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百花園》雜誌副主編任曉燕的對話
海飛任曉燕
任曉燕(以下簡稱任):開門見山。曾經在若幹年前,確切地說應該是在五六年前,甚至更久一些的時候,我經常讀到你的小小說作品。我想那是你小小說創作的井噴期,其中不乏一些讓人眼亮的作品。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你的小小說作品越來越少,如果對小小說有些疏離,這是為什麼?
海飛(以下簡稱海):誇張一些說,你說的那個年代,我的生活相對簡單。那時候我在一家地方小報謀職,小小說因為篇幅短小,常常成為我在閑暇時一揮而就的副產品。後來我辭職,過了一段遊手好閑的生活。這段日子,我也會經常性地寫一些小小說來發表。再後來我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去了杭州,據說那是一座綿軟的節奏很慢的城市。但是我的生活卻變得快捷和複雜起來,我開始有越來越多需要處理的生活和工作上的雜事,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文學體裁涉及。並不是我刻意對小小說疏離,說得確切一點應該是,我對小小說愛恨交加。為什麼這麼說,愛,是因為我和小小說唇齒相依,度過甜蜜的時光。恨,是因為我在中國大量發表的小小說當中,實在很難發現我眼中的小小說精品。說這句話,希望不要得罪了我的同行們。如果對我有意見,我願自罰一杯酒請罪。
任:你自己滿意的作品是哪些?在文學創作中,特別是在小小說創作中,很容易發生過多克隆作品的事,你怎麼看這些龐大蕪雜的作品?
海:我對《江南名匠》一組十篇非常滿意,好像有兩篇進入了《小小說選刊》舉辦的雙年度優秀小小說。我生在江南,寫作時的那種氤氳水氣一直在我的書房裏彌漫。另外我認為《蟈蟈為什麼嗚叫》《第28個春天的卡布其諾》等篇,都還不錯。當然,我也存在大量複製作品的惡習,現在讓我重新翻看的話,我感到了陣陣惡心。這是一個不能原諒的錯誤,作品的文學品質損失很大。我相信我現在已經改正這個錯誤,如果有小小說作品再次出現,希望不要再看到我從前故事的影子。
中國十分需要小小說,是因為中國有大量的小小說閱讀人群。這需要大量的小小說來支撐,所以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作品,就會進入讀者們的閱讀視野。當然,這些作品都達到了發表水平,而我認為,光發表水平是不夠的,應該有更多的作品,深深觸動讀者的閱讀神經。我對中國龐大蕪雜的小小說作品,不發表任何看法,因為讀者需要。
任:你的小小說作品中的故事,有好多充滿了傳奇,或者是愛情。你是如何來構架這些光怪陸離的故事的?
海:我們在山頂和半山腰看風景,是不相同的。而我們有好多人,總是在半山腰看風景。小小說的故事構架中,我認為有好大一部分作者都有這個毛病。我曾經和數名作者有過淺淺的交流,聽他們述說故事。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他,你的作品隻完成了一半,你的故事並沒有結束,或者說,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結尾。拿《陳小手》來說,很多作者隻會寫到陳小手離開團長家,不會寫團長的最後一槍。那麼,如果後者能打到一百分的話,前者隻能打到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