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通過開發兒童的創造思維來升華興趣
學生要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單憑興趣還是不夠的。教師有責任幫助每個孩子立誌學好必要的科學科學知識。這方麵,由於我們大力提倡創造精神,鼓勵兒童動手創造,讓孩子們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對升華孩子們熱愛科學科學的興趣,是起了一定作用的。當然,對學生的創造不能要求過高。隻要不是一味重複別人的,而是具有個人獨創性的想象、製作、結論、回答,甚至疑問,那怕是幼稚可笑的,都可看作是孩子們的創造,都應給以鼓勵和肯定。
例如,學習了《月相變化及其成因》這一課以後,開展了一次“我到月球去”的假想旅行,學生以書上學到的知識為依據,結合電視、畫報、書刊上了解的知識,展開想象的翅膀,創造性地描繪了到月球施行的有趣過程,又如在區分清水和食鹽水這一課時,孩子們除了掌握了書上講到的方法外,又想出了養魚、澆花、導電等各種方法,每一種方法都閃耀著孩子們創造思維的火花。同學們體會到科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的關係是多麼密切。由於老師注意培養兒童創造思維,鼓勵兒童去想象,學生的積極性便被調動起來。
當然,兒童的見解並非每次都是正確的,偏差和錯誤是常常出現的,這時候老師不要輕易地否定他們,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而要鼓勵他們進一步思考,繼續創造。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也當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6.指導學生學習政治的方法
興趣是人愛好某種事物的一種帶有肯定情緒的意識傾向,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關係課堂教學成敗的作用因素。政治學科的理論性較強,不僅要求學生熟記各種條款,也要求他們能靈活運用其分析問題,注重抽象的學習層麵。政治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必然是一個善於激起學生對自己的課程感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那麼,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融洽的情感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與學生在知識傳授的互動中形成了非智力的溝通,形成了師生之間人際關係的情感互動。融洽的師生關係能夠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增強學習的興趣。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否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直接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學生對某位教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教師的課感興趣,肯下功夫學好這門課。
作為中學政治教師,要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生。師愛是教育的本質。特級教師於漪曾經說過:“要真心實意地愛學生,熱愛學生是人民教師的天職,我們要把熱愛事業、熱愛未來的強烈感情傾注到教育對象身上,對他們滿腔熱情滿腔愛。沒有愛,可以說也就談不上教育。”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陳舊思想,不能擺出高高在上的權威麵孔,要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學生,具有親和力。
教師要和學生站在同一層麵和他們溝通,民主地對待學生。言談舉止讓學生感到如沐春風,教師才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周圍,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師生的溝通。教師親近學生,學生才能親近教師,才能信其道。師生之間富有情感的課堂教學活動,讓課堂氣氛活潑,學生感到學習的愉悅。師生達成教與學的共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探究式學習過程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關注教師的主導地位,多是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學生沒有參與課堂教學,沒有融入與教師的互動中.是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放在了首要教學位置,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開展探究式的學習。
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改變以往包攬式的課堂教學,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啟發者和合作者,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以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在探究的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和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認為: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作為教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構建學習,“授人以漁’,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探究,掌握學習的規律,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能力。
(1)鼓勵學生質疑提問
質疑來源於探究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遇到認知矛盾,產生疑惑就會有問題。沒有問題的學習不能產生思考的行為。教師要在不斷的質疑中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質疑是調動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學生處於“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從而造成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思維的火花。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意識進入學習,多問幾個為什麼,使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在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處質疑,教學內容能否成功地傳授給學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本節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備課時就非常注意對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的選擇,而在重點、難點的教學上恰當的設疑則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師應在關鍵處設疑。關鍵處設疑能對教學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學生的質疑可以集中注意力,反饋教學信息,深化學生的思考方向,擴大思維廣度,提高思維層次,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作為中學政治教師,不僅要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好奇心,更要認真地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傳統教學中依靠教師的板書和講解,讓學生對政治學科的抽象理論感到空洞,沒有學習的興趣。多媒體以其聲音、圖像、動畫和視頻等特點,形象、生動地表達了教學內容,給予學生感官的衝擊力,增強了學生的感性思維,提高了理解力。多媒體增大了學生的學習信息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他們的思維。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收集國際和國內的大事、要事、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把網上最新時政及時引入課堂,增加信息量和時效性,提高思想政治課教育的說服力,就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生可以自己上網查找相關的學習資料,在動手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習。信息技術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寓教於樂中以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願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創造性地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被充分調動起來。
(3)融合生活化的教學
新課程改革強調“植根於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現實生活,引導學生不斷超越現實生活,改善當下生存狀態,以提升生活質量為主旨的教學狀態。通過教學,能使師生的課堂生活豐滿,充盈學生生活經曆,豐富學生情感體驗,能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政治課本的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的抽象理解和學習與現實生活有差距,跟不上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節奏。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並親近現實的生活,讓政治走進學生視野,讓生活進入政治課堂,使教材變得具體、直觀。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的。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形成教學的統一。教師要改革課堂教學,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效果。
7.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語文是鮮活的文化符號,是靈動的生命載體,而語文課則是傳承文化、高揚生命風帆的舞台。針對當前中學生普遍對語文課興趣不高的現狀,仁文研究分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並探索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激發中學生熱愛語文課。
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即是學好其它各門學科的基礎,又是構建整體科學文化大廈的基礎之基礎,也是人類社會重要交際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在日常教學中,喜歡語文課的學生屈指可數,對數理化的熱愛卻是趨之若鶩。要讓學生們熱愛語文課,關鍵在於教師用什麼教學方法來引導和激勵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現如今,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對目前我校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調研和分析,並試圖探索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學生不喜愛語文課的具體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他們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把大量的學習時間放在其他科目上,直到考試臨近再搞突擊。於是,這部分學生就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就會產生學得再認真,在考試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的思想。
(2)應付老師
平衡自己,迫於中招考試和老師的壓力,一部分學生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隻僅僅是應付,並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隻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麵作業。他們從不對語文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係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語文學習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
(3)擔憂焦慮
有部分學生由飛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仍不見明顯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或者滑坡。於是,他們便對語文的學習失去了信心,對能否學好語文產生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又極度緊張。到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無法發揮正常水平。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而是認為初中語文考試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中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婦孩果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試題和資料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碰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
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的成因
(1)認識的偏差
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日積月累。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不注意觀察生活,不讀課外讀物。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中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低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認為目前中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課本作用不大。於是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中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月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自我調適能力差
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初中,產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試題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試題,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試題。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曆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原本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也會慢慢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考試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占學生的課餘時間,使得學生的大部分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麵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