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文山會海”的國度。一個不大的單位,每年發幾百份文件、開上百次會議,那是極其平常的事。
“文山”者,文件堆成了山的意思。“會海”呢?把會與海的什麼比呢?比海的博大、遼闊?比海的深邃?比海的波翻浪卷?似乎都不是。那麼,“會海”何意呢?
“會海”者,含有會“多”的成分。海的麵積占地球表麵積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用多來形容海,十分恰當。中國的會,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中國人不開會基本上不會辦事。會議的名目繁多,什麼代表會、工作會、座談會、研討會、懇談會、黨委會、黨組會、學習會、報告會、廳務會、局務會不一而足。總之是以會議貫徹會議。某一品種某一名堂的會,從上到下是一個鏈條,層層相連,不能斷線。若問中國人每年開多少會,別說統計局了,神仙也難以給一個準確的數字。
“會海”者,含有“長”的成分。中國的會,長八九天的有,兩三天三四天的那就多了。一個單位的會,從下午開到次日淩晨,曆時十幾個小時的也有。會議長到好幾天,做什麼呢?有長篇的報告,有讚美報告的大組、小組的討論,會議期間,還穿插考察、觀摩、娛樂、酒宴、表彰獎勵、表態發言、交流經驗等等,內容豐富得很。會議長了,說明所要布置、研究、解決的問題重要,說明領導重視,說明各方在積極響應、密切配合。
“會海”者,含有又鹹又淡、不鹹不淡的成分。許多的會,沒什麼實質性內容,屬於可開可不開、不開比開了好的會。因此之故,會議便開得十分乏味,報告者講的都是假話空話大話甚至瞎話,討論者說著恭維的話、捧場的話、胡亂演繹發揮的話。一些所謂的研討會、高層論壇,發言者隔靴搔癢,言之無物,說得天花亂墜,唾沫星子亂濺,其所謂的設計卻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二炮打二炮,空對空,沒有什麼可操作性。有些所謂研究工作的會議,一開十幾個小時,七嘴八舌,利益較量,議而不決,開完了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這些會議的味道,隻能用不鹹不淡來形容。
“會海”者,含有“腥”的成分。有些會議,就是吃喝的會,拿禮品的會,休閑的會,度假的會,旅遊的會。這些會,浪費的是納稅人的血汗錢。每年幾千億幾萬億的會議費,相對於上億的貧困人口,相對於他們可憐的生存與生活條件,便有罪惡的意味,便有“腥”味:血腥味、臭腥味、騷腥味。
中國的會已成了“會海”。海是能掀翻船能淹死人的。要小心噢。
201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