的是絕大多數人的人民民主,時間隻有50餘年,而且經曆了文革期間的曲折,還或多或少地受到過去兩千多年的曆史傳統影響,中國式的民主與法製是一種全新的創新性民主與法製體製,所以,現代中國的民主與法製建設任重而道遠,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這樣教育,就達到了促進學生認識中國和西方在民主法製意識建設上的不同國情的教育目的。
在方法上,我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歸結起來有三類:
(1)形成學生正確的認識結合教學內容,教師提出一些建議性的學習課題,例如,中國古代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政治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如何正確認識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等等,教師事先準備或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做好相關資料的準備,由學生提出設想、假設,開展學習活動。
(2)形成學習的成果學生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例如,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學習中,我們組織了這樣一個研究性學習題目:蘇格拉底是學生熟知的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但是,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不信神”和“誤導青年”的罪名判處他死刑。為什麼雅典民主法庭會對如此偉大的思想家作出如此的判決呢?這又說明了什麼?《從蘇格拉底審判得到的》為題的研究性學習形成了。通過協作學習,學生寫出了一些有一定質量的小論文,得到了正確認識。
(3)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課題由學生自己或教師提出,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己獨立進行,教師僅僅擔當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和組織者。
上述教育過程,也就構成民主與法製意識教育的“同化”過程。
堅持教育的選擇性原則,強調教育的針對性
高中曆史課中,對學生開展民主法製意識教育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但學習時間有限,且受到學生人生經驗、認知水平等因素的製約,不可能窮盡這種教育的全部內容,隻能選擇典型的、能幫助學生澄清模糊認識的、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內容,開展教育活動。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民主法製意識教育過程中,要堅持教育的選擇性原則,提高教育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