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2 / 3)

給學生一個選取材料的條件

語文教材中,“活動”內容安排的較多,利用書中所給的條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積極搜集材料,讓學生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知識,一方麵養成積累知識的好習慣,另一方麵利用課堂教學過程引發學生興趣。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辯論話題,在講到“《美猴王》”這篇文章時,對論點“美猴王是猴、是人、還是神?”加以辯論,讓同學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加工、提煉語言文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並學會根據需要,選取材料,進行加工,拓展他們的知識麵,引發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探求。

給學生一個質疑問題的時間

在語文教學中,傳統的“一言堂”已遠遠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早已被學生所否定,怎樣才能使“一言堂”變為“群言堂”?這是教學中的關鍵所在。語文知識,一方麵與生活非常貼近,學生一知半解,略知一二;另一方麵許多理性知識學生不感興趣,難以理解、領悟,針對這種情況,為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學習知識的當中,可以采用把學生分成小組的方式,對有些語文內容,讓他們自己分析、自己安排、自己講解,從而自己小結、補充,例如,在教學《空城計》,讓學生結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情節,進一步體會諸葛亮、司馬懿的性格特征,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進一步對小說的要素加以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給學生一個自主參與的機會

語文知識內容豐富,拓展麵寬。單純地將書麵知識,給學生加以羅列,久而久之他們會感到單調、枯燥,會產生厭煩的心理,失去興趣。為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特點,設計問題。例如,在教學《春》這一課中,學生對春的認識隻是停留在片麵的表象認識中,對文章中寫景的方法,一知半解,是零散的。如果隻停留在分析文章的結構這一教學點上,在教學深度上不免有些欠缺。

總之,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依賴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能學”的基礎上,引發學生“想學”,教學生“會學”,從而進一步建立在學生的學習責任上,導入學生能“堅持學”,盡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盡善盡美,使學生徹底地從傳統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軌道上來。

3.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措施

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時代教育的主流。隨著曆史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們曆史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對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養,還應重視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愛因斯坦曾說過:“成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太重視對學生學習動機的端正、興趣的激發、情感的培養等非智力因素,而熱衷於滿堂灌,訓練“考試機器”等,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嚴重影響他們全麵素質的提高。本文擬就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和如何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問題,談談體會。

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學習中的地位

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對認識過程起著動力、定向、引導、維持、強化作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除了智能以外的因素,主要由動機、興趣、情感、意誌、性格等要素組成。智力的發展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緊密相連、互相製約。在我們現實的教育工作中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學習成績不夠好的學生,往往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以及自信心不足等因素所致。這說明非智力因素能否得到很好地發展,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成績以及學習能力的好壞。鑒於青少年階段正是人的潛能開發和個性發展的最佳時期,因此,教師在進行各科教學時,在強調傳授知識開發智能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是當代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各科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想”學

明確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保證學習的前提條件,學生隻有想學才可能學好。

但在學生心目中,對曆史學習存在兩種偏見:一種認為曆史是小科、副科,社會、學校都不重視,而且認為曆史學的都是過去的事情,枯燥、對現實作用不大。因此很多學生不願意學,認為是浪費時間;另一種偏見認為學曆史,隻要會背、會記就可以了,至於懂不懂、上課聽不聽都無所謂,再加上目前初升高的升學考試中,社會學科隻占30分,又加劇了上述現象的擴展。而以上這些現象的存在和擴展,不僅使學生曆史課基礎薄弱,更主要是學生學習曆史的積極性喪失殆盡。針對以上兩種情況,在教學的第一堂課必須明確告訴學生:高中曆史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使學生在思想上明確學習曆史的重要性。

我們還必須解決學習曆史有什麼作用的問題,因為有用才有學習的必要性。為此,我用“什麼是曆史”這一問題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緊接著,我又引用諸如毛澤東、拿破侖等偉人或名人學史重史用史的故事,以及與學生共同分析當今的時事熱點,如巴以爭端、伊拉克問題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說明曆史在認識社會、判斷社會問題等方麵具有其獨特的作用,使學生對曆史與現實之間的聯係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引用古今中外的史學迷案,如埃及金字塔之迷等,鼓勵學生自己到圖書館尋找相關資料,了解更多更詳細的內容,使學生既能“初嚐”到曆史的趣味性,又為學生架起曆史與未來聯係的橋梁。這樣,學生的學史“欲望”也在這過程中逐漸滋長起來。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心理學研究證明,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他的意識,注意都傾向並集中到學習上去,以至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同時,識記的能力、思維的效果也都好。曆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曆史事件往往離學生的生活年代較遠,常常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所以隻有把曆史與現實、曆史與學生本身結合起來,才可能激發起學生對曆史的興趣。那麼,怎樣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曆史的興趣呢?

