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複興兮,振興兮?(1 / 1)

記得十來年前吧,中國的報刊上開始高頻率地發出“民族複興”之聲。也許雜文寫久了,人的思維方式會變,我的第一反應是不以為然。我以為,叫“民族振興”比較好,任何民族都要與時俱進,不斷進步,不斷振興則是題中應有之義。而複興呢?是曾經興過,而且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後失去了,讓人難以忘懷,讓人有一種必須找回來的感覺。但是,人類曆史的發展是複雜的,各個民族在和諧中共存,在競爭中發展。某個民族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走在最前列,也許是必然的,也許是偶然的。其列在第一的時間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期望永遠排第一,不是不可能,是根本不可能。

中國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全社會GDP總量占世界GDP總量的三分之一強,其後逐步減少,到了1949年,隻占4%(一說1.7%)左右,1978年改革開放前,大約也就是這個數字。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經濟勢力大幅攀升,經濟總量已達八萬億美元,列美國之後,高於日本兩億多美元,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讓中國人興奮、讓中國人重回老大地位的“夢想”更加熾烈。“複興”者,重當老大之謂也。

細想起來,當老大固然好,像美國那樣,想做什麼做什麼,想打誰打誰,為世界定調子,為各國立規矩,可以得到許多的政治、經濟等方麵的好處,還可以把自己的文化輸出到他國,強加於別人。美國在日本、韓國駐軍,這兩個國家還須每年分別拿出42億美元和6億美元孝敬美國。做老大的味道真好。

但是,老大並不那麼好做。中國雖然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但被十三四億人一平均,便少得可憐,排在世界的六七十位了吧。即便以目前的格局存在,目前的速度發展,過一二十年,經濟總量達到二十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就真的成老大了嗎?非也,被十五六億人口一平均,可能仍排在第五六十位。然後,乞請上帝保佑保持高速度,還需要多少年才能達到人均世界第一的水平?達到了,又能保持多少年呢?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法製,一切都很不好說。

當老二很受氣,要受老大壓,受老三老N們的擠,滋味很怪。但當老大就真的很受用嗎?你當老大你是否要承擔維護世界秩序,打擊恐怖主義,促進人類民主,維護世界和平,消除地區貧困等等的責任?而要做這些,與我們的傳統精神相符嗎?我們在意識上、精神上、能力上、物質上作好準備了嗎?

當新一輪的老大地位被取代之後,我們是否又會進入新一輪的“複興”運動?挺累!

“複興”固然好,但比較起來,“振興”似乎更不錯。振興沒有必須回到老大的意思,比較平和,不會得GDP綜合征,不會發生狹隘的民族主義,不會尋求國際上的膨脹與霸權。我們隻要努力著,就是在振興。不論我們處在第幾的位置,隻要把握住了時代的機遇,隻要努力了,就是“振興”的結果,就可以平靜怡然。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自然是可以被改造的,但順應自然更好。當然,順應社會是最好的選擇。

20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