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3 / 3)

一次,爸爸要修電風扇,也讓江帥來幫忙。他的勞動熱情非常高,興致勃勃地幫爸爸拿東西,還非常專心地看著爸爸修理。從那以後,爸爸隻要做家務,都會請江帥來幫忙。

爸爸別怕孩子幹家務活慢、質量差,要給孩子勞動的機會。孩子的技能是在反複實踐中提升的。爸爸多給予孩子鼓勵,才能夠激發孩子的勞動熱情,讓孩子樂於做家務。

(4)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地點。爸爸可以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地點,讓孩子看到勞動中的爸爸。孩子觀察了爸爸的勞動環境、勞動狀態,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勞動。孩子最終要參加社會勞動,爸爸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會明白爸爸是如何用勞動創造財富的。

爸爸要讓孩子明白,人人都需要勞動,勞動是光榮而偉大的。爸爸要將勞動的熱情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理解社會勞動。

5.讓孩子愛勞動巧勞動的教育指導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對456名青年的生活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智力、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時參加勞動的人比那些不勞動的人生活得更愉快。我國一位教育專家也對中國孩子進行過調查,同樣發現,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情緒較為穩定,心理問題較少,學習自覺性與責任感較強。

如果我們深入分析,不難看到,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即參加勞動,對其發展躬促進功能。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參加勞動但在這過程中,父母要注意幾個方麵:

(1)做事要由簡到繁,由少到多,由己及人。孩子做事,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即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9歲的孩子,父母可讓他掃地,卻不能讓他拖地,因浸濕了的掃把太重,會超過孩子的體力,如強製他拖地,一會使孩子產生畏難情緒而不敢拖;二是會以為父母虐待他,以至產生怨恨情緒。

(2)做事要啟發自覺性,恰當鼓勵,持之以恒。啟發自覺性就是逐漸讓孩子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開始,一般都是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讓孩子去做,以後,家長不再提出具體要求,至於做什麼,怎麼做,則讓孩子自己去安排,家長隻是適時點撥。在孩子做事過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勵。

同時與鼓勵密切相關的是寬容。孩子做家務,難免笨手笨腳,難免做錯事,這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諒解與寬容。

做錯事,犯錯誤,家長要指出問題所在,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明確應該如何做。過於嚴厲的批評,瑣碎的撈叨。是極容易扼殺孩子勞動熱情的。

(3)做事要引導孩子多動腦,多體驗。“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這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盲,做事也經相導孩子既動手又動腦,在動手中動腦。在做一件事之前,家長要引導孩子先想想準備怎麼做,怎樣做才能又快又好。

孩子做事後,父母要和孩子一道體驗勞動成果,這可以增強孩子自豪感、成就感。如衣服洗幹淨後,父母與孩子—起看看,說句“多漂亮”;房間打掃幹淨後,父母—起去房間坐坐,臉上現出幸福的微笑,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更樂意更自覺地去

做事。

6.孩子從小熱愛勞動的教育指導

勞動使世界更美麗,勞動使人民生活更富裕。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無恥!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無產階級的勞動觀。

近年來,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忘記了這一條,開始看不起勞動,看不起勞動者了。尤其在對青少年教育上,忽視了這一條,以至使不少兒童從小就輕視勞動,輕視勞動者。如任此現象發展下去,將會影響整整一代人,其後果不堪設想。

中國家長,有許多隻抓孩子讀書,不抓孩子勞動,在他們眼裏,讀書好了,孩子才能有出息,才能飛黃騰達,於是他們甘心自己“做牛做馬”,將所有勞動全包,為了孩子讀書,以犧牲孩子的全部勞動作為代價,這是不可取的。君不見有的大學生由小到大,從不洗衣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到北京上大學,自己的衣服還要老母親從南方乘飛機來洗,或者郵寄到家裏叫母親洗。有的大學生嫌夥食不好,經常叫家長不遠千裏乘飛機送好吃的東西來。有的孩子從不做家務,偶而洗兩次碗,掃兩次地就開口向家長要鈔票獎勵。有的學生放假回來,連宿舍清潔工作都要叫鍾點工,自己不做……凡此種種,觸目驚心,發人深思!

由於家長的錯誤教育,由於整個社會的不良風氣,中國兒童的勞動觀念普遍淡薄,勞動時間普遍很少。據一個調查顯示:美國孩子每日勞動時間是72分鍾,韓國為42分鍾,法國為36分鍾,英國為30分鍾,中國隻有12分鍾。

可見,中國孩子的勞動觀念及其現狀存在的問題是何等嚴重啊!在德國,孩子的勞動義務明明白白寫進了法律。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幹家務。即使富裕家的子女,收拾房間,幫助洗餐具,外出購物,擦洗鞋子,澆花,耕土,擦洗汽車,人人都做,人人都會。

德國小學每周有兩節手工課,內容包括折紙、編織、木工、製作陶器。中學設有勞動學課和操作課兩部分。既要學習勞動價值於報酬,工人基本素質等理論,還有學會製圖、繪畫等實用技能。德國中小學都設有專用教室,分為金屬加工、木加工、烹飪、辦公室管理和編織五大類。家長深知要讓孩子不做寄生蟲,就要教會他們勞動的技能。

日本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日本小學開設圖畫課、美工課、家庭課、生活課、校外學習課等,孩子們學會逢紐扣、洗衣服、使用剪刀、做日本菜……美國學校都設有一些供選修的勞動課程,如電焊、機械加工、農業和牧業等。這些課程不但能滿足孩子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從小培養孩子對勞動的熱愛,受益一輩子。

