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關於治“懶”(1 / 2)

庸懶散軟,是國家公務員隊伍中存在的一種不良現象。治理這些現象,是中國社會所麵臨的十分緊迫的任務。本文旨在探討“懶”與治“懶”的問題。

一、懶的定義與表現

懶,是勤的反義詞。何謂懶,即不勤快、不勤勉、不勤奮。從勤的反麵出發,對懶可以作出許多的想象與闡釋。

在公務隊伍中,懶的表現很多,重點有以下幾種。

懶於學習。學習是一個人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它不僅是童年、少年、青年時的事,更是人一生的事。一個人要成就事業,應當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係統的專業知識。必須在專的條件下求博,在博的基礎上求得更高層次的專。學習不隻是在學校的事,不以拿到什麼層次的學曆和學位而告終。學習是人伴隨工作、生活而不斷進行的活動。人在學校掌握的知識、理論是有限的,有些在工作實踐中還未必用得上。大量的知識,需要在工作中學習。知識是不斷更新與擴充的,人需要不斷補充與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卻懶於學習,懶於去補充與更新知識,他們靠的是“童子功”,吃的是老本。他們的時間用在了無所事事上,用在了吃喝玩樂上,用在了應酬上,用在了揣摩上峰心思上,用在了做看似重要、實則庸俗乏味的事情上。有些人看似不是慵懶之人,但他們對於學習的態度、卻是懶惰的。

懶於思考,懶於謀劃。有些人,讀了很多書,天天在讀報讀文件,甚至還做了很多的摘抄,但他們的致命弱點卻是食古不化,或者說是“隻吃桑葉不吐絲”,不去分析,不能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相對照,不能從別人的成果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總之是處理不好學與思的辯證關係。懶於思考的人,工作沒有前瞻性,缺乏創造性、預見性和大局觀。工作中隻能是撥一下轉一下,上司讓幹什麼就幹什麼,讓怎麼幹就怎麼幹。如此下去,隻能使工作陷於低效率,使自己陷於碌碌無為,難以成才、成大才,難以有卓越的建樹。

懶於了解情況。有些人,總是坐在辦公室裏,隻在應付日常工作,以公文應對公文,以會議貫徹會議。對於國際國內局勢,隻有個大概的模糊概念;對於社會新鮮事物和當地的情況,不甚了了;對於本係統本單位的實際,也似是而非。他們工作常常靠的是經驗,靠的是直覺,靠的是運氣,靠的是紅頭文件、黑頭材料,靠的是道聽途說、別人牙慧。

懶於工作。即懶於做自己分內事情,懶於幹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連基本的飯碗意識都沒有,不考慮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對得起所領的薪水。對於工作,他們的感覺是厭煩,能不幹則不幹,能少幹就少幹,能推掉就推掉,能應付就應付,能讓別人幹的就讓別人幹。他們總認為,在為別人工作,為上司工作,為單位工作,總之不是為自己工作。還有一些人,對自己有利的事肯幹,得不到什麼好處,不能立竿見影獲得實惠的事堅決不幹。

懶於“求人”。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會遇到許多需要上下協調的事,都需要與外界溝通、協調,需要得到權力部門的認可、支持,需要去蓋許多的大小公章,需要去求人。求人的滋味當然不好受。一些權力部門往往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有時候還可能遇到吃拿卡要、索取賄賂的事,隻要不進貢,所有的事情都辦不成。求人難,但為了工作,為了把事辦成,就不得不放低姿態,不懼白眼,一遍一遍地去找,一遍一遍地去說,必要時還可以向有關部門申訴,求得支持,及時解決問題。懶於求人的人,其懶的背後往往藏著“怯”“羞”,怯於求人,羞於求人,為了公家的事而求人辦事,總感到有損自己的麵子。因此,一遇到不好解決的問題,馬上打退堂鼓,縮在別人的後麵不敢出頭,把燙手的山芋塞到別人手裏,使自己免於求人的“怯”和“羞”。

懶於丟掉曆史包袱。有些人,總沉浸在過去的輝煌或挫折裏。曆史輝煌的人,總認為自己能耐大、有貢獻,認為組織對自己不公,提拔得不夠快,封的官不夠大,位置不夠重要,沒有掌握實權。認為以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貢獻,現在睡著吃都想罵娘,不要說再讓他幹什麼工作了。受過挫折的人脫不開失敗的陰影,總在戰戰兢兢,悲悲切切,或者在悔悟,或者在懺悔,或者在對過去的際遇感到不滿,感到冤屈,從而消極頹廢,一蹶不振,裹足不前。懶於丟掉曆史包袱的人,一身沉重,沒有了朝氣銳氣與拚搏精神,難以有新的突破,有大的作為。

懶於開拓創新。有些人,永遠墨守成規,沒有疑問,沒有改變,沒有創新,如同推磨,在原地打圈。有些人雖然也有所創新,但是一次兩次創新之後,便開始守成,以為自己窮盡了改革,窮盡了創新。有句話說,中國人發明了火藥,用於製造鞭炮;發明了指南針,用於探測風水。由此可見,有些所謂的創新,如果不繼續向前推進,就沒有多大的意義。創新是民族不竭的精神動力,是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是我們做好工作、成就事業的必然要求。懶於創新隻能被時代越拉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