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 / 3)

第十七章

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1)調查摸底,因地製宜開荒地。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請同學們談談在家幫媽媽做什麼家務。令我們沒想到的是,有一個孩子說:我的媽媽天天都打麻將,所有家務都是請工人做的。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隻要你考試成績好,家裏的事就不用你做了,抓緊時間學習吧。他們生怕多做家務會影響學習時間。還有更多的情況是一個“懶”字,討厭勞動。如此種種,讓我們深深地感到,在如今,學生普遍存在勞動意識缺失。

怎麼辦呢?難道我們的教育隻是培養“精英”,隻是培養高分低能的人?因地製宜,利用現有條件,在全校開展大規模的種植蔬菜的勞動教育。

(2)全體動員,開展勞動競賽。各班領受任務後,即時對全體學生進行勞動的動員,首先,在學生中開展討論,如:你認識的蔬菜種類有多少?你知道蔬菜是怎樣栽培的嗎?你渴望創造財富嗎?你知道種菜也是創造財富嗎等等?同時給同學們宣傳勞動的意義,讓大家明白勞動創造了曆史,勞動對於一個人成長的意義,讓大家懂得勞動最光榮的道理。爾後作出具體的安排,下達任務目標,製定競賽方案,短時間內,同學們都會躍躍欲試,勞動熱情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織學生進行開荒,平土。同學們有個別曾經幫家人種過地,而更多的同學是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項活動,但他們對勞動充滿了熱情。開展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同學們的勞動參與率達到100%。

土地平整後,同學們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詢問家長,訪問老農以及互相交流,根據這裏的土質來確定自己所種植的品種。可以種植辣椒、茄子、豆角、芋頭、南瓜、生菜、花生、玉米、向日葵等十多個品種。各班選定品種後,適時地下種、淋水、施肥、觀察。

通過勞動,同學們感受到自己居然能夠創造財富,那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啊!

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學習

(1)勞動基地是科普基地。我們要達到的目標之一——科普。對學生進行科學普及教育。讓學生通過學習到植物的播種、發芽、生長既施肥、管理等全過程。從而對植物的生長有了初步的認識,進一步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學校在菜地的周邊樹立了蔬菜種植科普宣傳牌,圖文並茂,上麵有蔬菜的種植技術,其中包括各品種的學名、俗稱、生長所需的溫度、生長的周期,田間管理等。

各班還設立觀察記錄,對植物生長的全過程進行詳細的觀察,定時寫觀察日記。觀察種子的發芽,長葉,分枝,開花,結果等。記錄了植物生長的速度,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淋水,出現的問題,開花的時間以及結果的喜悅等都作了詳細的記錄,並定時將這些記錄公布以讓大家共同分享。

通過勞動,我們的學生開闊了視野,增添了閱曆。

(2)勞動讓學生渴望知識。通過活動,同學們更加認識到,感恩社會,服務社會,必須提高自身能力以及全麵素質。

如何全麵提高自身的素質?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還要有靠我們的雙手去學會改造和創造世界。

也就是說,我們的理論知識要到實踐中去檢驗;另外,我們所學的理論本身就是指導實踐的。通過勞動,讓我們的學生能深切地體會到偉人提出的“勞動創造世界”的深刻含義;使學生懂得我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得到全麵素質的提高。

勞動鍛煉,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物質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同學在體力上得到鍛煉,社會閱曆更加豐富,情操得到熏陶,同學們更加深切地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產生對知識的渴求。認識到要想真正改變我們落後的麵貌,要創造更多的財富就隻有更加認真地讀書,掌握更多的本領。勞動使同學們的學習知識的積極性更加高漲,更加有責任感。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高。

在勞動的過程中,同學們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增進了團結,培養了協作精神,也增強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更有學生由於對種植蔬菜產生濃厚興趣後,放學後想的是如何種好自己的地而不是想到去網巴。勞動還能通過刺激大腦,緩解壓力,勞動使人心靈手巧。對學習大有幫助。

提高自身能力以及全麵素質

(1)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我們的勞動教育從開始就與學校開展的感恩教育緊密結合,通過勞動,讓學生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糧食都是人們辛辛苦苦勞動的結果,沒有勞動就沒有一切。才懂得父母每天是多麼不容易,從而更加珍惜生活。懂得感謝父母。

(2)學生學會回饋社會。回饋社會,我們勞動教育計劃中已明確:勞動成果收獲後,每個班將這些成果送給各班所聯係的本社區孤寡老人。勞動基地開創能夠初步在學生中播下熱愛勞動的種子。我們也能體會到,我們的勞動基地,不僅僅能收獲物質成果,同時學生的素質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得到一種良好社會風氣的培養及情操的熏陶。

學校可以開展以“學會感恩”為主線的德育教育活動。要在發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素質上下更大的氣力,為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合格人才,不斷探索,走出一條適合我們學生發展的,具有我們自己特色的學校發展新路子。

現在的小學生,雖然大部分不愁吃不愁穿,但他們不是吃成小胖墩就高得像豆牙,真正健壯的不多。我們的勞動教育,恰恰就鍛煉了學生的體質,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了科普教育。經常性的勞動,又改變了他們對勞動的看法和對參加勞動的態度。

9.小學生家庭勞動教育指導

家庭中的勞動教育對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對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孩子對家庭、對親人的責任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大意義。

