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民心可用(1 / 1)

鴉片戰爭的故事中國人不會陌生。18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到19世紀,英國資產階級為抵消英中貿易中的入超現象,加大鴉片貿易力度,以達到開拓中國市場的目的。1839年時,輸入中國的鴉片已達4萬箱。鴉片貿易的結果,是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使吸食鴉片者在生理上、精神上受到嚴重摧殘。清政府麵臨財源枯竭和軍隊瓦解的嚴重局麵。為了扭轉這種局麵,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廣州禁煙,他調查研究,了解民情,以為“民心可用”,禁煙有民眾的支持,完全可以跟英國人搏上一把。於是,有了虎門銷煙,有了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是是非非、前因後果不去細說,隻想說說“民心可用”。唐太宗說,“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俗話也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些話的大意是說,人心的向背決定著事情的成敗。統治者如果順應民意,利用“民心”,甚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誘導民眾,“製造民心”,是可以幹好一些事情的。

中共十八大期間,有學者曾撰文說,要充分利用現在的網絡民主,倒逼中國政治民主的推進。“倒逼”這兩個字看著讓人不是很舒服,但仔細研究,感覺它並不是強梁邏輯,隻不過表示在順序上改自上而下為自下而上而已。

中國共產黨要擴大黨內民主,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政治體製改革,要建成全世界最民主的國家政治。中國人向往民主,呼喚民主,目前在自媒體條件下,也在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政治意願與利益取向。中國“民主”的民心可用。在中國擴大民主,並非“民智未開”,可以有充分的根據說,民智已開。有百姓的充分介入,急切盼望,高聲呼喚,積極而理性的參與,中國民主的前途無可限量。

中國共產黨決心治理腐敗,還政治以清明。中國的老百姓對於當下嚴重存在並有愈演愈烈之勢的暗箱政治、“政績”政治、貪贓枉法,賄賂公行、以權謀私、吃拿卡要、司法腐敗等等的社會醜惡現象深惡痛絕,深感憂慮。中國人相信官員的腐敗是一個指頭與十個指頭的關係,但中國人也明白一個指頭得了癌症死的不隻是一個指頭,而是十個指頭,是會死人的,不管另外那九個指頭多麼白嫩多麼健康多麼有用。所以,反對腐敗,是中國人的共識。目前網絡上的反腐,便是“民心”的最直接與最生動的表達。對於網絡反腐,“頂層”的許多人有擔心甚至有敵意,怕“走火”傷及無辜。這種擔心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有道理的。但在其他反腐措施效率不高的情況下,容忍網絡反腐的存在似乎是明智的選擇。利用好民心,運用好社會監察、群眾監督,相信反腐會取得更大的實效。

中國共產黨在建設全麵小康社會,並規劃在本世紀中葉使中國社會達到中等發達水平。中國人餓怕了窮怕了,吃飽穿暖是世世代代的追求。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國力大幅提升,中國人基本解決了衣食住行的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但中國很大,人口很多,情況很複雜,發展不平衡。截至目前,仍有一億多人處在貧困線以下,而“小康”的人們,“康”的程度也不一樣,許多的人仍處在溫飽與小康的邊緣帶,還存在再度貧窮與饑餓的危險。發展經濟,致力富強,是時代的最強音。此民心真真可用,順應時代的要求與民眾的心聲,高舉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的大旗,不要折騰,不要走回頭路,一心一意搞建設,相信中國會強盛起來富足起來,中國的經濟不但能實現總量第一,人均數也能排到世界前列。

“民心可用。”隻要不要被“民心”綁架,不要因為有“民心”而滑入極端民族主義的泥潭,不要因“民心”而不管國際局勢與自身條件,對“民心”正確引導、客觀估價並正確利用,那麼,利用民心辦大事一定能夠成功。鴉片戰爭與義和團運動失敗的陰雲不能對目前的“民心可用”構成否定。“民心”當前要我們所做的,不再是“燒鐵路,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而是和諧、富裕、平等、民主與進步。

201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