(1)精心巧妙設疑布陣

阿西莫夫說:“科學始於好奇。”學生的求知規律也是遵循“無疑—有疑—無疑”這一原則的。教材有些內容文字簡潔、科學性強,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因而,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新奇、驚訝、新穎之感,以引起學生探索問題,尋求答案的內心需要。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導課,教師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兒童電動玩具坦克),並發出模擬、仿真的槍炮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它是在哪次戰爭中首次使用的?通過這樣的設問,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一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又如《美國內戰》一節課的講述中,對於南北矛盾內容的處理,教師首先把課前準備好的關於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勞動力、關稅、奴隸製度示意圖掛出,並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後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正在進行激烈辯論的美國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的焦點展開辯論。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得出了結論,化解了難點。學生通過辯論與參與,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2)運用語言與情感等

在曆史課堂教學這個教學大“舞台”上,曆史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演員)共演一台戲。教師的功夫在於教師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造一個輕鬆、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教學語言的隨意性與教學語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重視語言的魅力,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曆史教學中,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真摯、飽滿的情感,生動描述曆史長河中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動人故事;慷慨悲壯,感人肺腑的人物命運;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麵等,把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師的語言淋漓盡至地抒發出來,去吸引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引導學生將感性上的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3)采取科學的教學手段

例如:我們可以更廣泛的采用電教媒體提供的信息,尋找和建立情知融合點,創設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把抽象的變成具體,把虛的變實,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其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望,這時學生會精神振奮,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情境中,從而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

比如:在講《長征》一課時,由於時代距離我們較遙遠,學生很難體會到當時紅軍的長征精神。那麼我們可以通過播放《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等片段既能讓學生體味到紅軍不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又如創設曆史情景,給學生重返曆史的機會。曆史學科有著其獨特的學科特點,即具有時間、空間、人物和特定場景,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特點,用語言、形體、情感和道具等方式表現特定的曆史場景,重現曆史,然後在課堂上由學生表演。在表演前或表演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目的。

比如在講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體會到當時的情景,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是這樣設計的:指揮學生高唱《國歌》,之後提問:大家知道這首歌的創作時間和背景嗎?這首歌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指的是什麼時候的什麼事件嗎?為什麼說“中華民族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麵對這種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社會各階層、各政治派別又有何表現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主要內容。由此導入新課,將學生帶到了那戰火紛飛的時代。

(4)鼓勵學生給學生以成就感

心理研究表明:高中生自尊心特強,但他們心理上還不成熟,學習中可能因一時的困難或挫折而失去信心,連續的失敗可能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教學難度的把握。除了規定總的教學目標以外,還應根據學生的個性規定不同的近期目標,當這個目標達到後,則馬上再提出一個新的、已提高了的近期目標。當然,這些目標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來的,隻要學生認真努力就可以達到。這樣就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追求之中,能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對自己學習充滿信心,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另外還可以用語言來鼓勵學生,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對所有的屬於自主回答的答案,均應給予鼓勵性和肯定性評價,內容合理的要肯定其內容,如“你說的很好”,“這一點非常對”;內容有出入的,也就是要充分肯定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閃光點”,如“雖然在某方麵還有點問題,但你能說到這些,說明你認真思考了”,這樣會使學生有一種“成功感”。對存在的問題以委婉的方式給學生指出來,使明確今後應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問題。學生既增強了信心,又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除去上述方法之外,還有很多途徑,如知識競賽、實地觀察、撰寫曆史小論文觀看曆史劇等,根據學校的情況和條件,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以趣激學,學習效果會更好。

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願”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的認識也往往帶有各種情感色彩,常表現出的不是用理智來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甚至有時用自己的好惡來決定一切。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都有這種體會:一位學生喜愛某位老師,從而對該老師所教的學科也特別喜歡,就會努力學習這門學科,學習成績也會相應地提高;反之,該學生不喜歡某老師,那麼對他所教的課一般也不感興趣,上課時,往往不能認真聽課,成績會出現退步。可見情感對學生的認知行為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