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2 / 3)

教師要經常鼓勵,建立信心

威爾遜說過:“要有自信,然後全力以赴——假如具有這種觀念,任何事情十有八九都能成功。”而沒有天生的信心,隻有不斷培養的信心,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鼓勵。

課堂中,身為主導的教師要主動去發現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這樣才能給予最好的幫助。而在美術課中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不受教師太多的影響,學生能夠自主的發揮個性、展現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能夠給予的最好的幫助就是去相信他、鼓勵他,對他們的勞動成果給予充分的肯定。切忌說“你真棒”之類的場麵話,而要根據美術元素上來肯定。

如在第三課《抽象雕塑》中,教授隻要告訴他們從自己感興趣的某個角度出發,利用現有的材料(如黏土、鐵絲、紙盒或鉛筆等自己身邊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構思進行製作,隻要作品利益明確在造型上體現就可以了。製作過程中,會有同學忐忑的詢問意見:這個想法好不好?我這樣做可以不可以等問題。教師回答都是對他們的想法及作品充分肯定的,因為這畢竟是他們自己意識流的東西,而且及時的肯定更有利於他們作品的繼續創造,一小步的成功就是對他們的鼓勵。正如蓋茲所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教師要重視示範,個別輔導

學生很在乎教師的美術水平到底怎麼樣,教師要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和好奇心,可以經常示範或者出示自己的作品。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到學生麵前巡視,檢查學生的作畫步驟、方法、效果,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或個性問題,給予必要的、具體的指導。輔導要在示範和點撥兩方麵進行。示範中教師的講授十分重要,著重在重點和難點上,且要在方法上啟發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而並不是照抄老師的。現代多媒體教學條件的運用為傳統的教學示範在形式與效果上都可以帶來極大的改變,利用課件的形式我們可以把須示範的要點、激發、步驟、講解、說明等進行非常有效的整合與創意、以使示範更形象、明確、直觀、高效,充分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第五課《靜物寫生》中,可以先出示教師的作品進行美術元素上的講解,用課件的形式告訴他們先大膽落筆畫出物體的大關係,注意好構圖,然後才是描繪局部並進行藝術的加工取舍。而在學生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個別輔導或者小範圍內講解,不要用畫的像不像去束縛學生,而是要告訴他們作為藝術作品不能原封不動的照搬照抄,而應該有取舍和提煉加工,這樣的輔導方式不僅可以引導他們發揮自己個性上的優點並體現到作品中去,使他們的作品具有一種特質的個性美,而且還可以讓教師和學生之間拉近距離,當他們喜歡上熱愛美術的老師之後,學習美術的熱情也會進一步升溫的。

教師要讓學生展示自我,收獲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學生會因為作品被展覽、被班級同學們充分肯定而體驗到成功,把學生的作業展示出來,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起他們的創作熱情,從而更加喜歡美術這門課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曆史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全日製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分享交流美術作業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也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作業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第二課《形體的組合》,原本很不起眼的普通形狀在他們的心靈手巧下組合成一個個構思奇妙、造型新穎的作品。如果再將他們的作品十分完整的呈現在全班同學麵前,他們的喜悅就會油然而生,即能發現自己作品的優秀之處,也看到其他同學作品的特別,這樣讓學生在對比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時取長補短。

教師要做有心人,辦有意事

很多時候老師要學會故意,高年級學生有時會覺得學美術不如學其他學科那麼有用。老師要故意的、經常的滲透美術方麵的知識和作用,而不要和學生起正麵衝突而引起反感。要充分理解學生的動機,從而來認真對待問題,解決問題。

人與人要多用心靈去溝通,播種愛心,收獲希望!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不會感動,也不會充滿激情……他們的驚喜讓我覺得開心,他們的熱情讓我覺得感動,他們的成功讓我覺得幸福,他們的期盼讓我不斷進步!

總之,學生在美術課上的學習興趣,是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質量重要保證之一。因此,每一個美術教師都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問題上下一番功夫,花一番腦筋,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

14.指導學生學習音樂的方法

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感情,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曆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曆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課則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認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在音樂課程中,欣賞這一教學領域被視為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因為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通過這種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

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的欣賞教學活動中所普遍采用的是以音樂知識、價值體係為教學內容;以聽教師講解音樂、展示音樂(播放錄音)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先完整聽,後分段聽,再完整聽為唯一教學秩序的課程模式。顯然是與學生在音樂領域進行實踐的需要相距甚遠的,並且不能有效的激起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針對這一現象,結合我所學習的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和奧爾夫教學法,改革了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方法。

教師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方法如下:

將音樂與其它學科結合起來

給學生提供更多表現的機會,提倡學科整和是新的教學理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加有效體現這一教學理念。

(1)教師有感情地配樂朗誦一首小詩

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裏/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穀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那時侯/媽媽沒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兩隻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熱的田野裏/媽媽卻吃著/野菜和穀糠/她/去給地主/縫一件虎皮長襖/又冷又餓/跌倒在雪地上/經過了多少苦難的歲月/媽媽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2)教師請一部分學生想象自己是月亮

穀堆、蓮花、媽媽,以及相依相伴的事物造型;另一部分學生想象自己是晚風,從人們身邊輕輕地、慢慢地吹過,溫柔地撫摸著我們……最後輕輕地、慢慢地圍繞在媽媽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