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我服務。學生住校之後,個人衛生,內務衛生都需要自己來完成,有的同學從來沒有洗過衣服襪子和疊過被子,這正是學生學會自己做事的決好機會,不僅能做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還能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進學生獨立性的形成和發展,使學生,尤其獨生子女能及早擺脫對大人的過分依賴,養成好的勞動習慣,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
(6)做家務。學生離開學校之後,家裏的活就幹得較少了,班主任要在每次的放假之前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可讓學生回家幫助家裏種地,做飯,洗碗,洗衣服,打掃家裏衛生;開飯時可讓他們幫著搬凳子、擺碗筷,飯後讓他們幫收拾清洗碗筷和收拾廚房;也可以讓他們幫家長一起刮土豆皮、摘菜、洗菜;這些事情可以使學生感到十分快樂,覺得自己長大了,能幫助爸爸、媽媽幹事情了。久而久之,就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7)參加公益勞動。隨集體參加公益勞動也是培養學生增強勞動意識的一條途徑。老師可以在天晴朗時帶學生參加學校或社區居民區組織的一些公益勞動,例如,參加春天的植樹,夏天的滅蚊蠅,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掃雪等;也可以帶學生照顧附近的孤寡老人、軍烈屬;讓他們為鄰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來培養勞動習慣,增強公益愛心。
通過各種活動強化勞動態度,培養勞動習慣
(1)認領班內一項勞動項目。堅持完成,為了打破學生固有的“老師班長分配了,我就做;老師班長不分配,我就視而不見”的觀念,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勞動的積極性,把班內的勞動項目一一列出,尊重學生的意見,由同學們自己選擇,你願意幹什麼工作,你就負責這一項。並且每組分設勞動組長,負責記錄組員的勞動情況。從班裏的每一扇窗戶的明亮,到教室內外地麵的清潔,到每一行桌椅的排列整齊,甚至講台、電視櫃、窗台上的每一盆花都有專人負責。這樣做強化了學生的使命感,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職責是神聖的,自己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是光榮的。
(2)組內評選勞動紅旗手。利用班會課決定進行每周勞動紅旗手的評比,條件為:1.能夠持之以恒;2.勞動效果良好。隻要達到這兩個條件的同學,都可以被評為勞動紅旗手。評比形式為小組評選。而勞動紅旗手的評選促進了日常學生勞動的積極性,班內衛生狀況日趨好轉。隨著勞動習慣的逐漸養成,班內衛生評比每周一次,漸漸變成兩周一次,然後三周一次,學生能夠堅持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因為習慣了。
(3)校園綠色行動。為強化習慣的養成“心動不如行動”,讓學生把熱愛勞動的意識落實到行動上,更能強化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利用業餘時間打掃學校的公共區衛生:有撿瓶子,有撿垃圾的,有掃地的,還有清理衛生死角的……當學生回到教室後,在教室裏發現垃圾,都能夠自覺的撿起來。通過這樣的勞動實踐活動,學生感受到勞動是光榮的,勞動是快樂的,從而逐漸養成自覺勞動的習慣。
(4)向家長反饋孩子的勞動表現。借助學校家長會,除了談孩子的學習,生活,身心之外,要說上幾句孩子勞動方麵的表現,這樣家長也可以全麵的了解孩子的表現,並對勞動方麵表現好的學生向家長報告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做好假期在家勞動的安排,請學生在開學時交回《致家長的一封信》反饋表。這一活動將對學生的勞動習慣的培養由學校延伸到家庭。向家長發出倡議,建議給學生更多的勞動鍛煉機會,這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恰當的運用各種手段,通過豐富多采的活動,把培養勞動態度與習慣與班級體各項活動緊密聯係,而不是空洞的說教,以激勵為主,逐漸建立以勞動為獎勵的機製,而不是以勞動為懲罰,可以有效的端正學生的勞動態度,培養良好的自覺勞動習慣。使學生端正勞動態度,認識到勞動是中職生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因為我們將來的定位就是技術工人,並且在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3.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培養
熱愛勞動,戒奢尚儉是一種民族精神,是華夏人民經過上下五千年所得出的真知灼見,是炎黃子孫最引為自豪的優良傳統。“八榮八恥”中也強調了:以艱苦奮鬥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我們更應響應號召,發揚勤儉節約的美德。
(1)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成才先成人,這已成為學校、家庭、社會的共識。因此我們教育必須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就是堅持思想教育,重視政治思想和品德的培養,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滲透德育,我們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2)堅持勤儉節約熱愛勞動。把“勤儉節約、熱愛勞動”落實到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上,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學會做人”行動的係列活動,以“請把我關緊,別讓我流淚”、“監護水源,保護水源就是保護生命”、“隨手關燈省一度電,少一份汙染”、“節用電器,為減緩地球暖化出一把力”、“珍惜紙張一就是珍惜森林與河流”等適用小學生的公民環保公約,使學生得到打動身心的教育。
(3)以實例促學生思想發展。通過講解領袖等革命事跡如:毛澤東做為國家主要領導人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
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麵為國人做出了表率。周總理也這樣做出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的作風”。當時,國人都把勤儉節約作為做人和幹事業的行為準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然而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丟了。
