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漠視社會資助,缺失感恩情懷。貧困學生作為高校的一個弱勢群體,目前受到國家、社會以及學校的高度關注和資助。對於各項資助的給予,他們常常認為是理所當然,無代價獲取;有的認為自己學習成績好,資助非我莫屬;還有的認為自己受到資助是在幫助資助方獲取好名譽,雙方互利,不存在恩惠;更有甚者抱怨社會不公,將資助的善意視為自己不得不忍受的屈辱。2005年7月,叢飛事件報道之後,一些曾經受到叢飛資助的大學生的冷酷更讓人們感到震驚。叢飛用義演所得的300多萬元錢,資助了178名貧困學生,自己卻因胃癌晚期,欠下了17萬元的債。但是在叢飛患病住院後,曾受他資助的、現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學生沒有一個人來看過他。一位畢業後成為大學教師的大學生,在網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叢飛資助過的名單裏,甚至打電話質問叢飛:你把我的名字說出來,你這是什麼意思,這使我很沒麵子,我現在已是一名大學教師了。可想而知,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樣的大學教師又怎能教育出品德優良的學生?

此外,國家為了不讓一個貧困學生輟學,為在校貧困大學生辦理國家助學貸款,然而國家助學貸款開辦至今,卻有大量的貧困學生畢業後不償還貸款,惡意欠款,2007年,原中國石油大學學生季鵬飛等41人因為拖欠國家助學貸款還款,被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昌平支行提起訴訟。

可見貧困學生嚴重缺乏感恩意識,孰不知資助的來之不易,不知他們是眾多需要資助的同學中幸運的受助者,也從未想過要報答,要感恩。

(5)鋪張浪費,過度消費。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多為80年代後期出生,由於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都發生了改變,他們喜歡展示自我,喜歡站在時尚潮流的最前端,而在校的貧困生由於家庭的經濟困難,往往自卑心很重但自尊心又很強,麵對校園裏可以“穿名牌”,“請客吃飯”,使用高檔用品的同學,他們往往產生崇拜心理,竭盡所能的效仿,將得到的資助金任意揮霍,因為他們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願意讓人冠上貧困的帽子。

高職貧困學生感恩意識淡漠的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的負麵影響,引發感恩意識缺失。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雖然激發了人們的聰明才智,但也導致了一些人隻看重金錢,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的道德滑坡現象。而這也不可避免的影響到身處其中的當代高職貧困學生們,使他們缺乏感恩意識,不知感恩,不懂報恩。

(2)父母過分溺愛,弱化感恩教育。許多父母補償心理過重,總是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曾實現的理想。因此,在生活上大包大攬,過分寵愛、溺愛子女,卻從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愛,感知自己生活的艱辛,更不要求子女回報。對子女來說“隻要學習好”就是對父母的交代,以致無形中弱化了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促使他們成為不懂得感恩、不會報恩的“冷漠一代”。

(3)學校的教育片麵,忽視感恩教育。長期以來,我國以應試教育作為主要教育模式,而這種模式主要以學生的升學率、就業率以及教師的科研成果和論文發表數量作為衡量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標準,在這一價值取向的影響下,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忽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許多學生表現出自私自利、缺乏修養、感情冷漠、道德淪喪。馬加爵殺人事件深刻揭露了我國高校感恩教育方麵的缺失。

如何加強高職貧困學生感恩教育或者培養感恩意識

(1)以人為本,強化全員育人意識。孔子雲:“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學生的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強化教師的人本思想,強化全校教職工的育人意識,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高職院校,由於其貧困學生較多且生源的複雜性,在全校範圍內強化服務意識,發揮教師的育人功能,用愛心幫助學生,用情感溫暖學生,用科學的管理與嚴格的教誨引導學生,使學生遠離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為貧困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感恩育人環境。