相比他們,我們的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考分率。分數,分數,滿腦子分數。學校將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片麵化。家長將孩子的培養目標簡單化,讀書就是一切,一切為了讀書。孩子將奮鬥目標錯誤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從小抓不抓孩子的勞動教育,關係到孩子的做人,成人是一輩子的事情。對國家和社會來說是關係到培養什麼樣的接班人,關係到國家命運和前途的頭等大事問題。從小不熱愛勞動,不參加勞動,以勞動為恥,就會養尊處優,高高在上,好逸惡勞,就會不尊重勞動者,不尊重社會,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這樣的孩子容易染上極端自私、極端無能的心理。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是絕不可取的。

教育孩子熱愛勞動,是全社會人人關心的大事。學校、家長、學生應該通力合作,在社會上形成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良好風氣。家庭教育責無旁貸。從孩子懂事起,家長要手把手教會孩子參加勞動,熱愛勞動,培養孩子的勞動興趣,養成勞動的良好習慣。

學校教育更為重要。要把學生熱愛勞動,參加勞動作為教育和考核學生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學工、學農、學軍、學習技能,與學文化一樣重視,一樣考核,一樣打分。學生自覺也非常重要。學生從勞動中體會樂趣,勞動中學會本領,勞動中領會人生。將勞動作為學習的必須,生活的必須,自覺的,愉快的參加勞動,不管是苦的,還是累的,不管是否有老師或家長的表揚和獎勵。

勞動光榮!勞動者偉大!不勞動可恥!不勞而獲者丟人!年輕一代的中國人個個爭當勞動的模範!

7.小學生勞動觀念教育指導

現在的小學生都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環境裏,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溺愛過渡。由於父母較多地剝奪了孩子們參加各種勞動的權利和機會,造成他們吃苦耐勞精神在弱化,自理能力在下降,以致五六年級的孩子不會疊被子,不會洗襪子、手帕,家常便飯都做不好。掃地怕灰塵,擦桌椅門窗怕弄髒了衣服的大有人在。

他們不懂得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人類、勞動艱辛而光榮的道理。他們也不珍惜勞動成果。由於不少學生很少參加勞動也不主動幫助家人,從小就滋生了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的思想。

如大掃除時,許多學生表現出挑輕怕重,嫌髒嫌累現象;而掃地又掃不幹淨,擦窗擦不幹淨;有的不能按時做班上的清潔衛生,有的甚至鄙視勞動。表現在學習上就是惰性思想嚴重,“怕”學習。課前怕預習,上課怕思考,怕回答問題;課後怕作業,怕讀書,怕問老師同學,更不複習功課。學習上聽之任之馬虎了事,作業時沒有筆沒有墨、沒有應備的本子,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不交作業,少數同學甚至從來不做家庭作業。

這樣的學習態度導致成績不理想。這些歸根結底都是有懶惰、不愛勞動造成的。

然而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當代學生身係國家的未來,肩負曆史的使命。我們的國家能否繁榮昌盛,能否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關鍵在於青少年這一代有沒有崇高的理想,有沒有勞動觀。正如德謨克利特所說:“如果兒童讓自己任意地不論去做什麼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因此,學校要培養一代新人、有用人才,就需要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懂得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創造美。懂得隻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從而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

對小學生的勞動教育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培養勞動觀念,培養兒童熱愛勞動的品質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培養兒童的勞動技能,培養兒童的生存能力和戰勝困難的意誌品質。

我國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麵得到全麵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大量事實證明,勞動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確實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許多家庭隻知道片麵關心“心肝寶貝”的“吃和穿”,而忽略了對“心肝寶貝”的勞動教育。有這樣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一個冬天的早晨,一名五年級男生可能是因為當天起床慢了,來不及吃早飯,匆忙趕到學校上學,他的老奶奶緊追其後來到學校送早點,老奶奶很有耐心,直等到課間才把孫子叫出來,這時,“奇跡”出現了:孫子直挺挺站在走廊,兩手自然下垂,老奶奶手持早點,直往孫子嘴裏送,並小心翼翼的看著孫子一口一口的嚼,嚼完一節再往裏送一節,然後再換飲料往孫子嘴裏送。這樣的場景,您說是不是“奇跡”!一個五年級的學生居然還享受嬰兒般的待遇!我不知道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怎樣過日子。

勞動教育應當作為德育乃至整個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我們教師群體要對勞動教育引起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學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裏幫助父母做家務事,鼓勵學生參加一些公益勞動,如打掃環境衛生,幫助孤寡老人、殘疾人、以及生活困難大的病人收拾院落、清洗生活用品等力所能及的勞動,營造愛勞動的氛圍,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的良好品質。

未來社會競爭激烈,培養孩子們的生存能力,迎接明天的挑戰,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一些發達國家對孩子們的勞動教育都采取了種種行之有效的辦法:美國、德國的一些法律中都規定了6歲到18歲的孩子應該做的家務和社會勞動。德國有6%的中小學生打過工。日本一些小學組織學生到生活條件差的島嶼、農村、山寨去接受勞動磨煉。

學生的情操會在勞動中得到陶冶,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會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會因此而降低。一句話,勞動教育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8.小學生勞動素質教育指導

在目前的基礎教育中,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把進入重點學校作為自己的唯一目標,在整個學校教育階段和家庭教育中,忽視了勞動教育,而多注重對學生進行智育的培養,忽視了勞動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作用。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責任。有位偉人說過,勞動創造一切。勞動最光榮,特別在目前形勢下,勞動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幾年來,我們學校在勞動教育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並取得初步的成效。本文學校的實踐略談小學生勞動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