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3 / 3)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學生的情感變化,積極創造健康的情感世界,使學生熱愛學習,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作為一名曆史教師,首先要熱愛曆史教學工作,認真鑽研業務,努力改革教學,始終要有飽滿的教學熱情,堅韌不拔的教學意誌,並以此去感染學生。

其次要熱愛關心學生,教師對學生要樹立起可親可敬的形象,表現出慈母般的愛心。

在教學中,要注意對每一個學生施以平等之愛,即不偏愛任何一個學生;輔導時,不隻是輔導好學生,而應該更多地輔導學習困難生;

在課堂上,發揚教學民主,把學生當主體,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應圍繞學生轉,使學生有“主人翁”之感;在課堂提問中,要多鼓勵學習困難生發言,並給他們成功的機會。

在課外,應盡可能多地接觸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生,多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身體、家庭情況,從各方麵關心愛護他們,並給予必要的幫助。要重視與學生的日常友好相處,以自己的真誠之愛,來換取學生對曆史學習的熱愛,對曆史學習的激情。

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充分發揮曆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如曆史教材中,從“匈奴未滅,何以家還”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顧炎武“天下興亡、匹無有責”的報國赤誠,到譚嗣同“甘願為變法而喋血”的壯美情懷;尤其是“五四”以來,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千萬革命者,曆盡困苦、艱辛和磨難,為中國人民留下的驚天動地的不朽詩篇,……中華民族在艱苦卓絕的光輝曆程中湧現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傑、前赴後繼的誌士仁人以及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美的品質、智慧和思想,對培養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人民之利益”而學習的高尚學習動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鍛煉學生學習的意誌,使學生“勤”學

意誌,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動,並與克服困難相聯係的一種心理過程。發展良好的意誌品質是一個人完善個人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意誌品質不僅對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達到人生目標有幫助,而且對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也很有意義。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曾說:“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強的意誌。”曆史教材中,具備堅強意誌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從手執漢節十九年不降的蘇武,到出生入死六次東渡的鑒真;從布魯諾堅持日心說,雖被宗教裁判所監禁七年而毫不動搖,到司馬遷踏遍全國各地,曆盡十年艱辛,雖受腐刑卻矢誌不渝,最終寫成《史記》……,他們閃光的心靈,不朽的人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畏困難去爭取成功的堅強的意誌品質。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鼓舞,從而樹立追求真理、獻身科學和報效祖國的遠大誌向。並將這種意誌運用到曆史學習中。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水平上,還反映在人格力量上。教師的人格因素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隻有從教師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教師的態度、情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淵博、寬容、認真、有信心、有責任感等人格力量對課堂教學最有穿透性,也最有影響。

因此,作為教師在教育、輔導學生的同時,要加強自身心理狀態的調適與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教師本身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既是出色完成學科教育工作的前提,又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總之,非智力因素對人的智力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補償人在智力上的某些不足,又能推動人的智力潛能的充分發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全麵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從而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

4.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減少孩子的抵觸情緒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家長更應注重與孩子的交流。在交流中,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學習生活的確很苦,壓力的確很大,這一點家長應該表示“認同”,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家長的認可。當抵觸情緒大大減輕時,孩子就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

加強教師責任感的教育

張老師稱,家長有責任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學習責任。如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有自己的責任,做子女的應該知道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習就是自己的事,所以不能要求父母去承擔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父母該幹什麼就幹什麼。當孩子有了高度的學習責任感時,他就會盡自己所能去搞好學習。

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張老師強調,孩子是學習的主體,隻有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發學習積極性的方法有很多,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方法。

(1)目標激勵法

許多學生不會主動學習,就是因為學習生活漫無目標。為了激勵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在目標的激勵下努力學習。目標的確定有講究,目標過高難以實現,會挫傷積極性,對自己失去信心;目標過低,難以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2)體驗成就感

對孩子的學習,家長應重過程,輕結果。重視孩子學習的每一天,每一個學習環節的質量,重視知識掌握的過程。不要一味地盯著考試的分數,多鼓勵,少指責,隻有這樣,孩子才會因學到知識而快樂。

(3)引進競爭機製

可以讓孩子選擇合適的競爭對手,開展學習競賽,這樣可以促進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同時,也能夠增強克服學習困難的主動性,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4)培養意誌力

“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要鼓勵孩子敢吃苦,能吃苦,不怕困難,同時,家長還要給孩子做出榜樣。家長可以不陪讀,但要帶頭有追求,積極學習,遇到問題不要怨天尤人,要積極去想辦法解決,不回避,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人生觀方麵做好表率。

學習過程中的方法指導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張老師提出了幾點建議:

(1)製定可行的學習計劃

一般而言,學習計劃最好交由孩子製定,家長進行參謀;如果孩子太小,可由家長幫著製定。製定的學習計劃要具體,越詳盡越好,其中要確定學習內容、學習時間,要控製進度,並配上相應的監督措施,隻有這樣,學生執行、家長指導監督起來就比較容易。當孩子能夠堅持按照計劃行事,這種堅持成為習慣後,孩子就打開了自主學習的大門。

