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出現負增長的,基本上不是搞“計劃生育”、限製人口出生的國度。相反,這些國家都放開生育,並獎勵生育。但是,一旦一種生育觀念已經形成,一種生活方式已經確立,是很難改變的。
記得小時候,四十多年前吧,看過一本畫報,上麵刊載了一幅照片,是蘇聯的一位“英雄母親”和她的二十四個子女的合影。母親很驕傲,子女們笑得很美很甜。後來還看到過一幅蒙古國“英雄母親”的全家福,兒女二十多個,場麵幸福甜蜜熱烈。1998年,我帶了幾個人赴吉爾吉斯與哈薩克斯坦,去祝賀清代末期因起義失敗後逃往俄國的回民(東幹人)生存120周年。有一位東幹族商人兼藝術家接待了我們,他是吉爾吉斯的議員。據說,他競選議員時,一個有利的條件,是他有12個孩子,其中大老婆生了11個,小老婆生了1個。孩子多,說明他有社會責任感,也說明他有經濟實力。依靠他各方麵的長項,特別是他有12個孩子的優勢,他成功當選議員,成了東幹族在吉爾吉斯政治地位最高的人。前幾年我去聖彼得堡,導遊說俄羅斯目前人口負增長,政府有許多措施鼓勵生育,包括給生育的母親相當長時間的假期,給嬰幼兒以各種形式的經濟補助等等。人口生育率低與人口負增長的國家,解決生育的問題,無非三條措施,一是喚起國民的社會責任感與國家、民族責任感,包括獎勵“英雄母親”等等,二是從經濟上予以資助與支持,三是提高為國家積極生育人口者的政治待遇。
中國1949年之後,因為結束了戰亂,人口的生育進入高速增長期,一對夫婦生五六個孩子,那是平常事,生十幾個孩子的也不在少數。那時上層的認識是,人口出生率高是好事,認為“人多熱氣高,幹勁大。世界上的事,隻要有了人,就什麼人間奇跡都能創造出來”。但是,那時的中國人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人口太多了,國力扛不住,國家難以盡快富強起來。外國的人口學家馬爾薩斯早就闡述過這樣的邏輯:財富是以算數基數增長的,而人口卻是以幾何基數成倍增長的。財富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中國的人口學家馬寅初對人口無序生育的現象表示了擔憂,提出了批評。但當政者並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被“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所代替,中國人突然發現,人口太多了很麻煩,會引發很多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於是,計劃生育政策出台,並且成為了國策,但這個政策在設計上也許不那麼嚴密,比如限製生育,是否就必須實行一胎政策?一胎政策運用多少年比較科學,不會造成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問題?什麼時候應該部分地或全部地、有條件或無條件地實行兩胎政策?
目前中國人口政策上又遇到了“狼來了”的問題,生育率太低尤其城市生育率太低,已潛伏著嚴重的人口危機。這個問題解決起來其實很困難。試想一下,如果現在開始,允許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生育兩胎,他們會爭先恐後地,積極踴躍地,興高采烈地去生呢,還是隻生一胎,甚至不生,選擇“丁克”呢?我的觀察是,生二胎者不會超過一半。到了一定的時候,中國可能不得不倡導生育,獎勵生育,甚至不得不強製生育。這當然是後話了。
最近聽到很多關於要求放開第二胎生育之類的言論,因此也來湊湊熱鬧,但願所言不是“噪音雜音”。
20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