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關於治“懶”(2 / 2)

二、懶的原因

造成人懶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製度缺失,不能獎勤罰懶。當今的中國社會,存在嚴重的冗員充斥,人浮於事的現象。人多了,有勤快人,自然也有懶人;有願意幹一番事業的人,也有想混日子的人。工作甲不幹,乙不幹,還有丙、丁幹。不幹就不幹了,幹了也就幹了。沒有嚴格的量化指標,也沒有科學的獎勤罰懶措施。更有甚者,幹活主動、工作積極的人還可能遭到混日子人的冷落,讓他們難以在單位立足。因為幹不幹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甚至幹多的不如幹少的,幹好的不如幹壞的,幹的不如不幹的,社會獎懲機製缺失以至倒錯,因此之故,便為懶人提供了存在的條件。

思想的畏懼,怕出頭的椽子先爛。有些人也想幹事、多幹事、幹好事,但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是很好,容不得勤快之人。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人必毀之”。有些勤快之人,怕自己太主動幹得太多,失去了群眾基礎;怕自己幹事太多,犯錯誤的機會就越多,功勞沒人看見,失誤會攥在別人手裏,掛在別人嘴上,因此影響自己的前程。這種畏懼,有些是社會存在的必然反應,有些是不必要的顧慮,屬於患得患失問題。

行為的慣性。有些人從走上社會,很少因為懶惰而受到道德的譴責與行政的警示,因此形成了慵懶的慣性。不論什麼時候,不論在什麼單位什麼崗位,不論麵對急與緩的工作,態度是一致的,幹得少一點、幹得慢一點都無所謂。有些人從來就沒有勤快勤勉的意識和行為,慢慣了懶慣了,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難以改變。有些人之所以能形成懶惰的慣性,有個人道德自律不嚴的問題,也有製度疏漏、不加約束的問題。有些人工作以來就懶,卻什麼也沒耽誤,在某些方麵比勤快人還吃得開。當懶變成慣性後,就很難刹車,能改變慣性的,是製度的約束,紀律的警示與懲戒。

集體行為的誘導與鉗製。體製機製不健全,道德滑坡,使得懶惰成了社會風氣。大部分人懶,自己不得不懶,不懶的人會被視為異類。既然社會如此,作為社會微不足道的一分子,也便樂得如此。懶惰的危害很多很大,但似乎隻是理論上的,沒有切身感受。懶惰所帶來的舒適與安逸,卻是實實在在的。

對社會用人不當、分配不公的軟性抵抗。有些人懶,不是天性所致,而是社會銷蝕的結果。社會致人懶惰的原因,一是用人不當,二是分配不公。用人方麵,常常存在幹得好不如說得好,把工作搞好不如把跟領導的關係搞好的問題。任人唯親,任人看是否溜須拍馬、阿諛奉承,任人看是否經常走動,是否送禮品送金錢的現象還很嚴重。如果沒有好的家世背景,沒有後台,不會巴結上司,舍不得“放血”或者無“血”可放,你幹得再好,也難以進步。如此看來,使人們隻能懶起來混起來熬起來。我新到一個單位後,一個部下私下說,他重用我我就好好幹,不重用我我就混日子。我當時覺得此話說反了,你好好幹我才能重用你;你四平八穩無所作為,我不可能重用你。但細想起來,此人的話也不無道理。他可能陪了好幾任領導,他可能賣命幹了十幾二十幾年,但他沒有得到相應的政治待遇。經驗告訴他,官不是幹出來的,所以他隻能在有人賞識他、提拔他時才肯拚命工作,展示才華。

目前的社會,仍然存在收入過低與分配不公的問題。行業差距、地區差距很大,自不必說。就是在同一地區、同一行業、同一單位,分配不公的問題同樣存在,有時甚至非常嚴重。收入過低,讓人覺得不值得勤;收入分配不公,讓人用懶惰來予以抗議與抗爭。

懶惰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懶惰會影響事業的發展,會損害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會影響單位與社會風氣,會影響幹部的成長進步。

如何治懶?從製度上真正做到獎勤罰懶,從道德上激勵勤勉,鄙視懶惰,創造人們追求勤奮的整體環境,從青年人抓起,讓青年人在勤奮中成長,養成勤奮學習與工作的良好習慣。

20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