(2)選用合適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很關鍵,預習、複習、總結、歸納都是有技巧可言的,學生可向老師或是學習得法的同學請教,借鑒經驗,堅持去實施。但別人的好方法不一定都適合自己,學生在借鑒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能夠促使自己進步的方法才是適合的方法,在借鑒他人方法的同時,可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改善。

(3)鼓勵學生的思維想象力

遇到難題,就四下求助,也是許多學生學習進步緩慢的原因。對於學生這樣的行為,家長要告訴他:學習不是任務,而是一種鍛煉思維的過程,通過思考解決難題就是鍛煉過程。家長可引導孩子學會審題、學會篩選題幹中的有用信息,旁敲側擊,鼓勵孩子大膽嚐試用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不要一開始就幫孩子去解決問題。當孩子通過自主思維解答出了問題,家長應及時給予鼓勵。

5.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興趣的指導

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如能設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能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並充分發揮主動精神,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學就能獲得較大的成功。

通過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來引起興趣

怎樣使學生愛上科學課呢?怎樣來激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呢?首先要引起他們對知識強烈的渴求感。根據小學生愛新鮮、好奇心強這一特點,教師在每次教學新知識前,盡量設計一些學生覺得新鮮有趣的問題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實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樣就能在最短的時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幫助他們高度集中地進入探求新知識的情境中來,提高教學新知識的效果。

如在教學《磁鐵的性質》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開始,老師做了一個小魔術——會走的回形針。首先老師豎放著一張白紙,在對著學生的一麵紙放上回形針,背著學生的一麵紙用磁鐵吸引著回形針,並慢慢地移動磁鐵,使回形針隨意地走動。同學們,你們看一看回形針不但不會掉下來,而且還會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兩個字特別加重了語氣。這一下,同學們的情緒可高漲了,一雙雙小眼睛緊盯著老師,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紙的背麵反過來,讓同學們看到用條形磁鐵遙控著回形針的走動。學生驚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發出了驚歎聲。這時,教室說“回形針自如地走動的奧妙在哪裏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鍾的演示,通過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我把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了。

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起來後,老師就要精心組織教學,或通過講解,或通過實驗、討論等,及時幫助學生解決他們渴望知道的問題,盡量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這是使學生對學科產生興趣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

通過組織饒有趣味的遊戲來增強興趣

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在貫徹愉快教學中,把遊戲引進課堂。寓教學於遊戲之中,讓學生運用科學知識開展饒有趣味的遊戲,同時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進一步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

如在教學《杠杆》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遊戲“看誰力氣大”。老師故意挑選了班上身材較高大的男同學與身材較瘦小的女同學作為對手。女同學膽小畏縮的樣子,引起了同學們的哄堂大笑,都以為不用比賽,就能斷定誰勝誰負了。力量懸殊的兩位對手也不願作比試,但在老師的激將動員後,要求男同學在接近門鉸鏈處,把門往外推,讓女孩子在遠離門合頁的門把手處,用力把門往裏推,比賽開始前,老師用粉筆在門板的前後兩麵中間劃上一條白線,要求參賽者雙手都不能超越白線,看來極其公正。比賽結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獲勝利,這是什麼道理?同學們學習興趣一下子激發起來了。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各種遊戲,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加深了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他們在學中玩,玩中學,學得有勁,玩得愉快,讓學生能輕鬆地學習科學知識。

通過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來發展興趣

科學教師要充分利用班隊活動的機會,結合科學教學,帶領學生開展“認識大科學,熱愛大科學”的實踐活動,如采集標本,參觀科學博物館、動物園、苗圃、生態公園、科研勞動基地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傳遞知識信息,開闊視野,培養和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誌趣和能力,進一步發展探求大科學奧妙的興趣。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植物方麵的知識。

的確這樣,坐在教室裏學根、莖、葉實在是夠乏味的。但是當你把孩子們領到校園裏,甚至到廣闊的大科學中去學習植物知識,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了。配合少先隊“美化校園”的活動,及勞動課帶領學生在校園裏栽花種菜,給植物掛上名牌,孩子們為了種好、介紹好這些植物,主動地去請教老師、詢問園丁,翻閱書刊、查找生物辭典,從而學到了大量有關植物的知識,並提高了學習植物的興趣,以後,他們不管到公園去,還是到田野去,或是在少兒營地活動時,都會注意觀察植物,采集植物標本,主動學習有關植物知識。

這種求知欲的積極性,單憑課堂枯燥乏味的教學是調動不起來的,對孩子們來說,大科學真是學習的好課堂,在田野裏,可觀察各種植物、小動物、小昆蟲;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輪、輪軸在工作;在公路上、鐵路上,斜麵、慣性、熱脹冷縮的例子不勝枚舉,孩子們在大科學的課堂中,容易理解和記住有關知識,還能為自己發現許多大科學中的奧秘而欣喜,這就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熱愛大科學、喜愛科學課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現象的觀察能力,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