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一則寓言,叫“愚公移山”。因為它,太行山與王屋山為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知曉。山是困難與艱險的象征。中國人民頭上曾壓過三座大山,那就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官僚資本主義。說這三個“主義”是山,取其對中國人民的奴役、戧害、壓榨之意。
三座大山移,文山凸起。想借《阿房宮賦》中的“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來表述,卻寫不了那麼精彩。那就老老實實樸樸實實地寫吧。因為三座大山被推翻,新中國建立,與戰爭時期比,文件就越來越多,終於讓人們造出了“文山”的名詞。
“山”者,是能給人給社會造成壓迫的東西。“文山”造成了許多的浪費。首先是人力資源的浪費,要有許多的人,花許多的時間、腦力體力去起草各種各樣的講話、通知、規定等等的文件,起草的過程,雖說是照葫蘆畫瓢,你抄我我抄你,今年抄去年,下級抄上級,但自己的情況還是要有的,“創造性”的語句、口號、主意多少也是必需的。文員們的辛苦自不在話下。碰上隻講究講話、文件,不致力實踐的領導,為使自己的東西有特色有水平,會讓部下一遍遍地修改,會使部下難以應付。其次是紙張、油墨等印裝方麵以及郵寄方麵的浪費,這是一項巨大的開支。最後是“學習、宣傳、貫徹”方麵的浪費。每年有限的工作時間,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時間在學習、討論這些文件,在表態擁護,在談自己的貫徹意見。然後再下發文件,上報材料,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
中國的文件有多少,不好統計,但一個不大的廳局,每年也需發200多份文件。中國有多少部委,多少省、市、縣,多少部門和單位,各位可以去計算,或者去想象。
中國人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文件?一是要通過文件層層下達任務;二是要通過文件傳達領導講話精神;三是表示對上級要求的重視;四是為了應付上級,買個心安。隻要發了文件,工作幹不好,或發生了什麼事,與自己就沒有關係。這是一種特殊政治背景下的自保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文山會海也是會誤黨誤國誤民生的。挖掉“文山”,也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重大而緊迫的責任。
201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