當前的小學生尚具有一定的勞動觀念,知道勞動的重要,但很缺乏勞動的習慣和技能,不少孩子在生活中懶惰成性。根據調查220名l~6年級學生,每天早晨起床自己收拾被褥的僅占26.4%,飯後經常洗碗筷的隻占13.2%。其中五年級學生,自己洗手絹、襪子等小衣物占64.1%,倒垃圾占62.2%,幫助燒飯菜占20.9%,拖地板占42.9%,掃地、擦灰塵占55.5%,買菜占25.8%,洗衣服占28.5%。以上調查表明,當前小學生懶惰問題很嚴重,缺乏勞動習慣,對自己應當幹的事,甚至連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和家務勞動,都沒有達到起碼的要求,這個問題必須引起家長的重視。

現在的小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生活條件日益優裕,不少家長對子女嬌慣,什麼活兒也不讓孩子幹。據調查,有的低年級的孩子早晨起來伸出一隻胳膊讓媽媽給穿袖子,又伸出另一隻胳膊讓爸爸給穿另一隻袖子;有的早晨起來伸著脖子等家長給戴紅領巾,伸出腳等家長給係鞋帶;連刷牙都由家長擠牙膏。更有甚者,有的家長怕累著孩子,把學校的值日勞動也包起來,親自去代勞。這樣,大部分“小皇帝”、“小公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生活。他們或是不愛勞動,或是不會勞動,或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這種現象不解決,將直接影響下一代人的全麵健康成長。因此家長要高度重視孩子們的勞動教育。

勞動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覺悟,而且能發展智力。一位教育家說過:“孩子的才能和天賦的起源在他們的指尖上,形象地說,從他們的手指淌出涓涓細流,彙成創造思想的源泉。”這位教育家告誡人們不僅要把勞動看作生活的必需,而且要把勞動看作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財富的多方麵表現。

勞動能培養孩子具有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勞動人民是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實現“四化”大業的主力軍。勞動人民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熱愛和勞動成果的珍惜是與辛勤的創造性勞動密不可分的。種糧的農民絕不會把饅頭、麵包扔掉。製造桌椅的工人,也不會用刀子在上麵留下自己的姓名。自己洗的衣服穿起來在意,自己燒的飯萊可口,自己種的花草愛護……勞動將使孩子逐漸樹立起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熱愛勞動果實,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勞動還可以促進意誌品質的形成,勞動習慣的形成過程也是意誌形成的過程。

例如:每天早晨起來自己疊被子,自己打掃臥室,沒有相當的意誌力是不可想象的。

再如自己洗衣服、倒垃圾、刷廁所等勞動,沒有不怕髒、不怕累的思想是不行的。不難看出,勞動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獨特的作用。勞動是孩子全麵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環,是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勞動不僅鍛煉了孩子,而且也可以使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勞動首先是是孩子情感生活的範疇。隻有當勞動給孩子帶來快樂時他才渴望勞動。勞動的快樂越深刻,孩子就越珍惜自己的榮譽,越清楚的在勞動中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榮譽。勞動的快樂是強大的教育力量,這種力量能使孩子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要使勞動不成為額外的負擔,家長千萬不能用勞動懲罰孩子。如果孩子形成了一種成見,勞動就是懲罰,這給整個教育工作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我國人民有一條金科玉律,任何勞動都是值得尊敬的。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很尊敬地和電梯女司機、郵遞員、清潔工打招呼,就會使孩子明白一條十分重要的真理:日常的平凡的勞動都是很重要的,在我國一切勞動都是受尊敬的。

在勞動教育中,不能溺愛。認為“孩子小,大人幹就行了。”或者認為“學習就夠累的了,隻要學習好就行了。”往往孩子應該做的事,就由大人代替了。這是不對的,要想改變孩子對勞動的態度,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真正認識到勞動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1)自己的事自己幹。培養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可以說是最經常、最基礎的內容。它是勞動的起點,又是其他勞動內容的基礎。

①什麼是“自己的事”。首先要明確“自己的事”是屬輕微的勞動。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是力所能及的事,如學習方麵的削鉛筆,包書皮,整理書包,準備文具等;生活方麵的穿衣、洗漱等;集體方麵的值日、掃除等;家庭方麵的做飯、洗碗、掃地等。

②放手讓孩子幹自己的事。要放手讓孩子去幹自己的事,既不要怕累著孩子,也不要怕孩子幹不好。要想培養孩子會做事,就應該讓孩子有自己的一份勞動任務,如鋪床、縫扣子、熱飯、洗小件衣物,準備上學用具等。當孩子幹得好時,要給予表揚,孩子幹得不好時,家長要給以指導,千萬不能責罵或挖苦諷刺。

③反複訓練循序漸進。家務勞動有難有易,開始不要讓孩子做複雜勞動,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提出較高要求,讓孩子反複訓練,循序漸進。由於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有時不能平衡,往往心到手不到,幹事拖拉,丟三落四,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家長要認真幫助孩子找出問題所在,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再讓孩子重新做,達到家長滿意為止。

④讓孩子體會勞動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要使學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盡量多和成年人一起勞動,對成年人來說,勞動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共同感受勞動的快樂是自我教育的第一步。”當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時,他的內心會流溢著自豪和歡樂,會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做人的尊嚴,因為這是他勞動所得。家長要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幹的良好習慣,就必須從一點一滴的事做起,在自我服務和家庭勞動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

(2)艱苦樸素、勤勞節儉。今天的孩子可以說是在“蜜罐”中長大的,要什麼有什麼,想吃什麼,家長給買什麼,隻要孩子開口要,家長就千方百計地去滿足。孩子們所要的東西來得太容易了,丟了不找,壞了不心疼,不知道愛惜。我們必須教育孩子們,讓他們知道“艱苦樸素,勤勞節儉”是我們的“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