當前社會上有超越現實、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鬥富擺闊、一擲千金的奢靡消費;過度包裝、極度美化的蓄意浪費;“長明燈”、“長流水”的隨意浪費等現象更是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不去盲目跟風,做出超出我們經濟能力的各種消費。要知道: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如果我們養成了這種鋪張浪費的習慣,即便是有金山銀山,也滿足不了我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大手大腳的花錢,對於各種勞動的逃避,非但不是一個人所謂“個性”、“能力”的象征,更是一種讓我們值得為此感到羞恥的不良行為。
(4)以評比促學生養成好習慣。實事求是地適度消費,不盲目追求“名牌”,不大手大腳,奢侈浪費,從節約一分錢、一粒糧、一度電、一滴水做起。即使家庭條件再優越,也不應攀比,成為學校的“大款”,社會中的“貴族”。這些都是我們班級“節約標兵”評選的標準,有了標準才能更好的實施。
(5)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習慣
①教育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家長、老師應要求和指導孩子從小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如疊被、釘扣子、整理書包等。孩子開始做這些事情時,難免不像樣,家長、老師不能譏笑諷刺,更不能責罵,否則就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打擊孩子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從而誘發厭惡勞動的心理。當孩子的勞動有不足時,家長、老師應首先肯定孩子,然後耐心、親切地指其出差錯的原因,並當麵示範,教給孩子一些勞動的方法和技巧。
②教育學生幫助父母做家務。家長應及時安排孩子做一些適合其能力的家務勞動。如吃飯時排筷子、端飯菜、洗碗、掃地倒垃圾、購物等。不論事情的大小輕重,每一件家務事盡可能都讓孩子參與,每一件家務事都讓孩子試一試。這樣,孩子不但會提高做家務事的動手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會逐步增強家庭責任感——我是家庭的一員,家庭中的事我有責任承擔。
③教育學生集體的事情搶著做。家長、老師應支持鼓勵孩子參加學校和社會的公益勞動,如打掃教室和校園、植樹種花以及各種社會公益服務勞動。這是培養孩子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在這方麵,家長首先要糾正一種錯誤觀念:認為孩子隻要學習好就行了,多做集體的事是吃虧的。家長應該懂得這樣道理:你的孩子為集體為社會服務得多,得到集體和社會的回報也會多,因為一個人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地位決定於你對集體和社會的貢獻大小。
崇尚熱愛勞動,戒奢尚儉,有利於我們提高自身的修養。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可以磨練意誌,陶冶情操,增強人的責任感、進取心。
4.培養孩子愛勞動習慣的方法
做勤勞爸爸,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勞動創造財富,鍛煉人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協調組織能力。童年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最佳時期。
家教案例
王燦很小就學會了自己穿衣、吃飯,6歲時,他負責給家裏的盆景澆水,7歲時,每天清晨,他要早早起床到樓下取報紙和牛奶。爸爸看著他一天天地變化,一天天地獨立,心裏很高興。
爸爸常跟他講自己當年勤工儉學的故事,王燦也激發了勞動熱情,他選擇在暑假打工賺零花錢。王燦熱愛勞動,爸爸也一直支持他。現在,王燦隻有13歲,卻已經有了1萬塊的存款,這些都是他通過勞動賺取的。
王燦獨立性強,品學兼優,個性堅強樂觀。他最大的特點是勤奮,無論是在學習上、生活中,王燦都願意以勤奮獲得最優的成績。
勞動能夠提高孩子的技能,開闊孩子的視野,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品質。孩子的許多生存技能都是在勞動中獲得的,勞動給了孩子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勞動能夠讓孩子感到充實、幸福,還能有效調節大腦。
童年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好奇心強,模仿性強,活潑好動,正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好時機。勞動並非和痛苦相連,它也可以是愉悅的體驗。爸爸要做的事就是讓孩子感覺到勞動的愉悅,讓孩子借助童年時對勞動的美好體驗,走上熱愛勞動的道路。
孩子不能隻一心學習不愛勞動,勞逸結合才能發揮潛能。一個熱愛勞動的孩子,他的綜合能力才會顯著提升。
(1)培養孩子“勞動光榮”的意識。孩子要形成勤勞的品質,需要具有“勞動光榮”的觀念。爸爸要讓孩子在勞動過程中擁有一種充實、幸福、愉悅的感覺。勞動給孩子帶來了美好的體驗,孩子也就會喜歡上勞動。
“勞動光榮,懶惰可恥”是孩子要從小銘記於心的。孩子要明白勞動是一切財富的來源,人的勞動是創造世界的活動。孩子認識到勞動的光榮、偉大,才會喜歡做個勤勞的人。
(2)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自我服務也屬於勞動範疇。爸爸鼓勵孩子從小學會生活自理,就是在鼓勵孩子勞動。在孩子兩三歲時爸爸就讓孩子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及時鼓勵孩子的每一個進步。讓孩子從勞動中獲得成就感。
慶振在家裏是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爸爸將他視為掌上明珠,從小他就理所當然地接受著爸爸無微不至的照顧。
今年他上幼兒園了,吃飯、穿衣這些事情還是由爸爸代勞。在幼兒園,老師發給每個孩子一個橘子讓他們吃,慶振拿著橘子竟然哭了起來。老師詢問之後才知道,他在家裏根本就沒有自己剝過橘子,所以才會哭。
老師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慶振的爸爸,爸爸這才知道自己在教育方麵所犯的錯誤。於是他有意識地開始教育慶振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整理玩具。沒過一個月,慶振就學會了很多簡單的生活技能。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動手能力就會逐步增強,生活技能也會慢慢得到提高,就會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3)要求孩子分擔家務勞動。孩子在幼兒期好奇心和模仿力很強,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家務勞動充滿了熱情,爸爸要抓住時機,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來,無論大小,讓孩子在參與中體驗到勞動的樂趣。
四歲的江帥很愛勞動,看到爸爸在掃地,執意要幫忙。爸爸把掃帚遞給他,他很認真地把瓜殼、紙屑掃進垃圾筐裏,看到有“漏網之魚”,就會馬上補救。不到半個小時,江帥把地掃得幹幹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