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 / 3)

第十一章

新老師上課的注意事項

(1)所教東西盡量與最近最新鮮的例子和應用聯係起來,有利於學生有更感性的認識,學習得有目的性,可調動其興趣,願意學習。

(2)所寫黑板的板書列本部分標題後,在旁邊黑板上畫圖或表,每講完此部分後把詳細部分擦掉,把大標題留下,最後上完課後黑板上整齊的留下本節課所講內容的骨幹大綱。如此顯得教師講課有條理性,一切盡在掌握。且有利於給學生總結。到底那一部分是基礎,那一部分是重點,或是難點。有利於告知學生重點難點。

(3)比如聲音適中,但在重點難點時要有變動,總是一個音量容易使人疲倦;當講到難點重點時,加以強調,引起學生重視。

(4)講課時麵向學生,不可隻看黑板。觀察學生(聽課教師)的反應,適當調整講課節奏和增刪例子;若可以,綜合使用各種教學手段,比如講程序時使用幻燈片,講綜合知識時使用PPT,對知識點具體講解時可在黑板板書,可控製好教授速度,易於學生接受,各種教學手段交叉使用,給予了學生新鮮感,也易於其集中注意力。

(5)有可能的話,對學生進行提問等形式的溝通交流,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或是自問自答,引起學生好奇後給出答案,有利於增加學生印象;從容,自信,對所講內容熟悉,對其他相關課程或是研究進展之類有很多了解,能夠給學生很多新鮮知識,讓學生產生信任感;

(6)教課過程中,注意多講些例子,使知識比較形象,易於理解和接受,並有深刻的印象;剛上課的前六分鍾學生(教師也一樣)的注意力不是最佳狀態,不適宜學習新知識,盡量微笑,進度可稍緩;試講選取內容不宜多,一個問題講清楚就好;課後跟聽課教師交流,表明自己經驗不太足,但表明足夠的敬業精神,對教學感興趣。

22.教育違反紀律孩子的措施

作為父母,你們要自問,你們平時違反紀律嗎?你們違反了紀律,希望別人如何待你?孩子的思想正處在發展階段,對任何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因此會做出許多令家長不能認同的事來去探索,孩子的發展特性決定了孩子違反紀律是經常的事情。

但是麵對違反的紀律的孩子家長的作法卻不能讓人苟同,打罵是常有之事,但是這樣真的對孩子有好處嗎?要怎麼懲罰孩子才適當呢?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給孩子們的鼓勵、支持和諄諄教導實在太少,而責罵、嘲諷和懲罰的次數卻往往很多。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頭出孝子“的信條,使一些孩子幾乎都在指責和漫罵聲中成長;有的孩子還不時地忍受著父母施予他們的罰站、罰跪或者毆打等體罰。誠然,大人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不當的或者是錯誤的言行,促使他們立即改正;可是懲罰是壓力教育,對孩子來說,其結果往往是壓而不服,更何況年幼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柔弱的,懲罰隻會使他們產生懼怕,引起自我防護的叛逆心理。所以,懲罰不但不能喚起孩子們的良知,而且還侮辱了他們的人格,也嚴重地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不適當的懲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不可否認,懲罰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這是在合理運用懲罰的基礎上。要遵循不輕易懲罰孩子的原則。

懲罰孩子的藝術

懲罰孩子是一門藝術,要做到以下幾點。

(1)懲罰的“量刑”要適當。懲罰孩子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那麼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太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過“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2)指明“出路”不含糊。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