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馬能跑死(1 / 1)

俗話說,望山跑死馬。其實,望著哪裏都能跑死馬,問題的實質不是目標,而是奔向目標的馬。馬能盡忠職守,隻要人在乘騎或者驅趕,馬便會使出全部的力奔馳前行,直到精疲力竭,流盡最後一滴汗,氣絕身亡。不惜力,不偷奸耍滑、糊弄人類,這是馬的秉性,或者叫馬的精神。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馬把新鮮的荔枝從遙遠的南方快速地遞送到了唐朝的京城長安,但那不是一匹馬完成的,而是經過驛站的千萬匹馬完成的。這期間,就可能跑死過馬。“顛坑撲骨相枕藉,知是龍眼荔枝來”,說的可能就是這個意思。馬跑死的場景,我們更多是從影視上看到的,在大漠、在戈壁,在征戰途中,馬跑的時間長了,距離遠了,得不到休息,飲不上清水,跑著跑著就跌倒了,任怎麼掙紮再也起不來,很快就一命歸西。馬通常死得十分慘烈,慘烈得讓人痛惜!

人有跑死的嗎?有,在2012年的幾次馬拉鬆比賽中,似乎分別死過一位十幾歲的少年和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再早幾年,跑死過我的一位熟人。此人在寧夏大學畢業後,在政府的一個部門工作,升到了處長的位置。40歲左右時,他調回了自己的故鄉浙江蕭山,擔任一個縣區級報紙的副總編。此君酷愛鐵人三項運動,每年都參加這項比賽。終於,在他五十七八歲時,身體不能承受大運動量的鐵人三項之重,猝然倒在了比賽途中。至於是遊泳遊死的,騎自行車騎死的,還是長跑跑死的,不很清楚,姑且歸入“跑死”之列吧。

人有跑死的,但比較少。相對於馬,微不足道。解放戰爭時期,李先念、鄭位三等人領導了著名的中原突圍,皮定鈞旅跑得很艱苦,人困馬乏,幾乎難以堅持。即便這樣,真正跑死的人,也數不出多少。人跑不動了,到了生理極限時,會自我調節,會停下來喘息,作必要的休息。即使後有追兵,黑洞洞的槍口馬上就要頂上脊梁,也要停下來,不能把自己的肺跑炸,不能跑死。估計人想跑死都難。

與人比,馬缺少些智慧,缺少些自保意識,但多了一些忠誠,多了一些執行任務的堅定性。馬的所為,稱得上寧折不彎,寧死不屈。有一寸鐵,打一寸刀;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與馬比,人是智慧多了。要不怎麼總是人騎馬而未聽過更未看見過馬騎人呢!因為聰明,人常會在智力、體力、耐力、執行力等方麵打埋伏,打折扣。人大多不會挑戰執行任務的極限,大多數的人在極限到來之前就已緩步或者歇步了。因為懶人,因為人的懶惰、偷奸耍滑的天性,耽誤過許多的事情。

人不可像馬一樣,不問青紅皂白地動輒跑死,但人應向馬學一點東西,不要過於惜力,不要還沒幹活就喊累,幹了一點事情就大呼小叫評功擺好,就要補償要好處。中國人隻要咬緊牙關拚力向前跑幾步,我們的許多事情就會辦得更好。小康生活中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就會多一些而“糠皮”就會少一些。

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