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師講音樂同樣具有詩歌一樣的魅力
(展示課件)導入欣賞《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邊聽邊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用表情和動作展示出來。
(4)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引導學生
通過欣賞課件中栩栩如生的畫麵,深刻地體會到樂曲中那悲涼的氣氛,和痛苦的回憶,同時也深刻體會到舊社會帶給人們的苦難生活。這時候,教師又不失時機的要求學生將自己平時積累的,關於體現舊社會人們受苦受難的古詩詞作品配樂背誦給大家聽。目的在於不但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使學生在自我理解中,更能深刻地認識到新舊社會的對比,從而珍惜自己在學校的每一寸光陰。
(5)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搜集學習
借助多媒體手段自己動手搜集關於《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相關的知識,下節課集體彙報。這樣就將課堂不僅僅局限在40分鍾的課堂教學,而達到了延伸的效果,更加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興趣,達到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信息技術與藝術教育的完美結合。
充分利用豐富的想象力
激起學生的共鳴,音樂的魅力不僅在於音樂本身韻律的和諧完美,同時還在於它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一本書裏曾經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而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學生時代正是富於想象的年齡時代,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這對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又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捷徑。
在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同學們,由於每個人的經曆不同、文化素質不同,所處生活環境不同,對音樂的理解也會不盡相同。而一首優秀的樂曲帶給人們的想象也應該不是單一的,應該是多姿多彩的。然後,要求學生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敞開心扉,用自己的心,獨立地去感受音樂帶來的震撼,進而喚起無盡的遐想。音樂播完以後,教授要求同學們各抒己見,發揮創造力給樂曲起名字。於是“過年了”“豐收鑼鼓”“興高采烈”“舞”“鬧新春”等名字誕生了。
並同時說明了自己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雖然有的同學在欣賞過程中斷章取義,但需要肯定的是他們確實動了腦筋,展開了想象。例如:“舞”這個名字,學生解釋為“當我聽到音樂時,我感到它帶給我一種想跳的衝動,於是我就想為它取名為‘舞’。”這個名字雖然和樂曲的名字不一樣,但他是用心去聽去想,且很“雅”,很富於想象力,敢於創新,敢於發表與別人不同的意見,這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正是新世紀人才具備的素質。因此,在音樂課上,每道題都有無數個答案,都是學生想象力的火花。
改變教師傳統教學觀念
要求學生大膽表現音樂,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音樂欣賞課不注重表演、創作技能的發展,而側重於感受、體驗音樂的熱情和能力的發展,這就使課堂變得沉悶、凝重。針對這一事實,我在音樂欣賞課中大膽的加上體態律動這一項,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濃鬱、活躍,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上,學生以身體作為一種“樂器”,隨著音樂自由的運動。學生通過走、跳、跑,自行創造表現與他們所聽到的音樂相應的動作。每個人對自己所聽到的音樂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應的動作,這就最大限能地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對於不同的欣賞內容,學生動作缺乏時,教師就會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各種提示動作。
改變傳統的師徒模式
追求無權威的學習機製,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重視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的探究過程。
例如:教師在請同學們欣賞《我乘上小馬車》時,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了歌曲的創作背景,是以西方國家中兩個流浪兒,他們以甜美的歌聲換取麵包。一位貴婦人就利用他們的歌喉去賺錢,將他們帶回自己家中。這首歌曲就是當天晚上他們在夢境中所唱。歌曲表現了孩子們在夢中載歌載舞的歡樂情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教師講完這個故事以後,學生們反映極其強烈“他們不應該跟那個貴婦人去,他們被利用了”“他們根本就過不上好日子”“貴婦人是個大騙子,應該有人揭發她”“他們應該找正式的教唱歌的地方去演出掙錢”……各種想法接踵而來,教師沒有批評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想法,因為他們能用自己的視角來認識世界,這是十分可貴的。音樂課就應該把主動權教給孩子們,讓音樂課上永不結束真理。
無獨有偶,《中國教育報》上有這樣一個例子:某小學考語文,試卷上有一題問到:“雪花變成了什麼?”有個頗有創意的學生寫道:“變成了春天。”這分明是一個極有詩意、極脫俗的回答,可他偏不及格,為什麼?因為標準答案上赫然寫著“變成了水!”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語文、數學等工具學科,也經常發生在最具創造特點的音樂學科。長期以來由於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們的音樂教學習慣以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為主要方式。這種我教你學、我講你學的傳承式的教學牢牢地禁錮著學生的思維,學生隻能唯命侍從,隻能被動的接受一個“標準答案”,而不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見解。
顯然,這種死記硬背、陳舊落後的的教學方式,已不符合現代教育的精神,更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因此,音樂教學中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感受與見解,是音樂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問題。隻有在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上實行深刻變革,才能使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發展。
改善教師以往的評價機製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成功感,音樂課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著眼於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通過科學的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隨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的“優”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例如:在欣賞樂曲《瑤族舞曲》時,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因材施教,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得“優”的機會。對於表現出色的學生,教師會問一些很專業的問題:“樂曲的主題旋律是什麼?三個主題旋律的速度是怎樣的?”而對於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同學,教師就會問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請同學們注意傾聽樂曲的速度變化,聽到用手勢表示,如:漸慢時伸出一個手指,漸快時伸出兩個手指。”……一旦發現學生能夠正確表達樂曲的意思,教師立刻送給學生一個激勵性的動作或肯定性的語言。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既使學生係統的掌握了所學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感情,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堂成功的音樂欣賞課往往會給人們一種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感覺。它能給學生創造一種幻覺,即感受音樂似乎並不費力,在輕鬆愉快的玩樂中,頃刻之間即可產生美妙的感覺,參與者雖然並沒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論背景,卻也能創造自己的音樂,孩子們在欣賞訓練的過程中,能夠經曆著一種通常隻有專業音樂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